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海外华人>>潇洒德意志>>生活1+1>>德意志巡礼 4

主题:德意志巡礼 4
发信人: navi(ivan)
整理人: monique(2001-02-02 04:00:00), 站内信件
   柏林的历史始于西元1244年,当时它是Spree河边的一个小村落,临河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该平原上的贸易中心。贸易的发展吸引人们迁移至此,促使村落的规模逐渐扩大,进而成为德北平原上的经济重镇,在政治上也有能力成立一个自主的城邦。西元1448年,柏林由一个自主的商业城邦转变为一般的封邑城市。1451年,柏林首座城堡成立于Kolln岛;1470年开始,此城堡即成为布兰登堡侯国Hohenzollern王室的居所,柏林已形同该侯国主城。经过百余年平静的生活,十七世纪初的三十年战争和当时肆虐欧洲的瘟疫,使得柏林人口锐减,侯国声势也减弱,结果开始受到当时欧洲最强盛的法国文化影响。1675年,生长于荷兰的Friedrich -Wilhelm承续布兰登堡侯国的王位,开始大力重建和扩展受到战争和流行病破坏后的柏林,使这个河畔城市不但迅速恢复,而且成为一个更健全完善的政治都会。Friedrich-WiIhelm最大的成就是以柏林为中点,开凿了一条连接奥德河和易北河的运河,此举使柏林在欧洲中北部的重要性遽增;同时,他也开启大门欢迎法国因信仰新教而不见容于法国王室的大量工匠、学者、医生等,大大提升柏林的文化水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威玛共和的成立,数百年来柏林的首都地位终由威玛所取代,其发展却因与周围城镇结合,不退反进─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快速增加─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有“黄金的20年代”之称。在这段时间,城内文学、艺术活动蓬勃发展,各种新颖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度曾同时拥有36座剧场,其文化都市的特色极为鲜明,是欧洲最受推崇和喜爱的大都会。1933年,希特勒的出现为柏林的繁荣蒙上一层阴影。希特勒独裁权力确定,德意志“第三帝国”成形,柏林再度成为一国之都。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希特勒不断对邻国侵略中正式爆发,柏林成为德国的战略中心;1945年5月2日,柏林被俄、美、英、法四国联军攻下,希特勒相传自杀于柏林地下指挥部中。
    战争结束,德国和柏林的分裂灾难却刚开始。西元1949年10月7日,在苏联一手主导下,由其武力控制的德东地区和东柏林,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俗称东德),正式和美、法、英王国支持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俗称西德)分裂,而属于西德的柏林就此成为孤立于东德国土中的“陆岛”。1961年8月13日,由于逃亡潮不断增加,东德政府在阻止无效下,于一夜之间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了一道高耸围墙,“柏林围墙”自此成为冷战时期的象征,也是最具体的“共产铁幕”。一分为二的柏林,在不同政治体制的管理下,开始呈现截然不同的人文景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西柏林,气氛开朗、建设进步,弥漫着自由的风尚;社会主义、独裁政治的东柏林则气氛静肃、守成不变,散发着受禁制、压抑的感觉。1980年代后期,改革风尚逐渐吹向东欧共产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柏林毗邻的东柏林和整个东德,最早受到这股风气吹袭;此时,鼓吹两德统一的民族情结,更扮演了强力催化剂的作用。1989年12月22日,在东西德协商首肯后,阻隔东西柏林达28年的柏林围墙,终于在双方军警和人民同心协力之下被拆除。1990年10月3日,在二次大战后被分开了45年的德国复归统一,一个崭新的德国诞生。随后,在全德仍沈浸在统一美梦成真的兴奋之中时,德国人以选票支持柏林为新德国的首都。大柏林市总面积为878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最高的地方Kreuzberg 亦不过海拔66公尺,相当适合城市的建设和扩展。在17世纪时,统治此地的布兰登堡选帝侯,为发展此地的经济,利用其位于奥德河和易北河之间的优异地理位置,开凿了一条运河,东连奥德河、西接易北河,使此地成为日耳曼东北地区前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枢纽。目前人口已逐渐恢复分裂前200万人水准的柏林,正确人口数极难计算,因为除了原居于此的人、由德国境内移居至此的人之外,不断由开放后的东欧涌入的难民和来自亚洲的外籍劳工或政治难民,实在难以估算。这些新近进入柏林的外来人囗,不但使柏林当局为难,更造成相当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前些日子德国少数人所掀起的“新纳粹主义”活动,就是因外来人囗太多使得某些德国人感到生活、环境、工作受到破坏而兴起的。柏林在分裂前担当德国首都时,具有各方面的功能,包括政冶、交通、经济、文化、观光等都在全德占数一数二
的地位,但是长达40年的与世隔绝,这些功能已消失大半,统一后的柏林虽然因历史情结而仍被选为首都,但要恢复到以前的水准还有一段漫漫长路要走。今天的柏林,政治的象征大于实际的功用,除了见海伦之外,寻找东西柏林在不同政治体下呈现的不同景致的观光景点,是我这次来柏林的主要目的。
    柏林市内的公共交通系统有国铁、地铁、电车、巴士四种,路线偏及市内各角落,从清晨到深夜不停运行,提供200万市民和众多观光客最便捷的工具。对观光客而言,要游览柏林市区,自行驾车反倒不如搭公共交通工具方便。由于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均由柏林交通局(BVG)统一营运,所以一票通用,可在时效内任意搭乘、转车。玛丽说我想一次看遍柏林实在不太可能,除非能在此停上十天半个月;海伦则在电话里告诉我,先别忙着把各个地方走上一遍,应先随意到于大街小巷逛逛、悠闲地坐在咖啡座上东看西瞧、找机会和当地人闲聊瞎扯,才是真正深入柏林生活层面的方式。但是第二天我还是先去了柏林胜利女神纪念碑(Siegessaule),坐落在广阔的提尔公园中央的纪念碑,也是公园内林荫大道的中心点,是柏林为人所熟知的地标之一。此座高67公尺、顶上置有一座金黄色胜利女神雕像的碑,是为纪念1864年至1871年普鲁士军队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军的。循着285级台阶爬上约50公尺高处的展望台,可将柏林市区尽纳眼底;往东望去,顺着纪念1953年东柏林为争取自由选举而遭共产政权武力镇压一事而命名的6月17日大道望去,可看到一度为东西柏林边界的布兰登堡门和东柏林最富盛名的菩提树大道。在统一之前,由东柏林可清楚望见的此座纪念碑,可说就是西方自由民主的表征,在东德人民心中具有极重要地位。
    进入提尔公园(Tiergarlen)时,我被这片东西宽约3.5公里的巨大绿地所感动,只见绿草如茵、林木成荫,又坐落在柏林最热闹的市区中。胜利女神纪念碑、总统官邸所在的贝尔维宫、苏联战胜纪念碑和布兰登堡门,均位于提尔公园内。
    从公园中出来,玛丽带我开车走马观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柏林爱乐馆(Berlin philharmonie),这座由名设计师Hans Scharoun 所设计的音乐厅,拥有2,200个座位,以优越的音响效果而著名。外表和欧洲绝大部分音乐厅截然不同的这座建筑,建造的程序也和一般先建外壳再造内部的方法相反,是由内而外盖成的;使用范围也不限于古典音乐,爵土、流行音乐的演奏也常出现在舞台上。在新国立美术馆(Neue Nationalgalerie)前,我们停好车并进入里面,这座在1968年建成的以钢铁和玻璃构成的现代化美术馆,外型和内部陈设均打破传统美术馆的印象。馆内地上层部分保留极大空间,做为展览场地之用;地下层才是正式的陈列馆,收藏品以19~20世纪的绘画和雕刻品为主,其中又以雷诺(Renoir)、莫内(Monet)等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最是吸引人,此外还有许多德国表现主义和现代的画作可欣赏。
    在柏林最热闹的Ku-Damm 大道东端路旁是威廉大帝纪念教堂(Kaiser Wilhelm Gedachtniskirche),这幢塔顶已倾毁、墙面斑剥的建筑,和四周现代化的大楼极不相衬,却也特别引人注目。建造于1891-1895年间的这座新罗马风格大教堂,原是为表彰“第二帝国”创立者、普鲁土王威廉一世所建;二次世界大战时,做为纳粹德国指挥中枢的柏林曾遭联军大肆空袭,包括此教堂内的诸多大建筑均难逃炮火侵袭,但是战后其他建筑均一一复原,只有此教堂保留被破坏的模样,以提醒德国人战争所带来的灾难。被柏林人称为“蛀牙”的这座教堂,其宗教功能于1961年被两座分立两旁的超现代摩登大楼所取代,在“新教堂”和“新钟楼”内,人们可以礼拜、可以倾听极棒的管风琴演奏,也可以欣赏另种由简单所营造出来的静肃之美。
    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是由著名建筑师C.G.Langhans 以古希腊神殿建筑为范本而建成,是德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门顶平台上置有胜利女神驾着古罗马式马车,由四匹马拉动的两轮马车,ㄧ为作战所用的雕像,这组由G.Schadow 所作的巨大铜像,曾在1806年拿破伦大军占领柏林后被当怍战利品移至巴黎,直到1814年才又重回布兰登堡门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门全毁于战火,东西柏林分裂后,该门所在地成为重要的分界点;1957年,布兰登堡修复,却成为一个界于自由与不自由之间、难以跨越的门。东西柏林统一后,原本围着该门的柏林围墙被拆除,布兰登堡成为横贯柏林的大道的中间点,具有相当象征意义,可说是柏林最重要也最著名的地标。位于布兰登堡北侧的帝国议会(Reichstag),建于1884~1894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威玛共和时期,和希特勒第三帝国时的国会所在地。建筑物正面的列柱、三角楣是希腊建筑风格的影响,中央屋顶原本有一大拱顶,却在1933年纳粹为了压制共产党欲以纵火嫁祸时让火势失去控制而全数烧毁塌落。二次大战尾声时,德军曾和苏联军队在此建筑周围激烈交锋,至今墙上仍有弹痕。其间陈设的“Fragen an die deutsche Geschichte”(德意志历史问答),可让人们对德国历史有更深层的了解。
    在布兰登堡门西侧的6月17日大道旁苏联战胜纪念碑(Sowjetlsche Ehrenmal ),这ㄧ座由大理石砌成的纪念碑于两德统一后看起来实在有些“滑稽”。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尾声中最先进入柏林市区的苏联军队,把纳粹德国的首相府给拆毁之后,为表彰自己的战功,就把拆下来的大理石拿来在提尔公园内盖了这个纪念碑,两旁还放置了两部坦克车。东西柏林分裂后,经过协议,东德方面还每天派卫兵来看守这座位于西柏林的石碑,不许人们靠近。现在,无人看守的这座纪念碑已可任人自由参观,但却透着股令人感到无从定位的荒唐感。唉!都是战争惹的祸。由布兰登堡门往东至Spree 河畔这段林荫大道被称之为菩提树大道(Unter den Linden),因植满菩提树而得名,路两侧有许多脍炙人囗的美丽建筑,是可看性极高的林荫路。林立的建筑中较吸引人的除了洪保德大学,还有国立歌剧院、德意志国立图书馆,和武器暨战史博物馆。由菩提树大道中途往南走约10分钟,即可抵达一个被许多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所围绕的美丽广场。广场北侧为法兰斯大教堂(Frenzosischer Dom)、西面为19世纪德国名建筑师Schinkel 所建造的剧场(Schauspielhaus)、南端为德意志大教堂(Deutsches Dom),景观相当迷人。如今到柏林的人,一定会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柏林墙博物馆(Museum Hau Am Check-point Charlie),德国统一前旅客由西柏林要进入东柏林,必须在检查站经过详细的检查,最重要
的一个检查站就在Friedrich 街;今天,该检查站已经消失,仅残留了一小部分墙垣。而收集了1961年8月13日柏林围墙建造后,有关围墙、逃亡者的各种照片、文件的这座博物馆,就位于检查站南方50公尺处,是了解当时历史悲剧的最佳地点。
    在柏林的两天海伦让玛丽安排我,住在了达拉斯人都比较熟悉的Inter-Continental旅馆,这家以拥有600个房间而被称为柏林最大规模旅馆的五星级酒店,地理位置极佳,西为动物园、东为提尔公园,不论观光、购物、交通均极便捷。外表为现代化黑白格子相间的这座建筑,相当醒目。在东西德分裂的漫长时间中,活动力较大的西方观光客前往东德的旅游者仅占全部旅游人囗的少数;因而前往西柏林者虽比较多,却也因地理位置孤独、交通不甚方便,又大大不如前往西德其他城市的观光人潮。在这种情形下,柏林现有的旅馆、住宿点,于统一之后面对大批而至的旅客就显得有些左支右绌了。
    海伦在我走进机场时准时飞回柏林,以中国人的热情和德国式的稳重,和我在机场大厅紧紧地拥抱,二十年从校园走出来的沧桑,使我们都成熟了许多,也让皱纹在脸上划满了岁月的流痕。“还记得吗——那一朵蔷薇?花枝上有我们的天真,花香里有我们的迷醉,生活中,我们是那么纯真地,觅拾人生的花蕊!”当海伦轻轻地念出我当年写给她的诗句时,我的心不由地颤抖起来,耳边仿佛响起那首我们当年在未名湖畔,听过无数遍的德沃夏克的D小调大提琴曲……。也许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让我们这些燕园的游子,永远东西南北地飘摇,像一片燕园的落叶,不知要飘到多久?漂向何方?
    在我向玛丽表达了最衷心地感谢之后,把手伸向海伦背后的那个高大的德国人,用英语说这次的的德国之行是我最快乐也是感知最深的一次,并祝福他拥有我们北大最优秀的上海姑娘,希望他珍惜并照顾好海伦。催促去苏黎士的旅客上飞机的广播已是第二遍了,我知道该是我告别德国的时候了,海伦再一次走过来拥抱我,并送给我一本她用德文出版的诗集。
    当飞机腾空而起时,我再一次回首望了望逐渐远去的柏林,的确,德国的印像就好像一曲深沉而悠扬的大提琴曲,委婉中透着柔情,回旋里浸着飘逸。翻开海伦的诗集,一张纸条掉在地上,拾起来一看不禁热泪盈眶:“还记得吗——那一园花卉?拾一篮落瓣撒向空中,采一兜绿叶种进心扉,夜来了,你把花儿遗落,我将叶儿埋入心的碑……”



----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