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oolwater(嘆世界)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11-08 09:49:58), 站内信件
|
扔钱再多也是土财主:评《太极旗飘扬》
作者:仆竹
(严重泻露剧情,慎看)
金钱是商业电影的基础。但是一流的商业作品除了金钱之外还需要天才的作者和创意。人家《拯救大兵瑞恩》有手摇摄像机,有残酷的战争,有血,有子弹线;但并不是说把以上要素攒起来再砸上厚厚实实的钞票就可以拍出一样好看的电影来。
《太极旗飘扬》一开始,就是模仿《拯》的当代人生活以便引出回忆。这一段拖拖拉拉,主人公抚摸着兄长的遗物悲痛万分,但是不明剧情的观众只能在演员的痛苦中猜测来龙去脉。好在这一段还没有超过观众的忍耐底线。之后直接跳到战前,这长长的一大段的和平生活的描述拍的真是画面优美音乐动人,但唯独缺了一件东西:没有丝毫的戏剧性和卖点。即使是历史频道的纪录片,也要有自己的思路和重点。但《太》片的这段生活描写完全是为了提供给主人公日后回忆美好生活,把一大堆MTV的镜头堆在了一起:这就少不了凡是表现朋友兄弟就要来一段的打闹追逐;凡是注定要上前线的人就少不了的漂亮未婚妻;以及各种供各位人物睹物思人的纪念物:什么钢笔啊,手绢儿啊,皮鞋啊,不一而足。哦,对了,还有任何一部电影都舍不得扔下的慢动作。
好不容易,把长长的风景片忍受完,主人公也被拉去当兵,死人,硝烟,臭饭,以及廉价日本动画片才会有的一人一个特写的自我介绍之后,终于镜头开始拼命的摇晃:打仗了。
总的来说,几段战争场面给我的印象是:杂乱无章,炫耀技术,BUG太多,和剧情严重脱节。为什么总说韩国电影土气太重,就是因为,韩国电影人有抄袭的心思,但是不知道都该抄哪些地方。导演只知道照搬《拯》里面的手提摄像机,突然的爆炸和满天的残肢,但是他不明白(更可能是明白但是没做到):《拯》里面的这些镜头是因为要给我们营造一个真实的战场。但是在《太》的战场里,我们看到的是两位主人公超级无敌的身影:张东健先是在埋地雷的战斗里遭到敌人伏击,冲到炮火里把战友背了回来。然后又在几天没吃饭喝水的情况下和战友们冲进包围他们的敌人阵地,凭着超人的体力和无敌好的运气消灭了一个又一个敌人。(每当有敌人横着枪呲牙咧嘴的压在我们两位主人公身上的时候,总会有子弹或者刺刀或者弹片消灭了敌人)最后一个人迎着重机枪的扫射冲到射击孔跟前连仍两颗手雷又钻进碉堡杀了所有人然后引爆了弹药自己则安然无恙。(另外这场仗是描写最混乱的一场,稀里糊涂的就赢了。)再后来在平壤,张东健冒着北朝鲜房顶屋前无数的火力点,一个人冲进大楼,借着莫名其妙的爆炸杀了所有人,自己爬上楼顶就像英雄儿女王成一样举起重机枪向遍地的敌人扫射,打光了子弹捡起两颗手雷扔下去,又弄出一把步枪一顿点射,简直就是韩国版的《抢滩登陆》。然后张东健在楼顶上(注意,是楼顶上)看见对方指挥官逃跑,自己跑下楼举着枪一路追赶,直接绕到飞奔的吉普车前,抱着敌人肯定打不着我的信念站在大路中间不慌不忙的举枪瞄准,一枪打爆驾驶员的头,然后打死从翻倒的吉普车里爬出来的人,又和敌人指挥官一阵肉搏,最后活捉指挥官。再然后,两位主人公又在大后方跟自己人搏斗了一番,在遇到志愿军进攻的时候另一位主人公元斌被困在俘虏营又被大火焚烧,结果安然回到大后方。然后又自愿跑回前线,把己方司令部里的人全部打晕,自己一个人穿过前线安然跑到对面投降,又在北朝鲜的战壕里遇到南韩的轰炸和进攻。我们的主人公就这么穿着南韩军队的衬衣在拼命射击的北朝鲜军人里跑过来又跑过去。好不容易被北朝鲜士兵发现了“正巧” 南韩军队攻了上来,身为逃兵的主人公顺手跟北朝鲜军一阵拼杀,又遇到张东健带着北朝鲜士兵反扑。然后这二位比赛似的杀了一个又一个南北士兵,中间还能抽空互相切磋了几次。最后在南韩大撤退的时候一个背着一个在炮火中走了没几步,就在战场中间就地躺下来续旧,再之后张东健向史瓦辛格一样,受着重伤用重机枪杀了一个又一个的北朝鲜士兵,这才不情愿的死去。
是的,我们可以说以上这一切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这可能性实在太小,以至于严重破坏了电影的真实性。这不是对于电影细节的吹毛求疵,而是对电影整体风格不伦不类的质疑。如果单把主人公的情谊拿出来用更为浪漫的手段表现,电影会很好看(比如我们的《英雄儿女》)。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抄袭着《拯》的外衣,抒发的却是高度浪漫主义的怪胎。细想之下,整部作品让人感到诸多的别扭。
从结构上说,《太》片最大的问题就是绝大部分的动作场面都和剧情无关:甚至一开始埋地雷这整场战斗对剧情基本没什么贡献。其余的战斗都有不同程度的为暴力而暴力,场面混乱的毛病。比如最后的几段飞机扫射核爆炸,太假不说,既无戏剧性又无新意,根主人公一点关系没有。就连《拯》里有一段近距离救护医疗兵的血腥镜头,《太》里生生也给照样加了一段。
不能光怨战争脱离剧情,实际上这部电影根本就没提供多少剧情。真正的主线冲突发生在弟弟在野战医院里认为哥哥热衷于勋章而不关心哥哥的生死。但是这时电影已经过了差不多五分之四。更为可笑的是,这用了一多半时间酝酿的矛盾冲突,竟然被随后哥哥的一封家书以及弟弟几分钟的回忆就轻松给解决掉。之后,哥哥迅速的在北朝鲜军队里变成了杀人狂,狂到在战场上死活不认识亲弟弟。让人觉得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兄弟相残”这个卖点。然而,在内战中“兄弟相残”这个元素的意思,仅仅就是亲兄的谁也不认识谁的对着杀吗?如果真是为了这个的话,就让人觉得前面的铺垫也太过费劲了。
在我看来,电影里两个比较出彩的地方在于张东健要抢杀过去的好友以及他未婚妻因为投靠敌人被处死两段。前者比较好看,但是感觉挖掘得不够深,很奇怪为什么导演在前面费这么大劲给张东健未婚妻正着拍反着拍,就不愿意多铺垫一下他的这个修鞋小哥们。而未婚妻被处死的那一段,剧情好不容易张满,结果又沦为简单的暴力解决,叫人失望。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历史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的作品。固然,在电影中双方士兵的所作所为,百姓的流离失所,以及兄弟几个情谊的场面颇令人动容以至感叹。但是我觉得,这种动容和感叹,是历史而不是电影给我们的。电影做的,只不过是提醒我们一下罢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