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海外华人>>天涯有情篇>>真情烧烤>>常回家看看(转)

主题:常回家看看(转)
发信人: navi(ivan)
整理人: winterlight911(2001-02-02 04:00:46), 站内信件
常回家看看

  
  快过年了,京城笼罩在一派喜庆祥和中,在繁华闹市的一家大商厦橱窗后面
的咖啡厅,坐着一位仪态端庄、衣着考究的白发女士,她悠然自得地品味着浓香
的哥伦比亚咖啡,饶有兴致地注视着拎着大包小包来去匆匆的人流。 

  我从咖啡厅的服务员那儿听说,她是位奇怪的、一年到头风雨无阻的常客。
当我小心翼翼地试图了解她为什么每天都来这儿消磨时间时,她很坦诚地向我披
露了自己的“隐私”。 

  她是位大学副教授,退休后又被返聘。自从一年前她那位身为中央某部副部
长的丈夫病逝后,每天下班后的傍晚她都是在这儿度过的。她总是坐到商厦快打
烊时,才很不情愿地回到商厦附近那令人羡慕的六室一厅的家。曾几何时家里充
满着儿女和丈夫的欢声笑语,那时,她每天忙着但快乐着,家里没请保姆,她把
家务事料理得井井有条,晚上家人一进门,就能吃上她烧的十分地道的淮扬菜。
两年前,一对儿女分别赴美国和德国留学,后来丈夫又去了。如今,只剩孤身一
人,她怕回到这冷冷清清的家,于是就选择了那喧嚣的商厦,在人声鼎沸中她可
以暂时忘记孤独。 

  儿女走后再没有回来过,甚至在父亲去世时也只能打个电话安慰她。目前他
们还不具备接她出去的条件,儿子打来电话:“妈妈,毕业后我不打算回国了,
我是没法照顾您了,抱歉。”女儿在信中劝她:“妈妈,我不可能回来了,您一
个人生活太难了,再找个人吧。” 

  也有热心的同学、同事张罗着给她介绍老伴,对方也不是等闲之士,有画家、
高工、主任医师、高级编辑……但都被她以专业不对口而婉言谢绝了。在她心目
中,谁也取代不了丈夫的位置。眼下,她惟一的寄托就是那对远在异国的儿女,
然而想见他们一面谈何容易?眼瞅着过年了,别人都阖家团聚,她却形单影只。
当她对我讲述这一切时,我发现她眼睛里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像她这样的孤寡老人我还遇到一位。 

  在京郊一所老年公寓,我见到了74岁的杜老先生。这位半个世纪前名牌大学
经济系的高材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机关。他的妻子和他是同学,当独生子刚
满1岁时,这对风华正茂的夫妇毅然把儿子留给父母,响应国家号召去援藏,这一
去就是30多年。 

  当他们80年代初回到北京时,儿子已经30多岁且成家立业了。由于儿子从小
是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30年来和父母几乎没有什么感情上的交流,因此对他
们形同路人。后来,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儿子因企业不景气抛家舍业去闯海南,每
年只有春节才回来。而住在市郊的儿媳照顾孙子已累得晕头转向,平时根本顾及
不上他们。妻子从西藏回京就病倒了,20多年来,杜老先生既要忙于工作又要做
饭、洗衣、照顾病人,生活苦不堪言,直到妻子去年去世,他才得以解脱。然而
好日子没过上两天,他突然得了中风,从此一蹶不振,连走路都感到困难,更别
提生活自理了。儿媳给他找了个不会做饭甚至连电话也不会打的16岁小保姆,每
天他还得教小保姆做饭,给她派活儿。他怕自己夜里犯病而小保姆不会打电话耽
误了治疗,为安全起见,就请单位给联系了这所老年公寓。 

  当我在老年公寓的一单身房间见到这位比他的同龄人显得苍老衰弱的老人时,
他正步履蹒跚地准备到餐厅吃饭。他告诉我,这儿比在家好,有餐厅,有医生,
有人管洗衣服,每月2000元的退休金交老年公寓1300元,剩下的留着给上大学的
孙子交学费。这位风烛残年的老先生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盼着远在海南的儿子
回北京工作,但又希望儿子能在外面有所发展。老先生故作神秘地告诉我:“快
过年了,儿子该回来看我了,到时候我就请假到儿子家过年去。”喜悦之情溢于
言表。 

  我还遇到一位老人,他虽然有儿有女且住得近在咫尺,但却很难相见。 

  这位住在干休所的离休老军人已78岁了,一提起儿女就禁不住老泪纵横。他
告诉我,他有4个儿女,都成家立业了,原来儿女们都和他住在一起,加上孙子辈
的一家老小十来口人,每天都热闹得像过年。老伴去世后,儿女们对他也很孝顺。
两年前,老战友给他介绍了一位丧夫、也有4个儿女的退休老护士,两人经过半年
多的接触,感到情投意合就结婚了。没想到他们的再婚遭到了双方儿女的坚决反
对,儿女们认为他们都这么一把年纪了,有儿女照顾就该心满意足了,不应该节
外生枝地再成家,给各自的儿女找继父、继母。 

  老两口再婚后,从此家无宁日。他的4个儿女像躲避瘟疫似地纷纷找房子搬出
去住了,一大家子人顷刻间不欢而散。他的儿女看不上女方,而女方的儿女也不
喜欢他。每次他的儿女来了,女方就躲进自己的房间甚至连吃饭都不好出来。女
方的儿女来了,好像无视于他的存在,谁都不搭理他。他的小儿子更是闹着要亲
妈那份遗产,一气之下把电视机抱走了。他的小女儿也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跟继
母吵翻了,表示永远不再沾他们。女方生病时,她的儿女找上门来兴师问罪,说
女方是因为照顾他干活儿累的。发展到后来,双方的儿女都不来了。 

  他们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就盘算大年三十一定得把双方的儿女们都叫回来
吃顿团圆饭。离春节还有半个月,他们就忙活着上农贸市场采购食品。大年三十
那天,他们起早贪黑做了满满两大桌子菜,又分别给各自的儿女打电话,招呼他
们晚上来吃饭,连给孙子辈的压岁钱都准备好了。然而,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
双方的儿女看到对方的儿女也来了,跟仇人似地掉头就走,害得老两口吃了半个
月剩菜。 

  如今,老两口住在干休所一套200平方米空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双方的儿女们
就像达成了默契,谁都不来看他们,他们感到十分寂寞。惟一的乐趣就是各自回
忆起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往昔,再讲述给对方听。有时候,想儿女想孙子,他们
就各自到儿女家看看。又该过年了,老两口眼巴巴地等待着,他们的儿女们会带
着孩子来和他们团聚吗? 

  面对这些渴望儿女亲情的老人们,我忽然想起了那首动人心弦的歌——《常
回家看看》: 

  “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 

  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 

  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歌词中这几句朴实无华的大实话,蕴含了多少人生的真谛!做为儿女,真不
该忘掉父母的养育之恩,无论是佳节还是平日,无论是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
常回家看看吧,否则当父母离去后你会抱憾终生的。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