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y64vv(瑭心)
整理人: zy64vv(2004-09-02 16:32:50), 站内信件
|
★原文转载自xiyouji版muozhe的《活着,也是一种幸福》★ 总习惯于标榜一些虚幻飘渺的东西,比如幸福。
然后喊着找寻的口号,脸上所谓语虔诚,忙碌不知所得。在寻找幸福的漫长过程中总忽略了幸福的本质,所以总以为自已是那个最不幸的。其实,活着,活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看余华的《活着》突然发现,自已是幸福的,很幸福。
那一是部讲述苦难史的作品。没有一个煽情的句子,甚至一个字眼,作者以一个旁观者,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平静地告诉我们一个老人大半辈子的故事,他所有的经历。老人坦然地说自已的幸与不幸,一生的波折,痛苦,没有泪水。只是那样不觉的说着,渐渐感受到他是怎样一步步熬过来的,亦或是说那些年来,中国人是怎样一步步走过这段坎坷。
这个老人叫福贵。少轻狂的时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公子哥,吃喝嫖赌,置母亲与妻子不顾。
然而,一切在一个晚上之间全改变了。因为他的豪赌,输掉了土地,输掉了财产,他由一个富家公子变为一无所有。
偏偏祸不单行,在这个节骨眼上,没过多久,福贵便被国民党拉去做壮丁,招呼,也来不及和家人打。日子过得很苦,很苦。每天与子弹擦身而过,朝不保夕,可即便是这样,也要吃饭啊。于是不得不冒着吃子弹的危险抢夺大米,大饼,一窝蜂似的。看到这里我不觉得眼角有些许苦涩;若不把人都逼急了,谁也犯不着和生命过不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运气好的是,福贵遇上共产党,然后被解救,并放他回家。回去后又看到那个赢了自已全部田产的龙二被枪毙,龙二是替自已死的,福贵心里这么想。若不是输了一切,被当做土豪枪毙的就是福贵自已。
福贵开始自我反省了,对妻子家珍心生歉疚,后悔以前对她的伤害,也终于开始肯对妻子好了。读到这里,心里也便开朗,以为接下来的情节会很美满。
事与愿违,后面的情节让人越读越心酸。
为一处细节感动,那是家珍对福贵说的一句话“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第年能够给你做一双新鞋。”
这是家珍所希冀的幸福,如此微薄,却也满足不了。像是在夹缝好不容易探出个脑袋,又被一拳打回去,压抑的难受。
日子越来越困难,为了让儿子有庆读书,福贵和家珍不得不把哑女儿凤霞卖给一个有钱人家,将长那么大的孩子送给别人的那种切肤之痛和满腔泪水只能往肚子里咽。但,那也是无可奈何的。
“凤霞哭起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她时不时抬起胳膊擦眼睛,我知道她这样做是为了看清楚她爹。”书中是这么叙述的,让看的人心生无限酸楚,凤霞不能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语言,已不是沟通的唯一。
凤霞最终还是走了,有庆无可奈何地去了学校。福贵夫妇失去了女孩子儿,有庆失去了姐姐,一个好端端完整的家,就这么被生拉硬扯下一部分。好比是一个完整的人,硬将他的肢体的一部分截去,怎样的痛?
好在,凤霞回来了,准确的说,是逃回来的。这一次,福贵和家表商量好再怎么困难也不让凤霞回去了。一家人虽然贫困,但日子也算过得融洽。于是在这种平淡中阅读,也松了口气。谁知在这种日子没过几天后,家珍却病倒了,她患的是软骨病,一天比一天严重,却不能得到医治,因为,日子太艰难了,吃饭尚不能保证,又何况是治病呢?
一早就说祸不单行了。这个节骨眼上,有庆死了,是被抽血抽死的。这是读这本书时最气愤的地方。当有庆嘴唇发青,脸色发白,就要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抽血的医生非但没有停止手中的活,反而更竭力的抽着有庆的血。有庆是被活活抽死的,无良的医生抽干不光是有庆的血,还那个贫苦家庭的全部精神寄托。这一切,竟是为了救县长的妻子。为了救县长的妻子,竟不惜赔上一个无辜孩子的性命,这是怎样丑陋,扭曲,狰狞的一副副脸孔?
可怜有庆那个孩子,生前还没穿过一双好鞋,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中,死后甚至连一副普通的棺木也躺不起,他是被福贵用早衣服包着埋进土里长眠的。
有庆死后,家珍病目益严重。但,她没有死,死的是凤霞。
凤霞勤劳朴实的搬运工二喜结了婚,按理来说,是一个好的归宿了。可偏偏最后竟因难产而致死。小的保住了,大的没了。其实,医生原本告诉二喜两个都已经保住了。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可谁知最后却传来凤霞的死讯,这种前后的反差叫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二喜哭了,撕心裂肺,看者不禁潸然泪下。
病重中的家珍被病魔折磨得本已虚弱不堪,又接连看着两个孩了离开自已,去另外一个世界报道,那种痛苦,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凄然是一种怎样的重负?
福贵送去了两个孩子,接下来又送走妻子,反倒释然,因为他觉在走在这些至亲至爱的人后面,起码不会留下遗憾。在这种接二连三的打击下,福贵变得坚强起来。可这种坚强是建立在怎样无奈的基础上?还有那份释然,又是怎样的释然呢?
二喜终日恍惚,因为凤霞的死。一个家走到这个地步,剩下的只有三个男人。两个大的,一个小的。福贵,二喜,苦根。
接下来的故事是讲这三个同时失去亲人的男人是如何相依为命的。二喜强忍着失去妻子的痛楚重新忙碌于工地上,流泪流血,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然而即便生活已至此,老天还是不愿对这个可怜的家施舍最后的安稳与那么一丁点儿幸福。因为,二喜也死了,死在工地上,是被活生生的重物夹死的。血肉模糊,不须细想也明白那是多么惨烈的一幕,让人为二喜,为这个家庭再一次深深的谓叹,悲哀。
二喜,临死前声嘶力竭地喊着儿子的名字:“苦根”,那是怎样一种感情融合而成的凝聚力,不可称量。也许,那便是这个勤劳诚恳正直了一生的人最后的遗言,简单,短促,却饱含了无限深情与自已最后的希望。
然而二喜却是不能暝目了,因为死神狠心地给他当头一棒,无情地车走了二喜死前的唯一希望,取走了苦根的小命。
相比起外婆,父母与舅舅的死,苦根死的并不算凄惨,因为这可怜的小家伙是被撑死的。平静地走了,走的进修嘴边还挂着要了他小命的豆子。但仔细想想,却越发的感受到其中的难以言状的悲凉。倘若不是因为饥饿的折磨,又怎会见到食物后被活活撑死?虽然苦根只是个孩子,却似乎也明白宁可要做撑死的鬼,也不做饿着的人。
活着的人,除了福贵,全死了。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与自已永别,却无能为力。落得子然一身,孤苦一人地耕田来度过余生何不是一大非哀?
故事到此算是了结了,有一个细节记忆犹深。在全部新人离开自已后,福贵用全部积蓄买了一头垂死的老黄牛,终日与牛为伴,同作同吃,一起看夕阳,一起等待死神的垂青。他们却还活着是的,他们还活着。
不愿意在深究这个故事所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现实意义了,血与泪交织的历史,探究竟哪个更多,似乎不再重要。
这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了,每一次都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单纯的,为了那个沉重的故事。
孟德斯鸠说:“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我们期望比别人更幸福,这总是难于做到,因为我们变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
这是真理。但在看完《活着》以后,也许,这种思想逐渐转淡。不再望着眼前莫大的幸福,对别人的幸福眼红。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能够健康的活着还有什么会比这更幸福呢?
我们都是幸福的人。
活着,活着。
----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