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umishanren(黑蝙蝠)
整理人: xiur(2001-02-22 00:15:44), 站内信件
|
聂鲁达和他的邮差
50年代,智利诗人聂鲁达流亡意大利期间,居住在一个小岛上,小岛上的人民以捕鱼为生,安静而平和。
然而诗人的信件常常堆积如山,需要专人来投递,粗通文字的马洛成为了聂鲁达专职的邮差,每天骑着自行车送信倒也乐此不疲。
诗人们的身边总是美女围绕的,聂鲁达每天都会寄自世界各地的信件,女士们的占了大部分,马洛看在眼中,不禁产生了和诗人进一步接触的愿望。
每一次的接触都令邮差马洛和诗人聂鲁达的关系更进一步,不同阶级的两个人坐在沙滩上谈论诗歌和生活。
马洛爱上了旅馆老板娘的漂亮女儿苏西,于是向诗人求写诗一首送给爱人。聂鲁达回答:“我要写诗一定要有灵感,这个我写不了。”马洛则反问:“你还拿诺贝尔文学奖呢,怎么会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写 不出来。”
大海深沉而宁静,爱情在慢慢滋生,诗人和邮差的友谊也在不经意见加深。
次日,大诗人送给邮差一本精致的记事簿,并骑车来到旅馆,当着旅馆老板娘一家的面在记事簿的扉页上留言:“送给我的好同志――马洛。聂鲁达。”
有了诗人的帮助,邮差的生活焕然一新,他开始尝试写诗,而对生活的细微感受和如火的激情则深深打动了苏西,不久他们携手进入教堂。
在婚礼上,聂鲁达收到了国内解除其通缉令的消息。
诗人和邮差深情话别,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诗人重新回到革命救亡运动中去,而失业的邮差则陷入了对诗人无限的怀念中去了。
从此再没有任何关于诗人的消息。
受到诗人鼓励的邮差,开始练习写作,在共产党的一次集会中,马洛有幸成为工人们推选的诗人上台朗诵,场面热烈,令人激动万分。然而,在镇压中,马洛不幸丧命。
几年后,聂鲁达回到小岛,这个时候才知道了邮差的死讯。
而苏西也尊重马洛当年的遗愿将他们的孩子命名为聂鲁达。
聂鲁达安静的听着马洛当年为他精心录制的声音,马洛在录音带上的声音解释到“第一,是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第二,海浪,大声的;第三,略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 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儿子的心跳声。”
诗人静静地听着,而大海也在暗自呜喑吧。
《邮差》里的邮差马洛是个对生活充满理想和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青年,面对严酷的生活和封闭的环境无能为力。而当他一旦遇到聂鲁达其生活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是聂鲁达的颂歌,却实实在 在是友谊和爱的交响诗。
美丽的从石缝里钻出的小花宛如地毯般铺满整个小岛,蔚蓝的天空云蒸霞蔚,大海或是宁静或是汹涌在远处沉思,天人和一的绝佳境地,给人心灵以驰骋的宽广空间。
宁静、淡薄、深邃、博爱、激情在电影的画面中慢慢流动。可能是导演追求自然光效,很少用灯甚至不用灯的结果,影片的室内戏简直漆黑一团,根本分辨不出画面的层次,甚至连画面内的景物都看不清楚 。恰恰是这种光效,在拍摄室外环境诸如大海、海滩、山坡、港湾、天空时才对映出一种特别的明朗和视觉的快感。还有内景当笔记本打开时的白色、人的面部特写和黑暗的背景显得特别对比强烈。
不过,很多画面看起来确实很吃力。
《邮差》的就像是一首诗,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幽默,淡淡的理想,淡淡的生活。聂鲁达是位战士,理想主义者在为自己的事业争取战斗时一定会倾尽全力,因为在他们眼中有太多苦难,将苦难化为幸福是 责任也是本能,是不会掺假、不虚伪的。
马洛从聂鲁达那里学到的更多是关于生命的真谛,马洛的诗歌发自内心,所以催人泪下。
我喜欢能够感受的诗歌,诗歌可以背叛一切,但永远不能背叛自己的心灵。
摘录聂鲁达诗一首(爱情十四行诗之八十九):
我死时我要你的手按上我的眼睛
我要光明,要你可爱的手中的
麦穗的清香再一次在我身上飘过
让我感到改变了我命运的温柔
我要你活着,在我沉睡了的等待你时
我要你的耳朵继续听着风声
闻着我们一起爱过的海的芬芳
继续踩着我们踩过的沙滩
我要我所爱的人继续活着
我爱过你,歌唱过你,超过其它一切
因此,你得继续绚丽地如花怒放
为了让你做到我的爱要求你的一切
为了让我的影子在你的头发上漫步
为了让人们懂得我歌唱的缘由
版权所有:侯孝贤 原作 提交时间:15:41:29 12月28日
---- 男儿本自重横行,如今非常有颜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