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25 23:24:31), 站内信件
|
无不定时——初悟《六祖坛经》(68)
☆☆☆个人意见☆☆☆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
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这里先看看两个问题。
1、“自谓已得正受”即是自己认为得了正法,得到了佛法的精髓。因为他自己是初参五祖。
是在五祖那学的法,即认为自己所学是正宗的佛法,也认为自己的感悟的正确的。
所以就自己在庵中长坐入定。已经二十年了。
但这还的错误的观点。所以说有师还的很重要的。
2、“入定”这是修为之法门,即是打坐入定,令定身、定息、定心。
有出入定的小定,也有大定。很多人认为这是修为高低的指标。也有人认为可以用入定多久来断定修为的高下。其中定中生慧,定中有神通等说法就更加多了。加上打坐可以令人定心,内观,令思想放松下来。所以对打坐之法在各宗都很是重视的。
但在六祖大师这顿教法门中,就和一般的打坐入定有别,这里说的是大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
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
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六祖大师的弟子玄策,为智隍破迷。指出智隍所修非大定。
一般入定有分“有心入”和“无心入”。要是无心入定,即的顽空,这和一切无情的草木一样了,那这无情也是得定?要是有心入,那一切有情、有思想的都可以说是入定了?
所以玄策就是要来把入定打破的。
智隍也修为了这么久,虽然有所执着于定,但也是有了一定的认识的。所以他根据自己的修行说到:“我正入定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是“有心入”还是“无心入”了。即是说入定时已经没有这分别之心。我修了这么久已经进入化境。离一切相了,不生分别之心了。”
这里可以看出,智隍已经明白空相之法,也不落顽空。而且这是智隍苦修得来的。来得真实可信。这境界也现在很多修行打坐的人想达到的境界了。
但这时玄策就说了:“你这样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就不是大定,不是佛祖说的定。你怎么还有出入定啊?有了出入定就不是大定。”
智隍这时一听,思量很久,就认同了玄策之说。承认自己的定的认识有误。所以请教玄策。
其实这点承认自己的观点有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智隍苦修了二十年,一下就说他的有错很多人都不可能接受的。可见智隍也是大根器者。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
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
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智隍请教玄策,六祖大师对禅定是怎么说的?
玄策就把自己所学说出来:“六祖大师说:‘这很是玄妙的圆寂入灭,其本性是体用一致的、平等不二的。即是如如。
五阴#即五蕴 指构成一切有为法的五种要素,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本来就是空相。即一切有为法本性空相。
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本来就是没有的。外相境界本来空相。
一切即是空相就没有出入。没有出入也就没有“定”相和“不定”相了。
打个比方,我们想要水不起波,但是水(五阴、六尘、心)本来就没有的了。就没有“起”“不起”水波之说了。
禅的本性是无住的。不着一处,离住即得禅寂,就是得寂静。#寂静者,谓善能守护诸根门等,及能永拔烦恼习气。’#正是修禅之体。。
禅的本性是无生无灭的。不起生灭之分别心。不于一处生心。即是于真如本心上起心,即真如妙用。正是修禅之用。
可以说是,“其体空性,其用无穷,体用不二。”
就象是本心如虚空一样是空性。也不落顽空。
智隍听了,就对这顿教法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玄策就象是本经文一样。把六祖的学说搬出来,并不能为智隍解除心障。
这就象是有些人对禅学了解很多了,辩才很了得了。但还是不可象大师一样令人当下就悟。
智隍未能在玄策那得悟所以就来参拜六祖。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
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参拜了六祖。六祖知道了前因后开示说:“就象之前说的,只要你的心如虚空一样。又不着于空见。不落顽空,就可以应用无碍#与‘应化无方’之义同。谓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应现化身之妙用,无碍自在,无时而不现,无处而不显,即应化之神力自在。#
于动静二相上不动心。即对万物不起分别心。对凡夫和圣人也不起分别心。
能所#即‘能’与‘所’之并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
性相#指体性与相状#。能所、性相等可说的体用二相。
即体用不二。这样就没有一时不是“入定”之时了。
这里可以看出。智隍所执正是还有“出”“入”这分别。也可以说的有“凡”“圣”之别等。认为入即圣,出即凡。所以虽然他明了大定之意但还有这分别在所以要见了六祖才得开示。把出入之分别心放下。
明白“无有出入定,时时皆定时。”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
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智隍这才大悟得道。
(待续……)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因释()解()文过多,不再随文贴出,想参考者可来这http://fxys.xilubbs.com/
看同标题的文章。
【入定】【定】【含识】【圆寂】【如如】【禅寂】【寂静】【应用无边】【动静二相】【能所】【性相】可来这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go.163.com 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