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ersonalmeng(冷袖清寒)
整理人: lee_boo(2004-12-03 14:36:58), 站内信件
|
那天休假,无事。走进音像店,店主拿出一张《可可西里》的DVD极力向我推荐,说是特好看。我就问怎么好看,他说很多演员都是藏族群众,不是专业演员。
回到家先看了这张碟。
店主没说错。
藏族群众的出演给这部本身就已非常真实的影片又增色不少。但更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些朴实的藏族群众演员,也不是象征着陆川自己的那个记者,更不是巡山队员和盗猎者,而是那个据说扒皮子速度很快的马占林。因为这个马占林产生了与悲壮的巡山队员等量级的震撼力。我的一位朋友发短信说:马占林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我问他:如果你生活在可可西里,会不会也变成一个马占林?他无言。
马占林
《可可西里》是说有一个群体生存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的状态,藏羚羊代表着这个环境中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尽管美丽、珍贵、生命力顽强,却无力抵挡子弹,最终他们只留下了成片的尸骨和血淋淋的皮子;巡山队员和盗猎者代表生死对立的善恶两极。他们和藏羚羊构成了一个食物链,而这个食物链的中间层还夹着马占林这样的大多数。盗猎者、尤其是那些从事非法交易的老板们之所以如此猖狂,成为无人区的强势群体,除了他们能够从非法交易中获取相当可观的暴力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身边有着一群马占林这样的铁杆帮凶。而巡山队员身边呢?
每次巡山队员出发前都与亲人挥泪拥抱的景象可以感动我们,因为那是生离,也可能是死别。刘栋睡熟了,只有一个女人洒泪留下的一沓钱,第二天那些钱换来的生存物品连同刘栋一起被流沙夺走。盗猎头目打死巡山队员和日泰队长就像打死一头藏羚羊那样干脆利索,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心软。因此,巡山队和藏羚羊成为同一个群体,悲壮又可怜。
对马占林来说,他的人生哲学很简单,就是想方设法的活下去。他原来放牛放羊,后来草没了,牛羊也都死了,人都活不下去了,只好去干这个。从日泰队长和他的对话中我们知道马占林被抓了很多次,还罚款。可罚完了他继续给盗猎者扒皮子。他下手快,还带着两个儿子,扒一张皮子就有5块钱。你能命令他抛却自己的生死去保护珍惜动物吗?所以后来陆川说他在这部影片中放弃了道德批判,因为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谁也没有资格批判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在影片的结尾没有很过瘾的看到盗猎者和马占林们被绳之以法。
马占林带着儿子逃跑,被巡山队员追上,一名队员肺气肿吐血倒地,马占林让他学过医的儿子给病人打针,但后来马占林又带着盗猎者、也就是他的老板堵住了日泰,他帮自己的老板说好话,夸他"人很好",为了解除紧张气氛又帮着老板诱之以物。对他来说做到这份儿上已经尽力了。他不想、也没有能力阻止老板打死日泰。因为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日泰这类人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他和他家人的生存。马占林靠盗猎者维持生活,不是巡山队。巡山队员连自己的命都救不起(巡山队员凑钱治病,钱凑不够还得偷偷卖皮子)。马占林可以替记者说情,说"他不是日泰的人"并让记者跟着他们的脚印走出可可西里,原因不是记者和他聊过给过他烟抽,而是这个记者不会妨碍他扒皮子。从马占林一系列的行为中,人们看到的是生存压倒一切的动物本能,对是非善恶的麻木和混乱。什么良知、原则、标准这些虚无的东西是他的生存状态根本无法顾及的。当影片出现暴风雪中艰难行走的人影时,无论是巡山队员还是被他们放掉的马占林,在随时都可能倒地不起的那一刻,他们的生命是对等的,灵魂、身份的高下、道德都失去了意义,被环境蒸发掉了。
所以,马占林的戏份也带给我们这样一种思考,有多少人在自身性命都保不住的时候,仍然能够捍卫最后的尊严?也正由于戏中加入了马占林这样的角色,才使那些巡山队员成为景仰的英雄。
影片最后的字幕传递了令人欣慰的信息,但还是有一个无法回避的沉重的问题摆在那里:跟随着盗猎者消失在暴风雪中的马占林们,如果不靠藏羚羊,他们怎么活下去?
---- 酹神志率性直为,扬风武胡月雄关,冷袖舞清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