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粤黎越正>>>>传统的院落式民居--竹筒屋

主题:传统的院落式民居--竹筒屋
发信人: alwaysliving(後生仔@粤黎越正 .核凸)
整理人: cywx(2001-02-19 01:04:52), 站内信件
    在旧广州,能够住上西关大屋的人毕竟少数,大量的市民居住在
传统的院式民居--竹筒屋。这种房屋的特点是开间小,进深大。门
口向街的宽度只有三米,进深常达十二米。宽与深的比例却是一比四,
甚至是一比八,由前至后排列成多间房间,形状如竹筒。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房屋面积狭窄成长条,在里面居住,光线不
是很差吗?确实,内屋的光线阴暗,通风、采光主要靠天井、巷通,
和屋顶上的明瓦天窗。
    如果是独家独户住竹筒屋,虽然与邻屋共用一道墙壁,面积只能
向里伸展,也有厅堂、住房、天井、厨房,加上屋面高达四五米,所
以,节节相间的竹筒屋,还是冬暖夏凉的。
    民过以后,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人,竹筒屋也起了些变化,从
平房变成了两三层高的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布局上仍然密度大,密
密排列,形如竹筒,一条陡直的狭窄的木楼梯通上用混凝土砌成的楼
房,上面住人,下面做店铺。近代广州的商业街市多是这类建筑。
    20世纪初,西方建筑传入广州,有的竹筒屋采用西洋建筑的装饰,
将屋顶改为平顶,门窗和门楣都仿西方搞铁窗,有的在楼上还设一小
阳台,上面可以种些花草,像欧洲古典的小楼房那般,十分雅致。20
世纪30年代的教育路盐运西,大新路的将军西、将军东一带内街,那
些传统的竹筒屋还被称为“洋楼”。
    前些年,由于广州市人口密度大,多数的竹筒屋不但没有经过改
造,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一间屋住上好几户人家。在旧城区的西关
和西湖路的大马站一带,几家人住在一竹筒屋内,共用同一天井、厨
房、冲凉房、厕所,卫生和采光、通风条件很差,户与户之间只有一
板之隔,生活极其不便,那种状况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近十年,
广州市民的居住状况大有改观,传统的竹筒屋也大量拆迁,所剩无几。
有人错把一些有脚门、有趟栊、有大门的竹筒屋当做西关大屋,其实
仔细观察,两者不难区别,西关大屋宽敞,有气派得多。


----
冇用咖:讲出嚟都冇人知.
预咗啦:都冇人会睇啊!
搵食啫:睇下啦!唔睇?打祸甘嘅俾你啊!
犯法啊:打你就打你!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