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ull(NULL)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3-27 00:44:43), 站内信件
|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认真的环境中去看电影。好在认真的环境没有能迫使我用一种刻意研究的眼光去看这部电影。我知道我自己的水平是不配从这个角度去看电影的,因此倒也来得轻松。看完了片子之后,观众和主持人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的交流讨论,才真正牵引着我去思考、回味这部电影。我没有好的口才和胆量,也没有快捷的思维去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将自己的思想有条理地整理、表达出来,因此只能坐在一边静静地听,从别人的发言探讨间,感觉着自己的想法慢慢成型。
首先是如何去欣赏一部电影的问题。因为这次放影打的是《黑泽明电影周》的旗号,我想观众大多是抱着瞻仰的态度来的。我有些好奇,大师的电影是怎么样的与众不同呢?但我修养实在太有限,因此对我而言,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我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去学习。大家的讨论启发了我。从别人的发言总结看来,观众会关注于:
1.电影技巧的运用。这里说的技巧包括
* 摄影技巧,光、影、取景、视角、画面过渡、镜头走向等。
* 声音,配乐的运用技巧
* 表现技巧。表现不是指视觉表现,而是指文学、绘画等所通用的表现方式,例如对比,埋伏,气氛营造等。
技巧运用决定了电影人物形象塑造、观点表达的效果。
2.通过电影体现出来的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也许特指导演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
(真奇怪,以前看见什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词就会有头晕恶心的感觉,现在写着写着却自然而然的把这些词用上了。奇怪。)
3.电影情节本身。
第一次考虑这个问题,也不期望自己的总结是面面俱到。就暂且从这几个角度,结合大家的讨论,去回顾这部电影吧。
---
电影技巧的运用
对于摄影技巧,我没有什么看法可言。导演使用的技巧显然在整个过程中对于他的表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可惜我还没能将它们识别出来。听观众以及主持谈到近镜头、中镜头的使用,还有焦距与动感的关系,画面光暗层次的运用,镜头的切分,等等,听起来满有道理的。希望多看些多听些后我也能长出慧眼,辨别出导演这方面的用心。
对于表现技巧,虽然不多,但倒还有些自己的看法。首先是主持人在开演前特意强调的一个张力的问题,他让我们留意导演是如何在镜头间表现出一种张力。尤其是最后一场战斗。因为先听了他这话,接近影片结尾时,心中的期盼渐渐加强,以致终于到那个镜头时,心想,哦,就是这里了!因为这种心理,减弱了这个镜头对我的冲击力。
所谓的张力,我想也许指的是导演所营造的那种剑在弦上,一触即发的一种感觉。正如后来发言时几位观众所言,这种张力来源于:
1.画面层次安排。近景是两个全神贯注对峙着的决斗者,背景是几个紧张关注的武士
2.动静对比。先是对峙时,整个画面中所有人都紧张得一动不动,只有背景武士的衣袂被风轻轻带起。然后是对峙时的静与动手瞬间的迅猛以及败者身上涌喷出的鲜血的鲜明对比。
导演对这个过程的处理确实让我感受到了主持人所说的张力(关于这几个镜头,我有些怀疑主持人所说的张力是否仅仅限于我所体会到的这些,但姑且就这样认为吧)。但是,就这个处理手法本身,我却不认为是导演独到过人之处。首先就决斗过程来说,令我不由得想起古龙的小说中绝顶高手决战的场面,也是静静的对峙,然后瞬间刀光一闪,胜负已决。当然,古龙的小说还留给我决战前冷风、落叶做衬托的印象,这里是没有的。然后关于用对比来营造气氛,就如“僧敲月下门”的道理是一样的,这只不过很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段。
然后是我所感受到的对人物刻画方面的一些技巧。主角当然是导演着墨最多的人物,形象丰满不在话下。值得一提的是总管这个角色,在整个影片中出场的时间非常短,但也形象鲜明,甚至不亚于主角。导演没有正面去交待这个人物如何如何,而是一直从其他角色的言语、行动中间接去描绘这个形象,却也表达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例如,总管夫人夫君被擒,可是从未慌张失措;监督使(不知道有没有记错)两次与党羽密谋时对于总管的不妥协束手无策,这些都从侧面表现出总管的人物性格。到最后几分钟总管终于出现在观众面前时,也还用总管夫人再一次衬托了总管形象。
---
观点看法
影片结束后有位观众说,影片将女性放在一个比较被动、次要的地位。我当时心里就在想,怎么会有这样的看法,真奇怪。
主持人当即指出不同意这个观点。我感觉导演在这部片子里对女性的态度其实相当明显。例如,出场时间非常短的女用人,总管一家被擒后,突然见到自己人,首先的反应是泣不成声。然而当主角请求她送酒回去敌人处灌醉敌人时,她毅然接受了。又如,主角在影片所有武士中,武艺最高强,而且又最足智多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其个性却被总管夫人一眼看破。他不把其它武士放在眼里,唯独对总管夫人特别尊重。还有,一个被俘虏的敌人,严刑之下也不肯透露一点机密,可是在总管夫人的感化下,渐渐站在了正义的一边。我想,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女性在导演心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位。快结尾处有一个细节也与此有关,那就是总管女儿报告说主角已经离开时,总管夫人让大家去找他回来,可是总管说主角是不可能回来接受官职的束缚的。与总管相比,总管夫人还是略输一筹。
另有一位观众,从影片中主角快刀杀死10多个守卫的场景,引申到南京大屠杀去。我却觉得,导演要表达重点的并不是杀戮,而是宽容和和平。且看,被俘的武士不惧严刑,却被总管夫人的宽厚感化;主角被迫杀死大群守卫后,大骂同行的武士行事鲁莽以致他杀伤人命;总管从贪官手中脱险后,说起贪官首领自尽时神色黯然,他原来只打算让贪官隐退而已。杀戮不是目的,只是为了达到最终和平不得已时的手段。
---
情节本身
如果没有记错,这是部50年代拍的电影了。老实说,从我眼中看去,故事情节不算非常特别,主角人物形象在50年代也许是别树一帜,但现在看起来感觉似曾相识。有位观众说这部片于普通的武侠片差不多,呵呵,也许是从故事情节角度说的吧。毕竟我们这些人从小就看电视电影,刨武侠看小说,各种情节的故事都已经历不少,心头早已结了一层茧,再回头去看一部50年前的作品,似曾相识也不足为奇吧。
我不太喜欢看一些过于沉重的或是恐怖的片子,因为电影带给我的感觉会在看完电影后延续一段时间。正因为同样原因,我喜欢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电影。这部片子里不时穿插谐趣幽默的小片段,引出大家片片笑声,挺合我意的。
---
一向以来,对我而言,看电影都是一个感受的过程,没有去想过导演描述情节、展现观点、表达情感的技巧,只是完全将自己敞开,去接受导演灌输给我的一切,让自己的感觉跟着导演的安排走,去欢笑,去流泪,或愤慨,或恐惧。对我而言,所谓好的影片就是能触动我,让我忘我溶入其中的影片。如果事前抱有太大期望,往往反而影响投入的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