发信人: k_xiaoyao()
整理人: k_xiaoyao(2001-03-21 12:41:27), 站内信件
|
小叙中国医学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清水渔人 于 March 20, 2001 05:45:44: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之一,与其它传统医学(比如草医)相较,它既有民间经验医学的成分,更有厚重的理论根基。毫无疑问,中医确能治病。中华民族今天能繁衍到几乎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不争事实,仅此一点,足以说明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也正因为这一点,说明中国医学对整个人类的贡献已经不是太少。当然,这更多的是针对历史而言。
现代医学(西医)与中国医学根本的不同点在于,它们置根于绝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现代医学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对人体的认识和理解是基于具体局部的解剖来进行,以微观研究和定量分析研究为目的。比如它研究的“手”是解剖意义上的“手”。而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论”以及“辨证施治”。它对人体的认识和理解是基于人的整体性甚至是人与宇宙(自然界)关系的整体性(天人合一)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整体性来进行的,其中涵括的信息量较之西医要丰富和复杂得多。比如中医认为西医解剖意义上的“手”根本就不是手,它只是一根与整体生命毫无关联的“肉*棒”而已,个体的手一旦与活着的整体生命脱离,手就失去了意义。因而,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和理解更多的是以宏观研究(包括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等)和定性分析研究为目的。
既然二者差别如此之大,何必强求统一呢?很多人曾热衷于中西医结合,企图建立所谓的“新医学”,结果变成西医解释中医,或者是以中医解释西医,最终导致惨败。要想以西医来统一中医,或者用中医来统一西医,初始的主意就打错了!
当今世界呈现出知识多样性,较强的涵括与兼容性势成趋向,何必一定要争个优劣呢!更何况孰优孰劣标准的定性或定量本身就不可能绝对化,定出的标准只可能是人为的、基于某一点的、功利性的、阶段性的,因而并无正确或不正确的标准言。
我不赞同“医学无民族性”的观点。
中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为中医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医,是因为它的理论是基于中国的传统哲学的,如果没有中国传统哲学作为理论支柱,中医就不成其为中医了,至多算是“草医”,也就是说纯粹的经验医学。在世界众多民族的传统医学中,真正具有完整理论支撑的并不很多。中医当属“凤毛麟角”。中国有句古语:“不为良相,愿为良医”,那是说治国之道与治人之道基本一致,坐不成相位了,还可以退而行医,章太炎并非医家,但他在中国医学史上就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传统哲学比较熟悉了,中医几乎就学成了三分之一,有道是,中医为文、史、医、哲四位一体。而中国的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并非是合二为一。据此,中国医学的民族性是显而易见的。
对“中医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一次革命”的观点,我亦不能赞同。
中医的历史,从来是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它是构成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医历史上,时常都在暴发着“革命”,这种革命不是原始字面的意义,中医史上的“革命”并不意味着对先前成果的否定和推翻(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而是通过兼容并蓄或补充舍弃等形式来表现。它完全可以对“否定之否定”说不!中医历史上的“革命”更多的体现在方法论上,从中医史中的“经方派”、“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等的相互斗争和相互包容,都能了解到这种“革命”。华佗与曹操的较量,实质上也是当时最高医学成就(科学)与愚昧之间的较量,当时华佗在开刀动手术(解剖学)以及麻醉学上所取得的成果较之西方毫不逊色,并且可称得上开山鼻祖。他也因此而成为这次外科史上革命的牺牲品。谁愿意正视这一点呢?至少西方人现在还没有!
王清任在解剖学上所达到的水平的确不高,但王清任对中医的贡献并不是在解剖学上,他对解剖学的研究走的是一条不该走的路,他根本就不该去研究什么解剖学,因为解剖学解释不了中医。王清任研究解剖学是“吃家饭,管野事”,想以已之短,克人之长。所以人们评价王清任研究解剖学的那本《医林改错》是“越改越错”。王清任在医学史上的真正贡献仍然体现在方法论上,他在方法论上的成果迄今被西医学界广为援用,特别是认识和治疗一些现代病,如脑溢血或脑血栓形成(中风)、冠心病或心肌梗塞(胸痹)等,均不同程度地援用了王清任所确立的方法,说“确立”二字,是因为在王清任之前,这些方法已经存在,只不过比较散乱,未有人对此作过“综述”而已。而这些方法的确立与西医意义上的解剖学风马牛不相及。
解剖学对于中医来说,除了中医外科和骨科,意义并非太大。因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是重功能而轻器官。比如中医所说的“心脏”,并不仅仅是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它还包括了大部分神经系统和大部分循环系统的功能,且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次要功能还为“肝、肺、脾、肾”等脏器分担。精通西医后再来学中医是行不通的,迄今为止,精通西医的人成为中医大家的,尚无一人。返过来,精通中医后适当了解些西医知识,还是有益的。在中医学近代史上,精通中医而对西医亦有所了解的较著名人物有叁位,一位是民国时期的张锡纯,著有一本《医学衷中参西录》,他的成果主要是在中医方面,基本上还是“中学西用”;另一位叫恽铁憔,其讲医而不行医,在医论上有独到之处,其对西医仍然采取“取用”态度;还有一位是被称为近代
中医史上“四大家”的陆渊雷(我是其再传弟子),陆氏对中医的医理精通,对西医的了解可以说是一知半解,其所用方法依然是“中学西用”。
对一些传染病的诊治上,西医的确表现了较强的控制力,但中医从来未居其下,在对传染病的诊治方面,有的中医甚至超过了西医。比如治疗流感,西医基本束手无措,而中医则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效果。
对甲肝的治疗,中医与西医相比,疗程更短。
对乙肝大三阳的及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医疗效则远远高于西医,疗程大大缩短。
当然,我这里讲的中医是指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而不是西医学中医(西学中)人员或“赤脚医生”之类,更不是巫医。
我以为,中医在传染病上除了当今暂时无法治疗的“艾滋病”以外,难度较大的剩下的就是“肺结核”了。
有一个刚刚发生的真实事例:月前,一农妇被抬来我处就诊,全身肿胀,面色鲜黄如橘,腹大如鼓,恶心呕吐,胁肋胀疼,闷油,不思饮食,小便短少且色黄如浓茶。乏力,无力行走。经华西医大附院确诊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发作期,肝硬化腹水。化验单提示大三阳。肝功能严重损害,嘱其预付四千元后住院治疗,因其无钱预付,到我处求中医治疗。服中药二十余天后,现腹水全消,黄疸全退,化验提示大三阳转小三阳。昨天已回家务农。
整个治疗时间不足一月,花费仅四百余元, 我讲这个故事,绝不是自吹自擂,而是想说明中医整体观及辨证施治的精妙。
日本对于中医的研究,理论上完全是师从于中医的传统理论,并不是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它引用了很多的现代科技,他们做的工作应该称为“中医现代化”。日本对中医的贡献最大的地方是剂型改革。其次是将医、药合一进行研究,而后再将成果与西医两相对照。
不可否认的是,中医亦有一些固有的陋习和缺点,罗列以下数条,以供声讨:
1、中医是文、史、医、哲四位一体,加之有经验医学的成分在内,有相当的神秘性,而这种神秘性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更有一些人进行宗教意味的炒作(类似于今日之张宏宝、严新、李洪*志或某某大师之类),与传统行业一样,认同“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陋习,把一些很简单的东西人为地神秘化(中国人的的劣根性有时也从这些地方反映出来)。
2、在疾病的诊治和对处方药物的研究上,疏于比较严格的定量 分析。
3、野生中药减少,人工种植普及,疗效大大降低,伪劣药材泛滥。
4、习医之人对医理不求甚解,理法方药不求一统,诊治理念支离破碎,疗效概率偏低,再有金钱作祟,不讲医理上的传统道德,让一些人难以信服。
5、对一些暴发性疾病的紧急处理(抢救)缺乏必要的手段;给药方式单一,除了口服吸收和熏洗敷裹外,别无它途。致使中药的生效时间延缓,对不宜口服药物病人除了用针炙推拿治疗外,再不能提出新的给药途径。而西医就可以打针输液。
6、中药口感不良,且剂型改革滞后,或虽进行剂型改革,但一改革则药价飙生,让患者望而生畏。
7、中医药院校学生年龄偏小。对“文、史、医、哲”四位一体的精妙之处难以理解。
8、中国传统哲学步入衰微,中医亦步亦驱,其理论的发展的动力减弱。
诸如此类,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今天说的,仅仅是些随意,并非定见,公布出来,聊作网友们消痰化食之用,绝无争论之意,虽然笔者从七十年代初期就开始研习中医,但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毕竟我还知之甚少。
----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让我们把科学进行到底
附庸风雅者请进
对进化论有兴趣,那请进
欢迎光临自然科学版
三思科学论坛
三思言论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