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ycomm(何太白金星)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11-16 10:36:56), 站内信件
|
常說劇本難寫,其實在香港寫劇本尤其難寫。因為演員缺乏,有叫座力的演員更缺乏,往往有好故事,也未必能找到適合的演員配合演出,故在香港大部分情況,都採用逆思考方法,或者叫本末倒置,先看看有甚麼樣的演員,才去為他編寫適合的劇本。
例如現在張柏芝紅,而她很會演戲又會喊,故導演方面也會留神一點,因為觀眾期望看到柏芝的演技。相反如果找不到張柏芝,惟有退而求其次,選擇只有靚外表的演員,俗稱花樽,但花樽演技不成,故先前的故事要作大幅度的修改,減少要花樽發揮的機會。
這看似荒謬,但事實的確如此,試過在半個月內,三次在男女主角上作出大變動,每次變動都要通宵達旦地修改分場,雖然籌備劇本的工作不斷的延期,但電影老闆跟院商,預先安排好的上畫期絕不會順延,無形中拍攝的日子,愈來愈少,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兩種對付方法。將原定假設的30個工作天,刪減為20天 或15天,或將這30個工作天,濃縮在20天或15天內完成,即是說可能有幾天是日以繼夜,不停的拍攝。
這兩種情況,我都遭遇過,我很不希望再有這情況出現,更不希望邊拍邊寫劇本,故現在我嘗試用另一個方法解決。
人人說以前想進身電影圈,最好由場記做起,再升為副導,再等機會晉升導演,在十多二十年前,這方法從前可能有用,但現在情況有變。
現在要入電影行,最佳方法是由編劇開始,王晶、高志森、馬偉豪、谷德昭,都是由編劇開始做起,既是編劇又是導演的好處是應變快,就算在拍攝中途有突發事也可邊編邊拍,不像一些只懂拍攝的導演,一遇到問題,就停工。
所以每當收到讀者來信或E-mail,向我訴說想入電影行,我都慫恿他們由編劇做起,而且叫他們事不宜遲,立刻去寫,但不是寫劇本。
一定不能隨便寫劇本,因為劇本難寫,要寫一個好劇本,對一個初入行的編劇來說太嚴苛,要兼顧的事情太複雜,演員、攝影氣氛、場地選擇等等,而且劇本難睇,很多時只有對白,對心理描寫,或其他周遭事 物會忽略了,形成不好睇,要導演或行內人,加上大量幻想,才會明白,故此新入行不適宜寫劇本,先嘗試寫小說。
首先小說易寫、易讀,容易訓練新人的講故事技巧,但這種小說又不同於一般流行小說,因為這種小說的目的,是要改編成電影,故也有一些條件必須依循。
劇本難寫,先寫小說作為基本功。
一、名字很重要,先為小說起一個點題,又富吸引力的書名,歷史上賣座的電影,名字都不會超過七個,也不可少過兩個字,可參考金庸、倪匡、亦舒、李碧華等作品的名字。
二、故事大綱,雖然故事可能在作者的腦海中,孕育了很久,但先將故事大綱寫下也是必須,大約800-1500字,防止愈寫愈興奮,可能會離題萬丈。
三、主角與反派,但凡賣座的電影或小說總離不開「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八個字,除了有男、女主角外,必須有反派,反派未必一定是壞人,可以是男女主角的階級差異(e.g.羅密歐與茱麗葉、鐵達尼)也可以是死物(e.g.烈火雄心內的「火」、新不了情內的「癌」)
四、人物性格,雖然男女主角在長大後才相遇,但訓練自己用幻想力豐富人物的過去,寫大約800-1000字的人物性格,不妨用明星偶像代入書中男女主角形象,方便自己亦方便讀者。
五、小說分九章,這是在新藝城工作時學到的,那時沒有分場表,但有分本表,因為電影放映時,菲林分別放在九個圓形的菲林盒,故叫九本片,每本大約10分鐘,共90分鐘,當時麥嘉先生教導我說第一、四、七、九本片,一定要有事發生,其實講得簡單一點,就是起承轉合要刻意經營。
有興趣入電影行的朋友,不妨以此為起步。
(全篇免责)
一切都是可能!
---- 在大多数的情形之中,你说的现象我不怀疑,可是据我的经验,我似乎不曾见过你说的现象呢。交友规则:在交流时,不取笑对方。在交流后,不把对方的交流内容当笑柄与他人分享。在交流前,不设计陷害对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