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青春之歌》

主题:《青春之歌》
发信人: songqh66(水滴)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12-20 08:46:59), 站内信件
《青春之歌》的主演谢芳。

  1959年是中国电影史上奇峰突起的一年,这一年生产的80部影片中有30部是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青春之歌》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影片之一,它在编、导、演、摄、美、音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汹涌的革命激情和对英雄人物的礼赞,不仅在于影片拍摄的总体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还表现在“左”倾文艺思潮流行之时,它能给予有力的抵制。整个影片像一首优美而又激昂的长诗闪耀在“难忘的1959”的星空。

  ■回眸

  《青春之歌》就是林道静

  《青春之歌》的成功首先是改编的成功。影片呈现出来的是以林道静为绝对主角,文学剧本的第一稿开头同原小说一样,林道静“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的外边。……”在某种意义上来看《青春之歌》就是林道静。正如崔嵬导演该片的一个原则:“一切让林道静听见,一切让林道静看见。”一切要有利于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在他的心中林道静是绝对的主角。

  白杨错过“林道静”

  作家徐然是杨沫先生的长女,她在《母亲杨沫》一书中曾提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其中提到过母亲和白杨因《青春之歌》而起纠葛。徐然在书中提到白杨是母亲杨沫的亲妹妹,她们姐妹之间的感情很好,是相亲相依的同胞姐妹。但是两姐妹的矛盾因为《青春之歌》而起。

  1958年末,为庆祝建国十周年,《青春之歌》由有关部门确定推上银幕。白杨得到《青春之歌》将拍电影的消息后,曾数次来到北京,争取饰演该片的女主角林道静。而“北影”的著名电影导演崔嵬认为,林道静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白杨的年龄偏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白杨希望姐姐杨沫能够给她以帮助。杨沫曾做过努力,然而她的努力没能奏效。后来,杨沫又给白杨出主意,让她去找找夏衍等文艺界领导同志,后来的情况不得而知。但事情的结局是尽人皆知的—————白杨未能在电影《青春之歌》一片中担任主角。《青春之歌》于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时公映,由于崔嵬成功的导演,和影片优秀的演员、摄影阵容,以及女主角谢芳的成功表演获得一致好评。

  就是这件事,白杨和姐姐有矛盾了,在一段时期她曾埋怨姐姐没有为之尽力。但是姐妹之间的亲情,使得二人最终还是言归于好。90年代后,杨沫和白杨都步入高龄,她们同卧病榻,1995年12月杨沫去世,9个月后,白杨也长逝于上海。

  谢芳与“林道静”一拍即合

  谢芳原名谢怀复,说起“谢芳”这个名字还与《青春之歌》有很密切的关系。1952年,团里安排宿舍,由于谢怀复这个名字太像男的,她被安排到男宿舍,闹过几次笑话后,团长建议她改一个名字,并亲自写了三个字让她抓阄。当时,她一把抓到一个“方”字。从此改名为“谢方”。1959年,谢方拍完《青春之歌》后就回了武汉,制作电影字幕的人只知道她名字的读音,于是就打成了“谢芳”。从此,谢方就将错就错地成为了“谢芳”。

  谢芳在出演《青春之歌》前已经有七、八年歌剧演员的经历,主演过的大型歌剧有《小二黑结婚》、《刘三姐》、《货郎与小姐》等等。舞台上丰富的经验以及幼时在音乐、文学方面的熏陶,使她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提到23岁时,那次偶然的机会去《青春之歌》试戏,谢芳回忆当时心里没有什么负担,认为“让我试就去试试,试上了就好好拍,试不上就还回来演我的歌剧。”试演了两段戏,一段是林道静告诉好友王晓燕她与余永泽分手,另一段是在监狱中拒绝自首。事后谢芳才知道,那天同时试演林道静的共有三位演员。

  拍完《青春之歌》,谢芳回到武汉,对林道静使自己成名毫不知情,后来谢芳到日本演出,看到她在《青春之歌》中的剧照被放大到一层楼那么高,许多日本的观众用生硬的中国话一遍遍地叫着“林道静”。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