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avi(ivan)
整理人: monique(2001-02-02 04:04:17), 站内信件
|
一、外甥
从今年七月以来,全家人的忧虑似乎都渐渐集中到我的小外甥一人身上。
小外甥今年七月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改革,小学生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外甥可能被分到一个“臭沟学校”(北京市民对教学质量低劣的学校的俗称)。于是,全家动用各方关系,历经重重周折,找到一所京城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万元“赞助费”。大人们终于释然,似乎这3万元买来了小外甥的前途。
入学风波一过,大人们开始忙于自己的工作了,谁都没有注意到小外甥身上发生的微妙变化。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家,都像霜打了似的,没精打采。到了星期天晚上送他回学校竟哭丧着脸,以至于后来竟要父母做说服工作,就像当年送他上幼儿园一样;有几次孩子还掉下几滴眼泪。
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受不了这个学校,纯粹是个集中营。”把学校当集中营?这可是原则问题!家里大人便与孩子理论。于是小外甥一字一句控诉起学校:晚自习从6时30分到9时,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教科书有什么可看的?前面的内容全熟悉,后面的内容都不懂。而孩子们每天最多半个小时就能做完作业,剩下的两个半小时就是空耗时间。这年头孩子也学会了说大人话:“我真是觉得浪费生命。”而且学校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没有玩的时间。小外甥又大发议论:“不让我们玩,剥夺儿童的人权。”
大人听了这些,当然是教育孩子。我这个当舅父的无疑也责无旁贷,对小外甥说:“你这个年龄不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还想做什么?我们年轻时候上山下乡,除了毛选只有马列的书可看,想学文化知识还不行呢,你们现在多幸福。”没想到小外甥一脸老成地叹息道:“你们才幸福呢,不用考试,不用受我们这样的罪。”我吃惊不小:我们的教育怎么把今天的孩子弄得如此不知好歹,甚至向往起“文革”那样的时代?
小外甥对学校的厌恶显然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两个多月的时间,光是用电话卡给家里打电话就花了40多元。更有甚者,有一次小外甥竟然说出了“再让我上这个学,我就会死”的话。这让大人们都吃了一惊:我们的教育何以让一个12岁的孩子到了以死抗争的地步!惊异之中,我似乎一下对5年前我的一篇描述美国小学教育的文章,为什么被当时的中国报刊大面积转载,有了真正的理解。
应该说,今天的中国和美国都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国家。
然而在初级教育阶段,所采取的方式却是如此大相径庭。中国基础教育的种种严格要求,在美国教育中并非被排斥,所不同的是美国的教育更多是用引导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心理调整到积极应对挑战的状态。
二、儿子
我的儿子在美国从小学进入中学特别是高中之后,也是进入了一个“严酷的时代”,每天功课压力巨大,作业量在4至5个小时之间。虽然苦是吃了不少,但他在学习领域乐此不疲。美国的老师究竟有什么招数把学生们“迷幻”至此?认真回想一下孩子回家后只言片语讲过的学校的一些教学方面的事情,也多少对此有些了解。美国中学的课程显然要比小学深多了,然而,老师仍然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课程乃至学校之外的广阔的现实世界。在教授历史、艺术方面的课程中,老师不只是讲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向学生们介绍国际互联网上诸多的相关网站,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这些领域的丰富内容,和对同样内容各界人士所持有的各种不同观点。在讲美国现代文学课时,老师并不是让学生去背诵原著,而是让学生们从各个方面去评论这些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们去思考作家们对人生的看法,创造出一个让学生去与美国知名作家进行思想对话的自由空间。我记得儿子在学美国现代文学课时,这个10岁才到美国的孩子遇到了美国文学语言的严峻挑战。每天回家后他要看上百页原著,背记上百个短语,没有在深夜2时以前睡过觉,有时还通宵达旦。我们都担心他垮了,嘱咐他“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而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得看明白美国佬怎样在语言上玩花招。”那样子让人觉得他不过是在玩一个难度大些的游戏。
在上物理课时,老师让学生自己组成一些小组进行项目设计,儿子和他的几个伙伴们居然连续一周每天晚上干到夜里12点。老师在表示他留此作业的意图时说:“他们做出的是什么并不重要,我只希望他们知道现代科学的创造一定要相互合作。”
从那时到现在,五年过去了。儿子明年夏天就要从高中毕业了。他在高中时跳了一级,还要再跳,被妈妈阻止了,怕他基础不扎实考大学时吃亏。这五年间他拿到各种学习的奖项。国际象棋杀到州府的主战场,吹黑管坐到了学校管乐队的首席。从高中二年级起,他就不断试做大学入学考试的试题,一个月前他已经完成了正式考试,按照老师的说法,他的成绩足以让他进入任何一所他想进的大学。
想起当年在美国采访过一位特殊教育学专家,她说过一句话:
“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
教育不仅深刻地作用着一个人的一生,而且作用着无数人的一生,乃至于作用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命运。我想,我们这个正在融入世界文明潮流的国度,应该深刻地反思我们为孩子们创造的教育环境。要想使我们的教育不成为“残疾的教育”,首先需要改革的不是方法,而是理念。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