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oblefellow(庭前燕)
整理人: zy64vv(2004-09-26 14:01:28), 站内信件
|
漫谈网络
作者:庭前燕
(一)
单位请了电脑公司的来,教会我们打字上网还帮每个人注册了个帐号,可以上BBS“议政”了。上网一看,嗨,花红柳绿目不暇接还可以“灌水”,好大一个池子唷,有化龙鱼也有乌龟王八,爽呆了!于是,跟论坛结下了缘,不解之缘。谁说我人到中年要保重不给我上网,我键盘上的十根指头就会跟谁急,每个关节都在咯咯作响咧。
这几天,跟一位网友Yeke为了市里是否建个大型海上观音,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纠缠不休。我觉得很好玩,但好象又使一些好心人看不惯。他们担心玩过火了误伤了我们自己人。最后,那位网友宣布“我们还是网友”。多亲切的称呼哟!我们都伸出了友谊之手。通过短信沟通,我和Yeke解开了互相不依不饶的缠绕,转身就成了令人骄傲和欣慰的网友。实际上,由于我们与网络有缘,我们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双方换了个方式换种心态玩下去而已。
于是,我发现了网络的魅力和神奇,因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要看看网络是个什么怪物。
网络看来是真假好汉,精英与乌龟王八,美女与粪便,美丑善恶两极糅合纠缠不清的杂陈。随时有“惊人的宣告惊人的论断惊人的壮举”惊人的昏荤诨混惊人的失落惊人的无病呻吟和惊人的有病扭曲,在这一惊一诧之间另人眼花缭乱。正如王蒙《来劲》所说的“有热闹的喧哗与清凉的淡化有唐尧虞舜力比度与电脑时代的人脑抽缩有诚挚的呼吁与玩世的笑声与假装的喊叫。有真的探索与假装出来的神秘空灵。有诚挚的鼻涕与做作的眉毛。”
在这里人人都可以得到自身的宣泄与调侃,可以在长期压抑后解开高领最高几个纽扣超然长哮享受到自认为天地悠悠前所未有的自由。
究竟网络是文明的平台是理性的思索是净化心灵的教堂,还是野性的舞台兽性的放纵是刚打开盖子放出了魔鬼的东方瓶子?波德莱尔在《恶之花》的话好象说中了我们的迷惑:“我的灵魂,象没有桅杆的破船,在丑恶天涯的海上飘荡颠簸!”
在我们面前,网络似乎模糊了真善美,假丑恶。但是,毕竟网络颠覆了现实时空中被动就范于原有观念的平台,催生了观察纷繁的体貌时尚与伦理道义的新视角。人们在网上的很多表演似乎是非理性的,但都我行我素地表现着理性的思考。这使得更多的网民不得不接受心灵的拷问,不得不正视自己灵魂的扭曲、分裂和畸变,不断走向清明与纯净。
在网上,毫不掩饰自我,摘掉人格面具让自己的灵魂赤裸裸展示出来,可以享受到回归自我的快感;同样,带着假面具把被糨水破坏得丑陋不堪的“恐龙”非司藏起来把因痛苦而扭曲的嘴脸掩盖住让人们看到憨容可掬的“马甲”而开心大笑也都是真情的流露。
所以,我并不把发过消极无聊下流反动或者骂我祖宗八代的帖子的ID是谁记在心里。至于我自己,也充分利用网络的自由变着花样玩世不恭地找乐儿活……
自由与无序,大概是网络最最突出的审美属性。也正是这一属性,赋予了它更多的不确定子属性。网络既不全是劝人为善祝人走运的警世恒言烈女传赞美诗祭奠词也不全是诲淫诲盗教唆犯罪引人上当的春宫秘诀偷车法门逃税须知信息陷阱。网络是一个美妙诱人发人深省又令人困顿使人惶惑的纷繁无序的认知与实践过程。
人们从网络中也许可以得到满意的解惑钥匙,但更多的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发现更深层面的新疑惑与新困顿。而新疑惑新困顿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能量补给站。疑惑困顿的消失意味着人类社会生活能力的消失。所以网络不仅是教科书,不仅是参考答卷,网络是题库,是自发出现的陌生的审美时空,是未来对当今的诱惑和吸引,迫使人作出更新的认知和思考。网络的这种不确定属性也就是它社会效益的所由与所在。
>(未完,待续)
(续一)
在前面的帖里,我好像给网络唱赞歌了,说网络“是未来对当今的诱惑和吸引”,是激励今人为了下一代都飘飘然如上神州号而向前奔跑的策马刺。其实,网络也可能是摇头丸是海洛因是变作解开了裤腰带的美女的毒蛇……说了那么多,偶还是不知道网络究为何物。
下面想聊的是网络语言。
我想,语言的怪异化和亵渎化是网络最吸引眼球的特征,赋予了网络新的另一属性。正如被海南的怪异和亵渎吸引到海南的大陆作家韩少功将“鸡屎”、“鼻涕”等恶心东西领先抹在了神圣的文学殿堂上一样,很多人上了网就变怪变俗,满嘴“顶”、“封”、“汗”、“闪”、“拍”。弄得到处是“大便”、“避孕套”、“狗日的”。这大概是霍松林所说的“对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道貌岸然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创作态度的反叛”和“对原始生存状态的美学精神的眷念”,构建了网络语言怪异的反叛性审美时空。
由于网络语言的变异已经形成了对社会审美心理的强烈冲击,已经是挥之不去的存在,不管你是否喜欢,你只能加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否则就要“荤”就要“倒”、“吐”。但或许正是这种鄙俗化赋予和构成了语言发展的另一次蠢动。
由于网络的虚拟状态,给予了主体(信息发布人)极大的变形、转形和隐形出现的空间。同一个人,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马甲”发表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论断。这种载体的虚拟性所诱发的负面作用是明显的,本文暂不赘陈。但虚拟身份和虚拟人格的变异,也必然导致语言与风格的虚拟化变异。
由于主体身份的变形、转形和隐形的自由,同一个人既是真假唐僧,又是真假猴王,还可以是真假观音菩萨,使得信息发布人既可站在正方又可站在反方还可站在裁判或观众的视角观察问题从而导致了语言的宇宙级膨胀。在“我是IP人我怕谁”,“但说无妨”,“换个马甲就不是我”的心态下,大量新、奇、怪、巧、粗、俗、错、滥语汇在各种网站迅速涌现。好看叫做“养眼”,吃喝叫“腐败”,语言与思维的向度也随之迅速分化、重组,表现网络时代的新语体常常以前所未有的非程式化的怪异方式产生着,甚至由于输入法的不完善而出现的笔误(应该说是“键误”)也常常被将错就错生造出新的调侃词语(比如“我”、“偶”,“版主”、“斑竹”、“驴友(旅游)”等等)。词语的褒贬易位,张冠李戴,赋予了网络语言的全新的审美价值,产生了极富表达能力的反叛规范的鲜活特性。(待续)
---------------------------------------------------------------
续二
对大部分人来说,上网是赔钱的买卖,是花钱买痛快。这种痛快来源于虚虚实实的成就感。而且这种成就感蕴涵着完全属于自我陶醉式的非功利因素。除了雪村、木子美等少数利用网络的怪异特性成功地名利双收之外,对绝大多数网民而言即便在网上叱咤风云冲州撞府逞性妄为,图的还不过是某种刺激。这是不图功利的成就感纯真返朴地给予了人在功利社会难以获得的满足。
正如“资本家追求的是最大利润”一样,反映在网络文字风格上,人们也在寻找强烈的刺激,传统的麻辣酸臭总觉得不够品味和新奇,还要追求最能强烈地呛自己一把的芥末和我们的祖宗最感恶心的日本料理。“非常同意”、“完全同意”被说成了“严重同意”。稍微不好就得“见鬼去”。反对建大桥者高呼要“砸烂炸毁”,因为有贪官所以就“天下乌鸦一般黑”。被抓车罚款,笔下的交警就“没有一个好东西”。主体情感的膨胀造成了夸张与极端手法的滥用,而夸张与极端又构成了网络语言的新的发展张力。例子不胜枚举俯拾即是不必赘举。
与此同时,与主体情感的膨胀相反的风格也在强烈地“作秀ing”自己。那就是主体情感的冷却与压缩。反正砖头砸多过来,受伤的只是我的IP而不是我自己。有不少网民特别是老网民能够宠辱不惊坐怀不乱喜怒不形于色 ,往往能够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突然出奇地冷静。很多人已经纯熟地掌握了汪曾祺那一套:“想的时候激动,写的时候冷静”。这种写作风格上的客观化特征,其社会基础之一也是网络的虚拟、神奇与怪异。
网络论坛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它很象时下流行的辩论会。不管你本人的真实身份真实观点如何,只要你被指定代表正方,你就要站在正方的立场,千方百计把对手击败。你完全不用担心由于你的论点就左右了辩论的最终结论因而某种决策对自己不利。正方可能是片面的,反方也可能是片面的。一个片面加上另一个片面,可能就全面了(当然也可能还是片面的)。我们相信人的思维的能动性。正常的人脑,是有这种“完形”功能的,它能够从正反各方面的不同论点中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这也是虚拟网络的一种正面的社会功能。人们更重视辩论会辩论过程中不断冒出的怪问题新思路和另类阐释,而不是它的结论的唯一。只有白痴(对不起,用了个不文雅的常用字)才在开完辩论会后还真的拿着砖头往对方人群里砸过去。(待续)
-------------------------------------------------------
(续完)
于是,深谙网络奥秘的老网民,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写作风格:以不介入的冷漠笔调反映积极介入的感情。其突出表现是网文的超然与幽默。
估计很多人被李晓的《天桥》震撼,不是因为故事本身,而是故事语言的冷漠与超然。故事叙述主人公来到母亲坟(当地人因他母亲的冤死称作野鬼坟)前,悲痛欲绝却出奇地冷静,冷漠得令人毛骨悚然:“那山头的名字不会变了,再过几百年卧牛关人还得管它叫野鬼坟。在中国地图上,有些地方是用人的名字来标称的,比如志丹县、左权县,现在我知道了,其中还有一个以我娘命名的山头。”在这么悲痛的情景下,还要去考究地名的来由,似乎不可理喻。但悲极了以后所表现的冷静与表面的麻木,更能使读者肝肠欲断。
一个人挨了重重的一掌。他没有还手,也没有叫嚷,却毫无表情地顺势转了两个圈,再踮起脚尖主动转两个芭蕾圈,然后说“再来一巴掌,刚才角度还差了一点”。这种冷静的“置身物外”的客观与冷漠,才令人摸不着猜不透具有难以置信的杀伤力。
网络语言的客观化,已经而且还在不断促进着语用学的进步。当一个人在号啕大哭的时候,即使出于面子关系,也不容易立即在众人面前破涕为笑。有时为了痛苦的当事人从严肃的高水平的哭的境界中走下来,还得给予时间还得垫个台阶还得制造突然事件或压倒一切的噪音,甚至请胡屠户扇一记响亮的耳光以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这些都可以省了,从哭到笑和从笑到哭轻而易举没有什么面子问题过不去。
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某个问题,正在跟一个网友争论得脸红脖子粗,突然他回了一句:“其实你说的比我说的有道理,跟你争论只是用激将法抛砖引玉。”这种怪异的客观冷静的网络心态与语言风格,这种淬火般的戏剧性降温和突然“变脸”,只有网络才有可能走得那么远。于是,干戈立马化为玉帛。我怪慎地回了一句:“你这小子,真不要脸,西西……”!
暂时到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