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教育工作者>>☆☆☆教学经验谈☆☆☆>>难有所为的教师

主题:难有所为的教师
发信人: netue(netue)
整理人: juhm(2004-12-06 15:01:57), 站内信件
老师,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压力。
上学的时候,觉得老师很崇高,很威严。从来没有对老师产生怀疑,也从来不敢对老师怀有不敬之心。老师对自己的打,对自己的批评,从没有想过老师的不对;如果将自己在学校责罚的事情告诉父母,换来的肯定是更严厉的责罚。
现在,老师对于学生的处罚。越来越多的受到了指责,说什么对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当然是负面的影响。不论老师进行怎样的处罚,例如“罚站”,“罚抄写”,“罚跑步”,“罚打扫卫生”等等,都是不合教育学理论要求的,都是不应该的,都是应该禁止的。
我个人是支持老师运用一定的“罚责”手段进行正常的教学。三字经上有几句话,“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这应该是古人总结出来针对国人的教育方法论,说明了老师运用一些严的手段进行教学是必要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现在,太多的教育“专家”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指导。搞得所有的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了,不能深入地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先说说教育“专家”,我一直不信服这些专家,这些坐在办公室,坐在大学校园的“专家”,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面临的问题的体会有多少?对于当今中小学生的状态了解多少?对于家长的期望了解多少?他们可能知道的并不多。这些“专家”运用的方法无怪乎“抄”、“翻”、“臆想”等治学方法论。“抄”同行,先辈的研究成果;“翻译”国外一些教育论著;“臆想”,就是空想一些教育理论,用“据什么,就目前什么” 的模糊词汇。他们只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是“专家”,他们处于教育规则的制定者的位置,他们有向上的进言权,有向下的指导权。可惜他们做到的仅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仅仅限制一线老师随机应变的教学创新,使一线老师处于被动的地位,最后丧失教学的主动权,这个主动权让渡给家长,最终让渡给学生。一个三方参与的教育体制,最后成为了学生的独角戏,难道这些就是“专家”初衷。
老师现在的难,就是难在没法有作为。他们用讲道理吗?对学生,这些道理往往被学生认为是“老生常谈”,乏味至极。老师旁征博引,恐怕换来的是自己口干舌燥,心理上恐怕还有点“对牛弹琴”的遗憾。道理,学生懂。错的就是错,不对就是不对。在懂道理的条件下,为什么会错,为什么不对,这恐怕不是老师的问题了。这时候老师应该是再讲一遍道理,还是采用其他的方法,例如“惩戒式”,哪种更有效?可惜现在多数的规定是“讲道理”。老师苦口婆心的讲道理,第一,耗费时间;第二,失去权威性。老师如果没有果干的手段,必然丧失自己的权威性。既然权威已经倒掉,必然学生开始对老师全面否定,学生对价值的判定开始混乱,这个恐怕不曾想到的。
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悬崖勒马式”。对或错,需要立竿见影的判定。拖泥带水,要不得。如果最直接的方式能够产生效果,为什么不使用呢?可惜现在立竿见影的方式都被禁止,老师们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竟束手无策,急急得团团转,气得冒烟。
前段时间报道的北京的一个老师受贿案件,就是一个彻头彻尾愚蠢家长导演的闹剧。家长为什么要行贿,行贿的目的没有达到,就落井下石。只能说这个老师运气够笨的。遇到了一个不讲理的家长(这个老师失去了老师应有的品德,也是不值得同情的,对他的惩罚是应有的)。现在这个老师受到了应有的惩处,可是这个家长呢?他的所作所为就不应该受到谴责,他给她的子女树立一个怎样的形象?那些他周边的人士又该如何看待他呢?自己的急功近利,走捷径的做法,不仅仅是让一个不称职的老师下岗,而是让自己的子女看到了父母的为人不正。这恐怕不是老师能够给这个孩子解决的问题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