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uhm(老丫丫)
整理人: juhm(2004-10-06 19:54:12), 站内信件
|
第二天,一切恢复平静,着火的事没人提了。可那天早上我用了一条红丝巾把头发包起来,红红的丝巾就象红红的火苗,是不是不该用红丝巾呢?我把丝巾收起来,再也没用。直到现在我也不敢用红丝巾包头,我知道是迷信,所以没和别人提起过,只是心里疑惑。因为屋子潮湿,棚又没了,男老师还是不能来值宿,我俩不敢再提害怕,也不敢要求学校安排人做伴。我和桂华都感冒了,发烧,头痛。曹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去大队卫生所,我找到卫生所,卫生所的医生个子比我还高,白白净净,很清纯,气质高雅,聊起来才知道她是长春五中初三毕业,小我两岁,是来这里投亲的知青。
那时,下乡有几种情况:上海,北京知青下乡走的远,多半是集体化管理,成立农场,有工资;但大多数城市是集体组户,7、8个十几个人为一户,叫集体户,多半是一个学校的甚至是一个班的同学一起走,组成一个或几个户,下到一个公社的几个大队或小队;还有几个学校的同学组成一个户的,大家互不相识,慢慢熟悉起来的,那多半是近郊或条件好的公社和生产队,一般要“走后门”;也有的是农村有亲戚,投靠亲属,住在亲属家,这种叫投亲靠友,在亲属家条件要比在集体户里好一些。当时我所在的大队就有好几个“知青”是投亲靠友的。
卫生所的姑娘就是投亲靠友这种情况,谈起长春我们感到很亲近,很快熟悉就起来,她叫丽娅,她是老大,家里还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她能从医完全是靠自学。那天,她一结束工作就来看我俩,我们越聊越投缘,晚上她就住在我们这里了。我们多了一个“老乡”、一个朋友、也多了一个做伴的。
形势在不断的变化,三月份的工资没发,学习外地经验,要实行工分加补贴,我们也享受社员待遇。我倒没什么,桂华可不行,家里就靠她和妈妈的微薄工资呢。大队研究了近十天,因我俩家在外地,没有口粮,也没菜地,最后决定每月给我俩每人6元钱生活费,余下的参加年终分红,工分补差。家在本地的挣工资的老师和社员一样,等待年终分红。我俩买完一个月的口粮,只剩8分钱,连一斤酱油都不够(当时酱油1角钱一斤)。回到我们的小屋,桂华哭了。我说:别哭,这8分钱给我吧,我给家里写封信。我翻过来一个信封,重新糊好,铺开信纸选择了一条最高指示: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敬爱的爸爸:
您好!
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我们要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坚决照毛主席的指示办,我们这里实行了工分加补贴,这是新生事物,我们要坚决支持,坚决执行,但每月6元,我们困难太大,为使工分加补贴顺利进行,请您支援我们的革命行动,否则我们吃饭就成问题了。
您的大女儿敬上
1969年3月15日
爸爸收到我的信,很快寄来30元钱。拿出20元给桂华,她寄给家里,余下我俩做零花。后来我回家,大妹妹告诉我:收到你的来信,爸爸气坏啦,你要钱就说要钱呗,还什么吃饭问题最大!我不相信爸爸会生气,因为爸爸每个月按时寄钱给我,从未说过什么,现在想想,如果儿子和我这样要钱,我也会生气的。
---- 友情链接《教师园地>》《乡村教育》 《朝花夕拾》
▲教育工作者▲
何意春风苦相煎,山花烂漫我无缘;
身藏绿荫免遭妒,傲岸开在风雪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