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女孩情怀>>从读书兴趣问题中想到怀疑-东方小故事给予的思考

主题:从读书兴趣问题中想到怀疑-东方小故事给予的思考
发信人: kipjfwa(中学时代)
整理人: l3868306(2004-12-21 22:52:08), 站内信件
有次过金融大学找一个朋友.在其饭堂吃完午饭回宿舍途中不知怎的,讨论到看书的问题,然后其说自己喜欢看一些如<读者><青年>这类读物,此中文章篇幅不大,道理堪强,当时只是反驳了他的意见,回到家中,才对其中问题
深思.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到放学回到家.就坐在客厅里在那部只有黑白二色的电视面前.热切地等待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依稀还记得当时有个言教节目,叫做<东方小故事>.这里一个以历史名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来对各大小孩进行心灵熏陶.其中播放的情节,在以后在许多的读物,报刊中频频读到,在许多作家笔者诸多引用以加强其观点效果,在小学,中学,大学教科书中更是如此.什么凿壁偷光,裹莹映雪等等不胜枚举,然后在文章最后一定要说明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之类的陈词旧调.
  
   其实,在很多年前,自已亦如朋友般,喜欢阅读这类仿似充满哲理的小品,当中的道理看得自已或惭愧难当,或热血沸腾,曾一度成为指引我前进的思想之灯.之后思想发觉端正不少,上课不再拿纸团扔前面那个女生,不再偷李大爷的山中果子.顿感形像无比高大.但没多久,又忍耐不住,本性故态复燃,思想之灯渐弱至灭.很明显,我因此并没有成为伟大的诗人,伟大的思想家.此后,又多次读到类似的令人上进的名人名事,依然是热血沸腾不能自已,几天后又趋于平静,我的思想人格只是在其拜读其间茅塞顿开,当真只是一'顿'的时间感悟而已.
 
   话说诗仙李白,自小天资聪明,但不好学.经常逃学四处游玩.有一天,他又逃出书院到处游玩,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好不得意.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往学校跑。从此,小李白认真听讲,不迟到不早退,不拿纸团扔女生,不偷李大爷的果子。终成一代大家--诗仙。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的就是这个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早已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成为家长老师教育孩子的有利武器。

  我们先不讲其它的故事,先从这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故事中着手,解构其中的合理性。
  一个人从一件小事的发展中看到其中令人震憾的希望,然后心灵产生从没有的感动,改变自已的人格,再然后因此成为名人,千古流芳。我对此表示怀疑。

  再就是那位老妈妈,我们姑且相信她家穷得连枚针都买不起(当然,这么穷应该也没有力气磨针了)也许是物价问题,那时的针线都比较贵。但她就不会跟左邻右李(不是演唱会的名称)借一下?这不比借钱借粮!再说这种体力活也应该由她丈夫或儿子来做。用鱼骨做针总也比磨铁棒强吧,我粗粗一想就可以想出十来种比磨棒成针的好的方法。最后只有一个结论,这个老妈妈比较蠢,我们当然不能说李白的事业有成是多亏了一位精神患者,这多少有点对前人不敬。

 我想说的是,当年幸好小李白看见的是老妈妈磨针的这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正面教材,让心灵纯洁的小李白看到人间令人进取,希望在明天的一面。假设一下,当时如果小李白看见的是伊拉克战争,恐怖分子这种消极的事情的话,其会不会悟出‘亦何欢,死亦何悲’禅的境界,毅然落发出家,成为另一位李大师。
 
 据说李白在逃学其间撞见那位穷得只能磨棒成针的老妈妈时,年龄尚少,距其成名尚有一段时间距离,这意味着中间这段还会遇见一些精神更堪患都或者是家道更穷的人概率高,可以碰见一些更能震动心灵的事件亦说不定,那李白的人格岂不是如夹在两堵墙壁间的乒乓球般左右反弹,摇摆不定。我们对一个人格都不能把握的人所取得的成功,如何能相信。

 最后,还是课本故事那套说上几句启志的话。我说了那么多,只是想说明,我们在读书时,不能一味地考虑其多么多么地有道理,多么多么生动。我们应该学会怀疑。这也是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不仅仅是读书兴趣的问题。所以我不喜欢看《读者》《青年》这类文摘,其中事例不尽真实。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