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同性之恋>>标题: 中国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同性伴侣zt

主题:标题: 中国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同性伴侣zt
发信人: cookiewchui(cookie)
整理人: zrjh1015(2004-11-15 15:49:59), 站内信件
    标题: 中国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同性伴侣zt 
作者: 陈礼勇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22岁的重庆人王宏勇是四川内江县某公社生产队上的一名电影放映员。在中国“又红又专”的文革时代,王和众多下乡知青一样,将青春挥洒在这片沉睡的土地上。机遇在1977年冬天某个黎明苏醒,王成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幸运之神从没离开过这个英俊的小伙子。

同一时期,在四川蒲江县插队的知青李刚也随着返城的人流回到成都当上一名工厂技术员。四年后,四川外国语大学毕业的王被分配到成都一家中学当上了英语教师,命运第一次将这两个素昧平生的年轻人安排到了同一座城市。

刚参加工作的两个人已到“男大当婚”的而立之年,但他们对婚姻的拖沓让人感到奇怪,甚至他们自己也为无法对异性产生兴趣感到困惑。“在结婚这件事上,单位同事和亲戚朋友比我自己还急。每次和女孩子见面,能推的尽量推,推不掉的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应付。那种苦闷和迷茫无处诉说。” 人们实在找不出王不找对象的理由。一个电影学院毕业的漂亮女孩子据说主动追求过王,不论从外貌、学识还是地位,在众人眼里他们是般配的一对。对于王的拒绝,一些风言风语认为,这位熟练使用二十六个英文字母的名牌大学生自命清高。

1982年,一本香港版的《同性恋25问》传到了王的手中,那是当时国内唯一能看到的有关同性恋的书。同性恋在这本书中的解释是天生的,这让王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同性恋,他想用结婚这种办法来纠正自己的性指向,但是婚后发现根本改变不了对女人的厌恶。他妻子从他那儿得不到丈夫的恩爱就红杏出墙,最后酿成悲剧。同性恋者和异性结婚是一种极为不人道的行为,是对无辜者的犯罪。” 发生在自己同类身上的不幸坚定了王不结婚的想法,尽管婚姻的压力对于这个时年29岁的男人来说日盛一日,但王的坚持使他等到了命运改变的这一天。

一个时代的两个影子

1985年底,同年同月生的王、李在成都工人文化宫公园邂逅,在这个秘密的同志基地里,两人心照不宣的眼神和企盼足以让他们为找到知音兴奋不已。 “我们最怕逢年过节。妻子、孩子,那是别人的热闹。没有人能理解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相似的生活背景和情感取向,加强了这对同性恋者选择对方作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信心。

在找到李之前,王还认识一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同性恋者,但此人认为王找同性伴侣共同生活是中了西方的流毒太深,他认为在中国两个男人生活在一起是痴人说梦。道不同谋的两人很快分手。“我选择爱人首先考虑对方是否愿意和我生活一辈子。之所以能和李走到一起来,就是因为他和我有同样的生活方向和坚强毅力。”二十年后王在街上偶遇被他拒绝的那个男人时,得知他已和老婆离婚多年,领着十几岁的儿子孤独地生活着。过早谢顶的他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这让王更相信自已对未来选择的正确性。

交往三个月后,王、李决定组建共同的家,他们把“结婚”的日子定在第二年3月10日 --一个传统的吉祥日子。但是在这之前,怎么面对父母家人是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房子,也不可能住到他单位。只能和我家人住在一起,这样就不得不向他们摊牌。”李回忆当时情景说。

“再者,我不愿让我们的关系偷偷摸摸的,见不得人的感觉。虽然我们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在公共场所有很亲昵的表现,但是在家里,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空间。”两人在如何向家人说明要和一个男人结婚的这件事上颇费脑筋。李的两个兄弟均育有一个女孩,所以父母就把传承香火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兄弟中排行第二的儿子身上。由于王和家人不在同一座城市,可以想见,当时李面临的家庭压力尤甚于他的爱人。

青山碧水见证的爱情

李决定先跟最亲近的长姐道出他是同性恋的真相,然后再由长姐做父母的工作。王、李二人一起面陈姐姐说:“做给别人看的结婚是痛苦的,我们不愿意这样过一生。我们相爱也为此感到幸福。”预见之中的,姐姐不能这么快地接受与她传统教育中完全不一样的爱情。她仍希望弟弟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当李的秘密被小心翼翼地传到他母亲那里时,李听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两人都长着喉结,怎么可能生儿育女?“他们考虑得最多的还是我的未来。没有孩子,我老了谁来管?他们认为两个男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是根本不可能的。”显然,王在走进李家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王那时父亲已去世,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为了取得家人的理解,就在李向他父母表白的同时,他也给自己的妹妹写了一封长信说明不结婚的理由,并称已找到了能共度此生的爱人。在信中,王还列举了同性恋和异性恋勉强结婚酿成悲剧的事实。妹妹看完那封信后痛哭了一场,这可能是一个女孩子平生遇到的最考验智慧和亲情的时候,然而,妹妹的宽容豁达让她同时代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她在马上给王的回信中说:“哥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血管里都流着相同的血。不管你做了什么,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我都理解你、支持你。你永远是我的哥哥。”作为哥哥结婚的贺礼,妹妹还拿出平时积攒的二百元钱寄给远方的王。“这是我们结婚收到的唯一一份礼物,我们永远珍藏这份浓浓的亲情。”人生匆促,青春老去,这份亲情却永远蕴含在王、李的心中。

结婚的日子到了,王去理发店烫了当时最流行的发型,李打上红领带,二人穿上专门置办的西装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结婚照”。同时,他们还在街上买了一张奖状,在奖状的中央空白处用楷书写上“同舟共济、白头偕老”八个大字,以誓永不分离。一张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结婚证”诞生了。最后,两人包了一辆出租车去李插队时的一个湖中小岛。

“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怜悯,我们创造自己的未来。我们的爱情天地作证,我们将陪伴对方走过今生。”王、李在只有他们二人的小岛上高声朗读着他们写下的誓言。巍巍青山和悠悠碧水见证了这一切。

邻居眼里的“好夫妻”

尽管李的父母对二人组建的新家没有表示强烈反对,但“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是时不时地让他们在二人面前唠叨。用了三年时间,李家最终完全接纳了王。“我们的关系牢固,生活幸福,他们没有理由不放心让我们在一起。”李认为家人的宽容是自己争取来的。

来自父母的妥协也使王、李的这个不受中国法律保护的新家得到最大范围的默认。多年来,他们所有的亲戚对二人的关系不再持有异议。有时候如果二人一方未到场,亲戚们会习惯地问询另一方的所在。那种关切像对异性恋夫妻一样。

由于二人待人和蔼热情,他们在居住的大院里也倍受尊敬,人们更愿意谈起他们乐于助人。李喜欢种花养草,他们便自掏腰包购买种苗植下,给杂居的大院带来一个清新幽雅的环境。王曾是英语教师,邻居的孩子也会请他去做辅导。更让人称道的是,如果邻里夫妻不和,还会请他俩去做调解,在外人眼里,他们俨然是一对最和睦的“夫妻”。邻居们丝毫没有觉得这对同性恋者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

不得不承认,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之间的感情,一切归于平淡之后,生活的粗砺和考验也随之而来。王、李早年也曾受到外界诱惑而差点分手。但是事后,二人检讨自己,使他们的爱情有了更深厚的内涵。“共同经历的人生磨难,使我们更懂得珍惜彼此。外界的压力或诱惑终是外因,关键还是自己的心态。”对比他们晚了二十年的分合无常的同性恋者,王、李传授着他们珍贵的人生经验。

当年的新闻人物

比家庭更大的压力来自外界。“我不和一个女人结婚在单位同事眼里就是一个怪物,而如果一个男人老来找我,岂不更落下话柄?所以,我决定辞职。” 1986年春,主动打破“铁饭碗”在那时还不多见,没有人清楚李为何这么做。

一年后,出于同样原因,王辞去了他的中学英语教师职务,成了一名无业者。“只要我们俩人能在一起,什么牺牲都可以付出。人还是应该勇敢一点,只要有双手,在哪种环境都可以生存。”王说。离开人言丛生的单位,两人感到一种被释放的自由。

在中国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抛开皇粮对于城市人来说等于剥夺生存的基础,辞去公职的王、李只能自谋前程。当时两人身上的钱加起来不到二十块,生计成了摆在这对同性伴侣眼前最紧迫的问题。“当时没有什么出路可供选择,我们想到了收废品,因为那几乎不需要什么本钱。我们在收到的旧书报中挑出比如教材这样有用的书拿到地摊上卖,没用的就卖给废品收购站。”当过教师的王说。第一天的收入超过六十元,这让二人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仿佛看见新生活的曙光就在前方。

有了做生意的经验,两人就专门从垃圾站里淘书,不管刮风下雨,成都大街小巷总能见到两个骑着自行车专跑垃圾站的年轻人。很快,在最繁华的春熙路上他们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书摊。书摊越摆越大,王、李后来做起了书刊批发生意。由于李的才干,他还被当选为成都书刊批发协会的会长。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数年里,他们主动放弃旧体制下的衣钵自谋生路,这反而促使他们家庭的原始资本快速积累。1996 年,他们在成都以各自的名义买了两套房子,搬出大杂院。事业上的成功也使他们在当地远近闻名,当地媒体以《闹市凭添书卷气》为题头版头条报道了他们的红火书业。所有知道这对新闻人物的人,对他们的勤恳自立表现出无限敬意,但没有人知道新闻纸背后更多的故事。他们的爱情被掩护在纷繁的人事之外。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观念还不像现在这么开放,摆地摊会被人瞧不起。那段时间对我们来说真是又苦又脏,但是我们过得很充实很愉快。”王回忆着当年的创业史百感交集。“事业上的成败对我们都无所谓,唯有爱才是唯一的,只要爱在,一切苦难对我们都算不上什么。”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让这对同性恋者领悟到了真正的人生况味。

三个男人的家

儿子的养老问题一直让李父放心不下,在二人结婚的这件事上,李父妥协的最后一个条件是,李必须在他有生之年领养一个孩子,这样在他百年之后,才能放心。“只要允许我们在一起,我们几乎答应他们的任何要求,对于领养孩子,我们同样没有犹豫。”于是,在父母的怂恿下,李领养了成都郊县本族一个农民家中十三岁的军。由于贫困,军很早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干活,瘦小的军看上去才十岁的模样。

为了让军成材立业,李将他送到成都较好的住宿学校读书,直到大学一年级由于他患病停学为止,王、李二人花在他身上的精力和爱使这个男孩子完完全全地融入到这个特殊的家庭中来。现在,已二十四岁的军帮助养父打理商店的生意,并且交了女朋友。“我们的关系没有对孩子产生什么不良影响,相反,我们处得很融洽。”李说起儿子来乐得合不扰嘴。“我的一个动作,王知道我要抽烟了,就递过来打火机。军会不失时机地打趣我们‘心有灵犀一点痛’。”李笑着说。

按照族规,军称呼李为“二伯”,称呼王仍然是“叔叔”,但在开玩笑时,军会调皮地称呼李为“爸爸”,王为“妈妈”。在记录这个家庭的生活照片上,军甜甜的笑容和大方的举止已让人看不出他贫穷的童年时光。

在王、李宽大的家中,军的房间被安排在他们卧室的隔壁。由于军的女朋友也住在他们家,二人便专为这个女孩在楼顶花园盖了一间小屋,以免女孩在这三个男人中间穿来穿去“不方便”。王、李相信“未来儿媳妇”是知道他们关系的,尽管他们从未从这个女孩子口中听到任何不适的反应。“她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如果爱军,她是可以接受她爱人一切的,如果不能接受这些,这种爱也是靠不住的。”王、李甚至对将来的“亲家”也表示了和睦相处的希望。

军在外人面前从不提自己的家庭,但是在王、李面前却显示出作为儿子的责任感。“我们不管是谁生病,他都陪护我们,给我们端茶送水、嘘寒问暖。”点滴之间的关心让王、李为养子感到骄傲。这种情景被外人看在眼里,传为佳话。

显然,在这三个男人的家庭里,他们正享受着与多数人无异的天伦之乐。“十七年了,终于明白,我们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这对同性伴侣说。

采访手记:

记者在采访王、李二人之前,早有耳闻成都有对共同生活很长时间的同性伴侣,具体有多长时间,传说者也不甚清楚。这种时间的长短对处于伦理道德压力下的中国同性恋只能以分秒记。由于这对同性伴侣生活的平静和隐蔽,他们二人的故事只在成都小圈子中传扬,外界很难相信同性爱情居然能走过相依相伴的十七个春秋,因为他们见到的同性恋者,多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下场。

2002年12月12日,《成都晚报》用半版篇幅报道了这对被喻为传奇伴侣的故事,至此,王、李二人的生活细节才被谨慎地披露。作为中国目前已知的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同性伴侣,他们还被当选为中国同性恋媒体中同新闻网“2002年度人物”。14日,记者赶赴成都采访。

15日下午2点半,记者在青羊宫门前见到了这对传说中的同性伴侣。47岁的王、李已不见十七年前的年少轻狂,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深深的痕迹。当晚5点多钟,记者走进他们的家。

在去往他们家的巷子口和楼道里,不时有邻居热情而礼貌地跟他们打招呼。这里没有人知道每日在他们面前进出的两个人是同性恋者。他们的家在一栋楼的顶层,让记者诧异的是,这栋楼每层居然只有一家门户。李解释说,他们在买房时专门挑这种楼盘,这种独门独户的楼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与邻里之间的尴尬”。

所有记录他们生活的照片都收藏在军的房间。王念大学时的俊毅、李插队时的纯朴,当年的青葱岁月对比眼前已经发富的二人令人唏嘘。

6点一刻,记者应邀与他们全家共进晚餐,82岁的李母耳聪目明谈笑风生,李父已去世多年。军这时也刚刚从商店回来,可能是有生人在,他显得有些腼腆。坐在王、李二人中间,军懂事地给包括记者在内的每人夹菜,然后用本地方言与他的养父说着店里的生意和趣事。他给女朋友起的诨号逗得全家人都乐了。吃完饭的军给照看店里生意的女友送饭提前离去。

巧的是,当年第一个倾听李心中秘密的长姐也在,“看到弟弟生活得很幸福,我也倍感欣慰。”十七年,已让这个普通女人完全改变了对同性恋的看法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