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rco_0708(众里寻她兜错路)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9-29 09:49:59), 站内信件
|
不合时宜的孤胆英雄
----Marco电影日记之惩罚者
又一部漫画改编的电影作品,又一个典型的美国式英雄,在经历了蜘蛛侠、绿巨人、夜魔侠、X战警的视觉冲击后,Marvel又把欧美经典漫画惩罚者搬上了银幕,和以往的英雄们不同,惩罚者没有经过生化改造也没有遭遇基因突变,他只是凭借复仇的怒火背负起警恶惩奸的重任,不过类似的题材早已拍得太多太滥,能否拍出新意是未看惩罚者前最大的疑问。
好编剧未必是好导演,Jonathan Hensleigh再次证明了这个观点,尽管出自他手笔的剧本部部不俗(《石破天惊》、《空中监狱》、《世界末日》等),不过首次执导的惩罚者则给人过时的感觉,无论是人物造型的塑造还是剧情的发展太过“熟口熟面”,实在难以引起观看的兴趣。
Hollywood类似题材的电影总喜欢营造一个无秩序的社会环境,惩罚者也是如此,除了影片开始时通过卧底围剿犯罪集团交易,警察的形象被弱化到最低点,在同僚惨遭灭门之灾后对待黑势力丝毫没有办法,导演都通过这样的弱化增强观众对英雄的期待,如果说以往的电影还有懦弱无用的警察出来收拾残局的话,惩罚者则连这样的细节都省略了下来,枪战、爆炸、屠杀......整个城市似乎只有惩罚者一个人在维持秩序,英雄的力量与形象被无止境的扩张,结果反而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
Jonathan Hensleigh在影片中参考了大量经典六、七十年代的老片,给单调的复仇题材增加了不少亮点,无论是《墨西哥往事》feel吉他杀手的对决,还是与苏联筋肉人的赤手肉搏,再到惩罚者使用的种种武器,看似巧妙的离间计,经典黑帮片的严刑逼供......所有的情节都能让我们能找到属于过去的影子,可惜的是Jonathan Hensleigh没能为这些经典片段赋予新的生命力,阿诺舒华、史泰龙在屏幕上留下了太多难以超越的光辉形象,惩罚者就像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产物,只应该出现在孤胆英雄盛行的八、九十年代。
其实翻拍可以有很多好的表现手法,像昆汀-泰伦天奴的《杀死比尔1》就是大玩暴力美学大玩Cult,向经典的港产功夫片致敬,在这方面惩罚者也令人失望,画面太过温柔平和,使得本来就难以拍出新意的枪战爆炸场面更加苍白无力,实在难以迎合现在观众的口味。
无论在现实社会中还是电影屏幕上,美国人总爱营造异常高大的救世主形象,似乎只有他们能拯救世界,只有他们能维持混乱的秩序。911事件后,美国“世界警察”的身份早已神憎鬼厌,除了美国人自己,这类英雄恐怕早已失去海外市场,即使他宣扬的是所谓的“正义”。
---- Stop all the clocks,cut off the telephone,
Prevent the dog from barking with a juicy bone,
Silence the pianos and with muffled drum,
Bring out the coffin,let the mourners come.
Let aeroplanes cricle moaning overhead,
Scribbling on the sky the message He Is Dead,
Put crepe bows round the white necks of the public
doves,
Let the traffic policemen wear black cotton gloves.
He was my North,my South,my East and West,
My working week and my Sunday rest,
My noon,my midnight,mu talk,my song;
I thought that love vould last forever:I was wrong.
The atars are not wanted now;put out every one;
Pack up the moon and dismantle the sun;
Pour away the ovean and sweep up the wood;
For mothing now can ever vome to any good.
W.H.Auden(1907-1973)
海湾对面的哈瓦那--Wim Wenders
Marco电影日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