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ufengbo()
整理人: renxingyu(2001-03-28 16:28:31), 站内信件
|
俺眼中的大宋王朝之文官
书接上回(虽说隔得远了点)
且说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起于行伍,就是瞅着自己的同行有本事,看谁都有当天子的气派,对武将是罢的罢,架空的架空,武将的那摊事交与了文官来处理。文官肩上的担子可真是不轻啊!老赵先是在自己和百官之间设了三大衙门,其一唤作中书省,又叫政事堂,“同平章事”为其老大,老二唤作“参知政事”,为行政机关,行宰相之职;其二日枢密院,枢密使坐衙理事,明明是个管军事的地儿,却偏偏弄个文人来负责;中书省、枢密院的二个老大,虽是天天在朝堂上见面,但彼此却不通声气,都是分头向皇帝奏报;其三唤作三司,老大叫“三司使”,负责理财,这个“老大”的名号可是掺了些许的水分,地位逊于中书、枢密院。
宋代的地方区划的重要一级叫作“州”,听起来蛮耳熟的,现在老美用的就是这个区划名称,是不是向咱们精华的?一州之长的文官自然是由文官来充任了(不然,皇帝他老人家怎么能够放心),大概是在大宋王朝,能够作官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吧,老赵又在知州的身边高了个“通判”,知州大人的政令要通判签字才能生效。至于调换这样的常规武器就不必说了吧。州上面设有“路”,“路
”的长官为转运使,这个长官可真是了得,他将各州的财政收入,留出地方的必需费用,全部送给了中央。唉!中央、地方,真不知皇帝他老人家要日理几万机后才能够睡得上一个觉,难怪北宋没一个活得长的皇帝。
----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