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ongpiao(童童)
整理人: zrjh1015(2004-08-11 11:31:38), 站内信件
|
畸恋也好,变态也好,反正现今中国社会上对同性爱百分之九十九没有好话,起码在公开场和表面上。我接触“同性恋”这个词是在八十年代中,那时是把他作为“爱滋病”的代名词的,我并不想染上这种病,所以从来就没有承认自己是这类人,尽管同性对我的亲昵动作我从不抗拒,胆子大的创造条件做出超乎友谊的行为,只要我喜欢的人,我也没有拒绝,我只知道那时,起码那一刻我感到很幸福,我很快乐,快乐无罪。那时也有困惑,但马上原谅自己,因为自己还小,等成熟了我肯定也会和别人一样结婚生子的。没想到到了大学毕业我还没成熟。大学毕业时与恋人选择不同的城市,分别的前一夜他哭了,而我却无动于衷,心里还觉得他多此一举,不就几百公里吗?直到有一天他说他想结婚了,而且对象是我比较要好的一个异性朋友,我才被当头一棒。当他流着泪对我说他对不起我,是他害了我时,我竟然对他说,不,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喜欢,不是跟你好我也会跟别人,而且在跟你好时我也有跟别人好。他说如果你当时跟我说我会马上去找那个人算帐的,我只对他这话报以苦笑。这样也好,让他没有负疚感,我也认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要什么,什么才会令自己快乐。分离后的四年里,感情生活只存在于回忆里。说也奇怪,在一起时只是踏实,只是感受爱的幸福,有时甚至有一些失落和厌烦。到了分手以后,才意识到四年的感情是那样的刻骨铭心。当一丝丝一点点浮在回忆的海上时,心里泛起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又甜蜜又苦涩又心痛,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就象唐诗所描绘的种种意境,这是欣赏任何音乐或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所无法比拟的那种美的感觉。感谢分离。
我不知道网络之于人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反正我要感谢网络,它带我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当在雅虎上发现这样的字眼时,我毫不犹豫地点击,开始只是收集那些前所未见的图片,感受外国人那种真实、自然、自我和毫不掩饰。后来又发现了阳光,发现了广同,发现越来越多的同志虚拟社区。感谢这些网站的制作人。通过网络我才知道,原来中国还有这么多“一样”的人,而他们又是那样的各有特色,各不相同。通过这些网站我才了解,这个世界离我并不遥远,我并不是孤立的。通过网络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我觉得网上的朋友大都和我一样在寻寻觅觅,都想为飘泊已久的心找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我自己也见了几位网友,只要是专门跑去约会的,大家都不只是单纯为了做朋友。不过到现在我却只能和他们做朋友。有网友说我眼光太高,可能是,因为要足够优秀的才能使我完全抹掉过去,成为他的另一半,最起码要让我倾心,能摒弃回忆里的那个他,就象赵小明和周天;但又不完全是,也许对方对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呢?不讨厌和爱是两回事,虽然可能做着同样的事,但感觉却是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也许我是一艘没有根据地的远洋船,每个港口只是暂时的停泊,对繁荣的港口也许逗留许久,对贫瘠的地方只是蜻蜓点水,甚至不屑一顾,最后还是得被迫远航,最后老朽海上。我有时想,要是能象电脑游戏大航海时代一样就好了,玩家用势力和金钱把所有的港口砸成自己的地盘,最后取得胜利,如果那样的话,我只要伦敦一个港口就够了,我只要守住他,管外面天翻地覆。接触了这么多网友,我感觉到每个人都有失去的或无法到达的港湾,都是在青涩年龄留下来的回忆,这样或那样的故事都让他们刻骨铭心,失去成了回忆,成了遗憾,也成了一幅凄美的画,留给自己慢慢欣赏,再也无法达到那样的艺术高度。
在聊天室有人问我,相不相信《北京故事》?并且告诉我好多人都说那是假的。我说我不管它故事的真假,字里行间留露出来的那份情感绝对假不了,起码我确信作者肯定爱过,并且我猜他已远离了这份爱。也许他只是会创造的文匠,但如果没有深刻体会到同性爱的这份美的人能表达出如许情感,我们只能说他是天才。我真佩服同志文坛的耕耘者,他们所讲述的那些爱情故事读起来一样荡气回肠,毫不逊色。不过说句实话,留给我深刻印象、反复看下去的还是那些没有好结局的故事。悲剧最美,此话非虚。尽管现今物质社会大家都想心情轻松,但喜剧留给人们的美学思考远不如悲剧。同志的爱也许就象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塑一样,在完整的时候人们往往更注意局部和片面的美而忽视其整体表现力,最后只能砍去它的手,残缺的它成了今天永恒的美的见证。想象着在萧瑟的秋风里,灰蒙蒙的天,空中飘着落叶,穿着白色风衣的高大的他坚毅地离去,留给你越来越小的背影,直至消失在你的泪眼迷蒙中,也许他脸上也挂着泪,但他并没有去抹掉它。这样的场景牵引起我们怎样的惆怅,撩起丝丝怎样的心痛。它使我们成熟,使我们蜕变。多年以后,在某个清静的街的转角,或在某间响着小提琴曲的咖啡厅,你们重逢,脸上没有了尴尬,留给对方坦然的微笑,互道珍重,我们都活得很好。
《赵小明谈恋爱》的结局让大家都挺满意的,但我却更喜欢他和李依然的故事,显得更成熟些,更喜欢他与周天处于那种若即若离的章节,感爱他们那种欲言又止的无奈。这些故事和一些同志电影确实也让我觉得,在这方面,外国人比我们先走了一步。我们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达到那样的社会状态,我不敢去想。反正我明白我们这样发展下去,还是要成为《美少年之恋》的翻版。
我特别佩服那些在网上公开身份的人,也佩服在现实生活中敢于表达的人。有一位网友就曾经向明知道不是这类人的对方表白,我当时感到不可思议。当然他没有得到对方的爱,“但毕竟是说出来了”,他松了一口气说。是啊,说出来是一种状态,不说出来是另外一种状态。没有去试怎么知道行不通?但没有去试也留给我们另一种心态。这未尝不是好事,起码没有失望。我也曾喜欢上来我们单位审计的一位会计师,他已结婚并且有一个女儿。开始我只是觉得他有一股吸引我的气质,是一种非常儒雅的男性气质,但我开始只是把他当客人,并没有特别的想法,当然我会找机会多看他几眼。可是,有一次在吃饭时,我朝他望去,只见他也在看我,而且那种眼神,那种微笑,真是摄人心魄。我承认我是属于那种眼睛无神的人,这不是我的强项,我只有低头,或转移视线。那顿晚餐我们有过无数次这样的对视,我想我这辈子可能无法忘记那种眼神和微笑了。随后他在上班时经常和我讨论一些问题。然后有一次,在十几个人的餐桌上,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还自我解释说,觉得我很有趣,喝水都喝得那么认真,害得我被众人看得很不好意思,心里直抱怨他,不过也泛起了莫名的情思。他随后还问我晚上有没有时间,一起好好谈谈,一位女经理带着诡异的笑容说他:“你不是吧?”众人都笑了,我也很释然地笑了。当然他也没再约我,我也只当他没说。他呆了一个多月就走,这段时间我心情真的很好,在网上聊天的时间也比较长。他第二次来的时候要了我的名片和电子信箱,还指着我唱“都是你的错”,不过我就从来没收到他的信。第三次来我们只是打一下招呼寒喧几句,心里尽管还是依依,但已没有了第一次的感觉。回想起来,从小到大,这样的经历其实很多,只是在读书时不知怎么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又自然而然地分手,而现在工作了,人与人好象都隔着一层窗户纸,谁都不想去捅破它。起码我不想。说不定只是一厢情愿的误会,谁知道他的举动和言语是代表什么意思,我可不想自讨没趣。我是那种感觉敏锐,行动迟钝,非常非常被动的人,就让我想象着他也喜欢我,而且分别后一直想着我好了。这样很好。
有位聊友问我,“爱人幸福还是被爱着幸福”。天知道,这是个可以辨论的话题。他的本意可能是问当两个人不可能走到一起时,可是我更愿意在两个人走在一起时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以前当我身边有另一位时,这个问题我是不思考的,我只知道他们都对我挺好的,而且无论在那方面我都是被动的,现在想起来我是错了,我就是充当被爱者的角色。在我拥有他们时,我都一直潜意识告诉自己,我应该找到更好的。就象商店里你买不到的衣服都是好的,你买到的那件一定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而且老挑得出毛病。大学的恋人和我在一起时老是有说不完的情话,我倒是惊奇平时木讷的他怎么会有那么多词汇和表达,对于他甜蜜的话和温柔的表达,我有时觉得应该回应一下,但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在他厚实有力的手掌上用手指划着“我爱你”这苍白的三个字。在毕业后,他坐了一个晚上火车来看我,临别时他对我说,你大学时要是对我这么好就好了。我好象被电触了一下。以前我对他不好吗?在一起几年里我也时刻牵挂着他,而且因他的喜怒而喜怒,觉得我就是他他也是我,从来也没有想去营造什么。我是那种用心去爱的人,也许对方难以用心去感觉。OK,就算我是被爱的吧,我当时很幸福,很满足。我只知道对方也流露出很幸福的样子,但他心里怎么样我却无从知道。讽刺地是,他们都结婚了,而我还是孑然一身。我也无从知道他们是否在感受被爱的幸福还是继续爱人的幸福,就当他们已在享受被爱的幸福好了,而我还在继续等着“被爱”,也许再也等不到。
有感而发,乱七八糟。我只是觉得同志生活充斥着一夜情和性交易,使这圈子难以给人留下好印象。由于视觉有限,人人都带着渴望的眼神和急待被安慰的心,越上年纪越甚。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为“阳光地带”?上次广州一位朋友对我说他们有过三十几个人的聚会,让我羡杀。多好的氛围啊!之后我曾在广州和他及几个圈中朋友聚餐,感觉真的挺好,大家都很放松,不用伪装自己,感受真实的同志生活。只不过不知全国到底有几个地方能做到这样?我去过深圳的大钟楼和北京的蝴蝶吧,什么样的人都有,但感觉真的不是很好。那种氛围档次太低,而且人一带有目的和欲望就会不一样,就会伪装和造作。这个圈子的分离、背叛、朝秦暮楚、同枕异梦太多了。卿卿我我一瞬间,最后大家都唱着“只有只有分离,让时间去忘记”。无论怎样的如胶似漆,在“HAPPY TOGATHER”时也蒙上了《春光乍泄》里那样灰蓝的色彩。
不知为什么,网络或酒吧或渔场的爱情故事怎么也比不上那些学校或军队或生活中的回忆录来得真实,不过那些值得回味的故事都成了过去进行时。同志的爱,就是遗憾、无奈、心痛,是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那种残缺的美。虽然有人呼吁“快乐做同志”,但那只是心态,而非经历,至少在目前是如此。我特别高兴听到有朋友过起了同居生活,毕竟那是迈出可贵的一步,只是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当我能够看到两个满头白发的老太爷相濡以沫时,我会把维纳斯的像推倒,以健美的大卫像来代替它。
同志般的爱不是完整的爱,我要把这个帖子给老爸看看,让他知道知道,省的下次他又有借口骂别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