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粤黎越正>>>>元宵赏花灯

主题:元宵赏花灯
发信人: alwaysliving(後生仔@粤黎越正 .核凸)
整理人: cywx(2001-02-04 01:57:50), 站内信件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个高潮。这天是新年的最后一
天,假期将要结束,生产劳动即将开始。
    从前的广州人不叫正月十五为“元宵”,直称“正月十五”
或“新十五”。道教则叫“上元节”,因为这一天是天官的生辰,
一大早,广州的三元宫就人山人海,香火极盛,人们参拜后,举
一支香烛或一个五彩风车回家,祈求一年好运,然后煮汤圆吃。
    广东各地的娱乐场所当晚都举办元宵灯节,各大小城镇张灯
结彩,人们猜灯迷,舞龙灯,击鼓乐,倾城出游,彻夜喧腾。
    潮州的元宵灯会久负盛名,最有特色的潮州游花灯是民间庆
元宵的高潮。
    当晚潮州城万人空巷,人们翘首以待,看着游花灯队伍由一
条长长的火龙或一只通体透明的大龙灯开路,一队穿着绫缎旗袍,
只穿袜子不穿鞋的靓女,轻轻摇着黄红绿各色彩旗,款款而行。
接着是一班打着脚绷,腰扎黑丝带的大汉,迈着大方步,器宇轩
昂地合奏起潮州大锣鼓,为花灯队伍引路。
    一朵朵洁白的莲花灯、桔红的蜜桔等、红艳艳的柿子灯、鹅
黄中缀着一点红的桃花灯,在万人瞩目下一一出现。观灯的人们
发出阵阵的惊叹,这边美妙的灯色才过,那边又来了花灯,只见
一群金鳞闪闪的大鲤鱼,它们蹦着跳着,前后翻滚,上下扭打在
一起,引得人们欢呼喝彩。而一些雍容华贵的金鱼,却在灯海上
悠哉游哉。可爱的大乌龟伸着长长的脖子,左冲右突地想绕过这
一大群水族,却屡屡受挫。正当观灯的孩子们手舞足蹈之际,又
涌上来一屏屏表现传统潮剧人物造型的花灯。有表现著名潮剧
《陈三五娘》的,有反映被贬潮州的韩愈在风雪交加中的《韩文
公冻雪》,还有《三国演义》中的“凤仪亭”等等。
    这些花灯用竹架搭底座,上面的人物大多用石膏做模,躯壳
用铅线扎成,身高比真人略低,穿上真人的衣服,周围再搭上内
外景,配上纱灯装饰,那花灯人物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也
有些花灯屏的人物以真代假,令观众真假难辩,赞叹不已。
    游花灯,不简单,一游有几十屏,多的达百屏,民间流行一
首《百屏灯》的歌谣,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
貂蝉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得手捶胸”一直唱到“百屏拜寿郭子仪”。
花灯的末尾是一只亭亭玉立的五彩凤凰,到此,元宵游花灯才告
结束,真是洋洋大观,美不胜收。
    至于元宵节为什么要赏花灯,民间流传着种种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只神鹅来到人间,它仗着是玉皇大帝
的守卫神,伤害人畜,结果被人们打死了。消息传到天宫,玉皇
大帝大怒,传旨下来,要在正月十五这天把人间的财产全部焚毁。
天宫有一个善良的宫女,偷驾祥云,下到人间报信。人们为求生
存,想出一个办法,在正月十五前后的夜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燃放火花。果然,玉皇大帝看见人间四处起火,响声震天,以为
已经给神鹅报了仇。人们就此躲过一场灭顶之灾,以后每到正月
十五就点花灯庆贺,后来演变成风俗。
    还有个说是,西汉武帝时,一些宫女在新年前后思念父母,
却不得回家团聚。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想出一办法,先是散布谣言,
说玉皇大帝要在正月十五火烧长安,引起人们恐慌,然后他向武
帝献策,在这一晚全城张灯结彩,如满城大火,以骗过玉皇大帝。
汉武帝信以为真,宫女们便乘上街赏灯之机,与家人相会。
    这些灯节的来历都是神话和传说,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东汉
明帝,提倡佛法,传旨在元宵节点灯敬佛,开了元宵灯节的先例。
    到了隋代,元宵灯节发展起来,隋炀帝还写有“灯树插光照,
花焰七枝开”的诗句。唐代的元宵灯节盛况空前,唐玄宗将一夜
灯会改为三夜。北宋的灯节更是由三夜延至五夜。到南宋时,又
延为六夜。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
落灯,张灯十夜,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此后,元宵节就这样定下
来,并延续至今。



----
冇用咖:讲出嚟都冇人知.
预咗啦:都冇人会睇啊!
搵食啫:睇下啦!唔睇?打祸甘嘅俾你啊!
犯法啊:打你就打你!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