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xj106@GZ()
整理人: dyldm(2001-02-18 10:07:17), 站内信件
|
标 题: 中国教育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Thu Jul 6 22:49:23 2000), 站内信件
大家好?
虽说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公元859年摩洛哥创建的加鲁因大学,但开现
代高等教育之端倪的还是12、3世纪兴建於欧洲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
大学等。
欧、美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它们的进步作用主要来源於
高等学府的独立性。独立自主的神圣学府,以学术自由探索真理、正义、
和平、自由和幸福之路。因为高等学府是独立的,各学府的发展都有历史
的连续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各自的传统和品牌。校名几百年、几十年不改
。只要它存在,将来也不会改。也就是说,欧、美的高校发展是稳步前进
的。追索欧、美高校独立的根源,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民间创办的,不
是国家的附庸。
中国本没有高等教育,没有大学。因为,中国没有科学,连学科分类
都没有。学子除了读些毫无价值、毫无知识、毫无意义、毫无区别、毫无
新意和毫无思考的破故纸外,再也没事可做。所以,不要说大学,连中学
也没有建设的必要。到了鸦片战争海禁被打开後,才有洋务和西学东渐。
洋务派和改良派才力主办西学堂。1895年王文诏奏请办天津中西学堂(中
国第一所工科学院),是官办。1898年北京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被教育史书称作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始。可这个大学实是个腐〖的衙门
而已。後来,中国规模大些的大学也都是国立的,如北京大学、中央大学
等。至於中共建政後,则所有的高校全都是党办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学
苏联的专制体制,在高校里设党部、党委、三青团和共青团等。三民主义
和毛主义都是必修科。政治高压、特务管制……党天下政府控制的高校,
不可能有学术自由。於是,也谈不上探索民主、科学和自由。当然,国民
党统治毕竟是姓资,对学校管制在程度上比共党要宽松得多。共党则完全
把高校作为党棍训练所。中国高校的悲哀,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的
附庸;它们不能或很难对中国的民主建设乃至科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它们被强制为专制政府服务。
正因为中国的高校是政治的附庸,所以,各高校受到政权更迭的冲击
和政府指令的干涉,其发展无连续性可言,当然也就无法形成各自的传统
、特色和品牌了。在政治的驱使下,中国高校无稳定性。学校一会儿建、
一会儿拆、一会儿并、一会儿改、或一会儿搬,造成中国高校乱名的弊端
。近读报,发现目前中国高校乱名有增无减。中国高校乱名是由来已久的
事了,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校名无常,不断乱改;另一类是校名高抬
。
校名无常多因受政治冲击。学校随政变名,如政治的奴婢一般。譬如
1902年的三江师学堂,到05年改称两江师范学堂,11年清政府垮台,两江
师范也停办。15年两江原址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23年并入21年成立的东
南大学。27年蒋执政,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科大学等8所高校合并为第4中山
大学,旋即28年又改名为中央大学。49年换朝,又改为南京大学。又譬如
1952年大陆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很小部份、圣约翰大学部份、同济大学部
份、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等均并入大夏大学地址,扩建为华东师范大学
,至「文革」改为新师大,「文革」後期收编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
院和上海教育学院,称为上海师范大学。「文革」後闹分家,上海师院分
出去後用上海师范大学之名,上海师大大本营再回称华东师范大学。乱七
八糟。
校名高抬,一是外行领导内行所致,二是官场权力之争所起。「文革
」後,全国高教界打着「振兴」的旗号,竞相提高学校级别,以此来提高
领导者的官职、教职工的地位和行政拨款数额。凡二年制专科学校几乎都
改为学院,独立学院(专业高等学校)纷纷改称大学,什麽财经大学、医
科大学、纺织大学等等。岂知大学可以是野鸡大学,学院也可以是世界名
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等。大学与学院根本无高低之分,
只有性质上的差异。大学者,西文是宇宙万物之意。故大学必有文、理两
个学院或涵盖文、理的多个系科,此外还必须有若干专业学院较多的专业
系科。学院,或是大学的下属机构,如某大学的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
;或是专业的独立学院,如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外语学院、纽约的保险业
学院等等。在学校性质命名上,英文辞汇比中文辞汇要丰富得多。中国教
育界的外行领导们只知道「大」就是好,乱称「大」,好笑得很。
学校乱名的弊端很多。改名必改制,改制涉及校址、系科设置、职工
数额、经费预算等问题。改一次劳民伤财一次,损伤教学和研究一次,越
改学校越糟。学校经常改名,使学校失去历史连贯性,无法形成传统,不
可能闯出名牌学校。学校变动更名,失去校友,结果失去社会认同,也失
去筹款资源。改名从来不是师生投票决定的,是长官意志决定的。从中国
高校乱改名上可断言:中国高教如此下去无前途。
虽说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公元859年摩洛哥创建的加鲁因大学,但开现
代高等教育之端倪的还是12、3世纪兴建於欧洲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
大学等。
欧、美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它们的进步作用主要来源於
高等学府的独立性。独立自主的神圣学府,以学术自由探索真理、正义、
和平、自由和幸福之路。因为高等学府是独立的,各学府的发展都有历史
的连续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各自的传统和品牌。校名几百年、几十年不改
。只要它存在,将来也不会改。也就是说,欧、美的高校发展是稳步前进
的。追索欧、美高校独立的根源,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民间创办的,不
是国家的附庸。
中国本没有高等教育,没有大学。因为,中国没有科学,连学科分类
都没有。学子除了读些毫无价值、毫无知识、毫无意义、毫无区别、毫无
新意和毫无思考的破故纸外,再也没事可做。所以,不要说大学,连中学
也没有建设的必要。到了鸦片战争海禁被打开後,才有洋务和西学东渐。
洋务派和改良派才力主办西学堂。1895年王文诏奏请办天津中西学堂(中
国第一所工科学院),是官办。1898年北京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被教育史书称作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始。可这个大学实是个腐〖的衙门
而已。後来,中国规模大些的大学也都是国立的,如北京大学、中央大学
等。至於中共建政後,则所有的高校全都是党办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学
苏联的专制体制,在高校里设党部、党委、三青团和共青团等。三民主义
和毛主义都是必修科。政治高压、特务管制……党天下政府控制的高校,
不可能有学术自由。於是,也谈不上探索民主、科学和自由。当然,国民
党统治毕竟是姓资,对学校管制在程度上比共党要宽松得多。共党则完全
把高校作为党棍训练所。中国高校的悲哀,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的
附庸;它们不能或很难对中国的民主建设乃至科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它们被强制为专制政府服务。
正因为中国的高校是政治的附庸,所以,各高校受到政权更迭的冲击
和政府指令的干涉,其发展无连续性可言,当然也就无法形成各自的传统
、特色和品牌了。在政治的驱使下,中国高校无稳定性。学校一会儿建、
一会儿拆、一会儿并、一会儿改、或一会儿搬,造成中国高校乱名的弊端
。近读报,发现目前中国高校乱名有增无减。中国高校乱名是由来已久的
事了,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校名无常,不断乱改;另一类是校名高抬
。
校名无常多因受政治冲击。学校随政变名,如政治的奴婢一般。譬如
1902年的三江师学堂,到05年改称两江师范学堂,11年清政府垮台,两江
师范也停办。15年两江原址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23年并入21年成立的东
南大学。27年蒋执政,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科大学等8所高校合并为第4中山
大学,旋即28年又改名为中央大学。49年换朝,又改为南京大学。又譬如
1952年大陆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很小部份、圣约翰大学部份、同济大学部
份、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等均并入大夏大学地址,扩建为华东师范大学
,至「文革」改为新师大,「文革」後期收编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
院和上海教育学院,称为上海师范大学。「文革」後闹分家,上海师院分
出去後用上海师范大学之名,上海师大大本营再回称华东师范大学。乱七
八糟。
校名高抬,一是外行领导内行所致,二是官场权力之争所起。「文革
」後,全国高教界打着「振兴」的旗号,竞相提高学校级别,以此来提高
领导者的官职、教职工的地位和行政拨款数额。凡二年制专科学校几乎都
改为学院,独立学院(专业高等学校)纷纷改称大学,什麽财经大学、医
科大学、纺织大学等等。岂知大学可以是野鸡大学,学院也可以是世界名
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等。大学与学院根本无高低之分,
只有性质上的差异。大学者,西文是宇宙万物之意。故大学必有文、理两
个学院或涵盖文、理的多个系科,此外还必须有若干专业学院较多的专业
系科。学院,或是大学的下属机构,如某大学的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
;或是专业的独立学院,如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外语学院、纽约的保险业
学院等等。在学校性质命名上,英文辞汇比中文辞汇要丰富得多。中国教
育界的外行领导们只知道「大」就是好,乱称「大」,好笑得很。
学校乱名的弊端很多。改名必改制,改制涉及校址、系科设置、职工
数额、经费预算等问题。改一次劳民伤财一次,损伤教学和研究一次,越
改学校越糟。学校经常改名,使学校失去历史连贯性,无法形成传统,不
可能闯出名牌学校。学校变动更名,失去校友,结果失去社会认同,也失
去筹款资源。改名从来不是师生投票决定的,是长官意志决定的。从中国
高校乱改名上可断言:中国高教如此下去无前途。
虽说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公元859年摩洛哥创建的加鲁因大学,但开现
代高等教育之端倪的还是12、3世纪兴建於欧洲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
大学等。
欧、美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它们的进步作用主要来源於
高等学府的独立性。独立自主的神圣学府,以学术自由探索真理、正义、
和平、自由和幸福之路。因为高等学府是独立的,各学府的发展都有历史
的连续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各自的传统和品牌。校名几百年、几十年不改
。只要它存在,将来也不会改。也就是说,欧、美的高校发展是稳步前进
的。追索欧、美高校独立的根源,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民间创办的,不
是国家的附庸。
中国本没有高等教育,没有大学。因为,中国没有科学,连学科分类
都没有。学子除了读些毫无价值、毫无知识、毫无意义、毫无区别、毫无
新意和毫无思考的破故纸外,再也没事可做。所以,不要说大学,连中学
也没有建设的必要。到了鸦片战争海禁被打开後,才有洋务和西学东渐。
洋务派和改良派才力主办西学堂。1895年王文诏奏请办天津中西学堂(中
国第一所工科学院),是官办。1898年北京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被教育史书称作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始。可这个大学实是个腐〖的衙门
而已。後来,中国规模大些的大学也都是国立的,如北京大学、中央大学
等。至於中共建政後,则所有的高校全都是党办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学
苏联的专制体制,在高校里设党部、党委、三青团和共青团等。三民主义
和毛主义都是必修科。政治高压、特务管制……党天下政府控制的高校,
不可能有学术自由。於是,也谈不上探索民主、科学和自由。当然,国民
党统治毕竟是姓资,对学校管制在程度上比共党要宽松得多。共党则完全
把高校作为党棍训练所。中国高校的悲哀,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的
附庸;它们不能或很难对中国的民主建设乃至科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它们被强制为专制政府服务。
正因为中国的高校是政治的附庸,所以,各高校受到政权更迭的冲击
和政府指令的干涉,其发展无连续性可言,当然也就无法形成各自的传统
、特色和品牌了。在政治的驱使下,中国高校无稳定性。学校一会儿建、
一会儿拆、一会儿并、一会儿改、或一会儿搬,造成中国高校乱名的弊端
。近读报,发现目前中国高校乱名有增无减。中国高校乱名是由来已久的
事了,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校名无常,不断乱改;另一类是校名高抬
。
校名无常多因受政治冲击。学校随政变名,如政治的奴婢一般。譬如
1902年的三江师学堂,到05年改称两江师范学堂,11年清政府垮台,两江
师范也停办。15年两江原址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23年并入21年成立的东
南大学。27年蒋执政,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科大学等8所高校合并为第4中山
大学,旋即28年又改名为中央大学。49年换朝,又改为南京大学。又譬如
1952年大陆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很小部份、圣约翰大学部份、同济大学部
份、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等均并入大夏大学地址,扩建为华东师范大学
,至「文革」改为新师大,「文革」後期收编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
院和上海教育学院,称为上海师范大学。「文革」後闹分家,上海师院分
出去後用上海师范大学之名,上海师大大本营再回称华东师范大学。乱七
八糟。
校名高抬,一是外行领导内行所致,二是官场权力之争所起。「文革
」後,全国高教界打着「振兴」的旗号,竞相提高学校级别,以此来提高
领导者的官职、教职工的地位和行政拨款数额。凡二年制专科学校几乎都
改为学院,独立学院(专业高等学校)纷纷改称大学,什麽财经大学、医
科大学、纺织大学等等。岂知大学可以是野鸡大学,学院也可以是世界名
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等。大学与学院根本无高低之分,
只有性质上的差异。大学者,西文是宇宙万物之意。故大学必有文、理两
个学院或涵盖文、理的多个系科,此外还必须有若干专业学院较多的专业
系科。学院,或是大学的下属机构,如某大学的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
;或是专业的独立学院,如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外语学院、纽约的保险业
学院等等。在学校性质命名上,英文辞汇比中文辞汇要丰富得多。中国教
育界的外行领导们只知道「大」就是好,乱称「大」,好笑得很。
学校乱名的弊端很多。改名必改制,改制涉及校址、系科设置、职工
数额、经费预算等问题。改一次劳民伤财一次,损伤教学和研究一次,越
改学校越糟。学校经常改名,使学校失去历史连贯性,无法形成传统,不
可能闯出名牌学校。学校变动更名,失去校友,结果失去社会认同,也失
去筹款资源。改名从来不是师生投票决定的,是长官意志决定的。从中国
高校乱改名上可断言:中国高教如此下去无前途。
虽说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公元859年摩洛哥创建的加鲁因大学,但开现
代高等教育之端倪的还是12、3世纪兴建於欧洲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
大学等。
欧、美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它们的进步作用主要来源於
高等学府的独立性。独立自主的神圣学府,以学术自由探索真理、正义、
和平、自由和幸福之路。因为高等学府是独立的,各学府的发展都有历史
的连续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各自的传统和品牌。校名几百年、几十年不改
。只要它存在,将来也不会改。也就是说,欧、美的高校发展是稳步前进
的。追索欧、美高校独立的根源,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民间创办的,不
是国家的附庸。
中国本没有高等教育,没有大学。因为,中国没有科学,连学科分类
都没有。学子除了读些毫无价值、毫无知识、毫无意义、毫无区别、毫无
新意和毫无思考的破故纸外,再也没事可做。所以,不要说大学,连中学
也没有建设的必要。到了鸦片战争海禁被打开後,才有洋务和西学东渐。
洋务派和改良派才力主办西学堂。1895年王文诏奏请办天津中西学堂(中
国第一所工科学院),是官办。1898年北京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被教育史书称作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始。可这个大学实是个腐〖的衙门
而已。後来,中国规模大些的大学也都是国立的,如北京大学、中央大学
等。至於中共建政後,则所有的高校全都是党办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学
苏联的专制体制,在高校里设党部、党委、三青团和共青团等。三民主义
和毛主义都是必修科。政治高压、特务管制……党天下政府控制的高校,
不可能有学术自由。於是,也谈不上探索民主、科学和自由。当然,国民
党统治毕竟是姓资,对学校管制在程度上比共党要宽松得多。共党则完全
把高校作为党棍训练所。中国高校的悲哀,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的
附庸;它们不能或很难对中国的民主建设乃至科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它们被强制为专制政府服务。
正因为中国的高校是政治的附庸,所以,各高校受到政权更迭的冲击
和政府指令的干涉,其发展无连续性可言,当然也就无法形成各自的传统
、特色和品牌了。在政治的驱使下,中国高校无稳定性。学校一会儿建、
一会儿拆、一会儿并、一会儿改、或一会儿搬,造成中国高校乱名的弊端
。近读报,发现目前中国高校乱名有增无减。中国高校乱名是由来已久的
事了,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校名无常,不断乱改;另一类是校名高抬
。
校名无常多因受政治冲击。学校随政变名,如政治的奴婢一般。譬如
1902年的三江师学堂,到05年改称两江师范学堂,11年清政府垮台,两江
师范也停办。15年两江原址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23年并入21年成立的东
南大学。27年蒋执政,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科大学等8所高校合并为第4中山
大学,旋即28年又改名为中央大学。49年换朝,又改为南京大学。又譬如
1952年大陆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很小部份、圣约翰大学部份、同济大学部
份、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等均并入大夏大学地址,扩建为华东师范大学
,至「文革」改为新师大,「文革」後期收编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
院和上海教育学院,称为上海师范大学。「文革」後闹分家,上海师院分
出去後用上海师范大学之名,上海师大大本营再回称华东师范大学。乱七
八糟。
校名高抬,一是外行领导内行所致,二是官场权力之争所起。「文革
」後,全国高教界打着「振兴」的旗号,竞相提高学校级别,以此来提高
领导者的官职、教职工的地位和行政拨款数额。凡二年制专科学校几乎都
改为学院,独立学院(专业高等学校)纷纷改称大学,什麽财经大学、医
科大学、纺织大学等等。岂知大学可以是野鸡大学,学院也可以是世界名
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等。大学与学院根本无高低之分,
只有性质上的差异。大学者,西文是宇宙万物之意。故大学必有文、理两
个学院或涵盖文、理的多个系科,此外还必须有若干专业学院较多的专业
系科。学院,或是大学的下属机构,如某大学的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
;或是专业的独立学院,如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外语学院、纽约的保险业
学院等等。在学校性质命名上,英文辞汇比中文辞汇要丰富得多。中国教
育界的外行领导们只知道「大」就是好,乱称「大」,好笑得很。
学校乱名的弊端很多。改名必改制,改制涉及校址、系科设置、职工
数额、经费预算等问题。改一次劳民伤财一次,损伤教学和研究一次,越
改学校越糟。学校经常改名,使学校失去历史连贯性,无法形成传统,不
可能闯出名牌学校。学校变动更名,失去校友,结果失去社会认同,也失
去筹款资源。改名从来不是师生投票决定的,是长官意志决定的。从中国
高校乱改名上可断言:中国高教如此下去无前途。
虽说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公元859年摩洛哥创建的加鲁因大学,但开现
代高等教育之端倪的还是12、3世纪兴建於欧洲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
大学等。
欧、美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它们的进步作用主要来源於
高等学府的独立性。独立自主的神圣学府,以学术自由探索真理、正义、
和平、自由和幸福之路。因为高等学府是独立的,各学府的发展都有历史
的连续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各自的传统和品牌。校名几百年、几十年不改
。只要它存在,将来也不会改。也就是说,欧、美的高校发展是稳步前进
的。追索欧、美高校独立的根源,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民间创办的,不
是国家的附庸。
中国本没有高等教育,没有大学。因为,中国没有科学,连学科分类
都没有。学子除了读些毫无价值、毫无知识、毫无意义、毫无区别、毫无
新意和毫无思考的破故纸外,再也没事可做。所以,不要说大学,连中学
也没有建设的必要。到了鸦片战争海禁被打开後,才有洋务和西学东渐。
洋务派和改良派才力主办西学堂。1895年王文诏奏请办天津中西学堂(中
国第一所工科学院),是官办。1898年北京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被教育史书称作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始。可这个大学实是个腐〖的衙门
而已。後来,中国规模大些的大学也都是国立的,如北京大学、中央大学
等。至於中共建政後,则所有的高校全都是党办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学
苏联的专制体制,在高校里设党部、党委、三青团和共青团等。三民主义
和毛主义都是必修科。政治高压、特务管制……党天下政府控制的高校,
不可能有学术自由。於是,也谈不上探索民主、科学和自由。当然,国民
党统治毕竟是姓资,对学校管制在程度上比共党要宽松得多。共党则完全
把高校作为党棍训练所。中国高校的悲哀,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的
附庸;它们不能或很难对中国的民主建设乃至科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它们被强制为专制政府服务。
正因为中国的高校是政治的附庸,所以,各高校受到政权更迭的冲击
和政府指令的干涉,其发展无连续性可言,当然也就无法形成各自的传统
、特色和品牌了。在政治的驱使下,中国高校无稳定性。学校一会儿建、
一会儿拆、一会儿并、一会儿改、或一会儿搬,造成中国高校乱名的弊端
。近读报,发现目前中国高校乱名有增无减。中国高校乱名是由来已久的
事了,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校名无常,不断乱改;另一类是校名高抬
。
校名无常多因受政治冲击。学校随政变名,如政治的奴婢一般。譬如
1902年的三江师学堂,到05年改称两江师范学堂,11年清政府垮台,两江
师范也停办。15年两江原址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23年并入21年成立的东
南大学。27年蒋执政,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科大学等8所高校合并为第4中山
大学,旋即28年又改名为中央大学。49年换朝,又改为南京大学。又譬如
1952年大陆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很小部份、圣约翰大学部份、同济大学部
份、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等均并入大夏大学地址,扩建为华东师范大学
,至「文革」改为新师大,「文革」後期收编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
院和上海教育学院,称为上海师范大学。「文革」後闹分家,上海师院分
出去後用上海师范大学之名,上海师大大本营再回称华东师范大学。乱七
八糟。
校名高抬,一是外行领导内行所致,二是官场权力之争所起。「文革
」後,全国高教界打着「振兴」的旗号,竞相提高学校级别,以此来提高
领导者的官职、教职工的地位和行政拨款数额。凡二年制专科学校几乎都
改为学院,独立学院(专业高等学校)纷纷改称大学,什麽财经大学、医
科大学、纺织大学等等。岂知大学可以是野鸡大学,学院也可以是世界名
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等。大学与学院根本无高低之分,
只有性质上的差异。大学者,西文是宇宙万物之意。故大学必有文、理两
个学院或涵盖文、理的多个系科,此外还必须有若干专业学院较多的专业
系科。学院,或是大学的下属机构,如某大学的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
;或是专业的独立学院,如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外语学院、纽约的保险业
学院等等。在学校性质命名上,英文辞汇比中文辞汇要丰富得多。中国教
育界的外行领导们只知道「大」就是好,乱称「大」,好笑得很。
学校乱名的弊端很多。改名必改制,改制涉及校址、系科设置、职工
数额、经费预算等问题。改一次劳民伤财一次,损伤教学和研究一次,越
改学校越糟。学校经常改名,使学校失去历史连贯性,无法形成传统,不
可能闯出名牌学校。学校变动更名,失去校友,结果失去社会认同,也失
去筹款资源。改名从来不是师生投票决定的,是长官意志决定的。从中国
高校乱改名上可断言:中国高教如此下去无前途。
虽说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公元859年摩洛哥创建的加鲁因大学,但开现
代高等教育之端倪的还是12、3世纪兴建於欧洲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
大学等。
欧、美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它们的进步作用主要来源於
高等学府的独立性。独立自主的神圣学府,以学术自由探索真理、正义、
和平、自由和幸福之路。因为高等学府是独立的,各学府的发展都有历史
的连续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各自的传统和品牌。校名几百年、几十年不改
。只要它存在,将来也不会改。也就是说,欧、美的高校发展是稳步前进
的。追索欧、美高校独立的根源,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民间创办的,不
是国家的附庸。
中国本没有高等教育,没有大学。因为,中国没有科学,连学科分类
都没有。学子除了读些毫无价值、毫无知识、毫无意义、毫无区别、毫无
新意和毫无思考的破故纸外,再也没事可做。所以,不要说大学,连中学
也没有建设的必要。到了鸦片战争海禁被打开後,才有洋务和西学东渐。
洋务派和改良派才力主办西学堂。1895年王文诏奏请办天津中西学堂(中
国第一所工科学院),是官办。1898年北京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被教育史书称作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始。可这个大学实是个腐〖的衙门
而已。後来,中国规模大些的大学也都是国立的,如北京大学、中央大学
等。至於中共建政後,则所有的高校全都是党办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学
苏联的专制体制,在高校里设党部、党委、三青团和共青团等。三民主义
和毛主义都是必修科。政治高压、特务管制……党天下政府控制的高校,
不可能有学术自由。於是,也谈不上探索民主、科学和自由。当然,国民
党统治毕竟是姓资,对学校管制在程度上比共党要宽松得多。共党则完全
把高校作为党棍训练所。中国高校的悲哀,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的
附庸;它们不能或很难对中国的民主建设乃至科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它们被强制为专制政府服务。
正因为中国的高校是政治的附庸,所以,各高校受到政权更迭的冲击
和政府指令的干涉,其发展无连续性可言,当然也就无法形成各自的传统
、特色和品牌了。在政治的驱使下,中国高校无稳定性。学校一会儿建、
一会儿拆、一会儿并、一会儿改、或一会儿搬,造成中国高校乱名的弊端
。近读报,发现目前中国高校乱名有增无减。中国高校乱名是由来已久的
事了,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校名无常,不断乱改;另一类是校名高抬
。
校名无常多因受政治冲击。学校随政变名,如政治的奴婢一般。譬如
1902年的三江师学堂,到05年改称两江师范学堂,11年清政府垮台,两江
师范也停办。15年两江原址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23年并入21年成立的东
南大学。27年蒋执政,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科大学等8所高校合并为第4中山
大学,旋即28年又改名为中央大学。49年换朝,又改为南京大学。又譬如
1952年大陆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很小部份、圣约翰大学部份、同济大学部
份、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等均并入大夏大学地址,扩建为华东师范大学
,至「文革」改为新师大,「文革」後期收编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
院和上海教育学院,称为上海师范大学。「文革」後闹分家,上海师院分
出去後用上海师范大学之名,上海师大大本营再回称华东师范大学。乱七
八糟。
校名高抬,一是外行领导内行所致,二是官场权力之争所起。「文革
」後,全国高教界打着「振兴」的旗号,竞相提高学校级别,以此来提高
领导者的官职、教职工的地位和行政拨款数额。凡二年制专科学校几乎都
改为学院,独立学院(专业高等学校)纷纷改称大学,什麽财经大学、医
科大学、纺织大学等等。岂知大学可以是野鸡大学,学院也可以是世界名
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等。大学与学院根本无高低之分,
只有性质上的差异。大学者,西文是宇宙万物之意。故大学必有文、理两
个学院或涵盖文、理的多个系科,此外还必须有若干专业学院较多的专业
系科。学院,或是大学的下属机构,如某大学的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
;或是专业的独立学院,如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外语学院、纽约的保险业
学院等等。在学校性质命名上,英文辞汇比中文辞汇要丰富得多。中国教
育界的外行领导们只知道「大」就是好,乱称「大」,好笑得很。
学校乱名的弊端很多。改名必改制,改制涉及校址、系科设置、职工
数额、经费预算等问题。改一次劳民伤财一次,损伤教学和研究一次,越
改学校越糟。学校经常改名,使学校失去历史连贯性,无法形成传统,不
可能闯出名牌学校。学校变动更名,失去校友,结果失去社会认同,也失
去筹款资源。改名从来不是师生投票决定的,是长官意志决定的。从中国
高校乱改名上可断言:中国高教如此下去无前途。
虽说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公元859年摩洛哥创建的加鲁因大学,但开现
代高等教育之端倪的还是12、3世纪兴建於欧洲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
大学等。
欧、美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它们的进步作用主要来源於
高等学府的独立性。独立自主的神圣学府,以学术自由探索真理、正义、
和平、自由和幸福之路。因为高等学府是独立的,各学府的发展都有历史
的连续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各自的传统和品牌。校名几百年、几十年不改
。只要它存在,将来也不会改。也就是说,欧、美的高校发展是稳步前进
的。追索欧、美高校独立的根源,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民间创办的,不
是国家的附庸。
中国本没有高等教育,没有大学。因为,中国没有科学,连学科分类
都没有。学子除了读些毫无价值、毫无知识、毫无意义、毫无区别、毫无
新意和毫无思考的破故纸外,再也没事可做。所以,不要说大学,连中学
也没有建设的必要。到了鸦片战争海禁被打开後,才有洋务和西学东渐。
洋务派和改良派才力主办西学堂。1895年王文诏奏请办天津中西学堂(中
国第一所工科学院),是官办。1898年北京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被教育史书称作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始。可这个大学实是个腐〖的衙门
而已。後来,中国规模大些的大学也都是国立的,如北京大学、中央大学
等。至於中共建政後,则所有的高校全都是党办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学
苏联的专制体制,在高校里设党部、党委、三青团和共青团等。三民主义
和毛主义都是必修科。政治高压、特务管制……党天下政府控制的高校,
不可能有学术自由。於是,也谈不上探索民主、科学和自由。当然,国民
党统治毕竟是姓资,对学校管制在程度上比共党要宽松得多。共党则完全
把高校作为党棍训练所。中国高校的悲哀,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的
附庸;它们不能或很难对中国的民主建设乃至科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它们被强制为专制政府服务。
正因为中国的高校是政治的附庸,所以,各高校受到政权更迭的冲击
和政府指令的干涉,其发展无连续性可言,当然也就无法形成各自的传统
、特色和品牌了。在政治的驱使下,中国高校无稳定性。学校一会儿建、
一会儿拆、一会儿并、一会儿改、或一会儿搬,造成中国高校乱名的弊端
。近读报,发现目前中国高校乱名有增无减。中国高校乱名是由来已久的
事了,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校名无常,不断乱改;另一类是校名高抬
。
校名无常多因受政治冲击。学校随政变名,如政治的奴婢一般。譬如
1902年的三江师学堂,到05年改称两江师范学堂,11年清政府垮台,两江
师范也停办。15年两江原址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23年并入21年成立的东
南大学。27年蒋执政,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科大学等8所高校合并为第4中山
大学,旋即28年又改名为中央大学。49年换朝,又改为南京大学。又譬如
1952年大陆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很小部份、圣约翰大学部份、同济大学部
份、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等均并入大夏大学地址,扩建为华东师范大学
,至「文革」改为新师大,「文革」後期收编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
院和上海教育学院,称为上海师范大学。「文革」後闹分家,上海师院分
出去後用上海师范大学之名,上海师大大本营再回称华东师范大学。乱七
八糟。
校名高抬,一是外行领导内行所致,二是官场权力之争所起。「文革
」後,全国高教界打着「振兴」的旗号,竞相提高学校级别,以此来提高
领导者的官职、教职工的地位和行政拨款数额。凡二年制专科学校几乎都
改为学院,独立学院(专业高等学校)纷纷改称大学,什麽财经大学、医
科大学、纺织大学等等。岂知大学可以是野鸡大学,学院也可以是世界名
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等。大学与学院根本无高低之分,
只有性质上的差异。大学者,西文是宇宙万物之意。故大学必有文、理两
个学院或涵盖文、理的多个系科,此外还必须有若干专业学院较多的专业
系科。学院,或是大学的下属机构,如某大学的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
;或是专业的独立学院,如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外语学院、纽约的保险业
学院等等。在学校性质命名上,英文辞汇比中文辞汇要丰富得多。中国教
育界的外行领导们只知道「大」就是好,乱称「大」,好笑得很。
学校乱名的弊端很多。改名必改制,改制涉及校址、系科设置、职工
数额、经费预算等问题。改一次劳民伤财一次,损伤教学和研究一次,越
改学校越糟。学校经常改名,使学校失去历史连贯性,无法形成传统,不
可能闯出名牌学校。学校变动更名,失去校友,结果失去社会认同,也失
去筹款资源。改名从来不是师生投票决定的,是长官意志决定的。从中国
高校乱改名上可断言:中国高教如此下去无前途。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10.182.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