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avi(ivan)
整理人: winterlight911(2001-02-02 02:38:52), 站内信件
|
过去,出国留学的人不外乎这么两类:才高八斗需要继续深造的青年才俊和苦于考不上国内大学的落榜学生。前一类人往往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而且怀揣着公费或全额奖学金走上飞机;后一类人则对未来充满向往,行囊里装着父母亲大半生的积蓄。如今,留学的人群里又有了这样的新成员:他们收到了同龄人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可他们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和权利,而是选择远渡重洋去读洋书。
一次留学说明会上结识的一位张女士,她的儿子小周原是所在高中的拔尖学生,家人对寄予厚望,自己也是满怀信心要考上名牌大学。可结果偏偏是:高考中的意外失误使他与名牌大学无缘。虽然他第二志愿报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是来了,也或多或少安慰了他失望的心,可开过了几次家庭会议后,大家还是觉得读个二流大学实在太不理想,不如咬咬牙,踏出大胆的一步???出国读大学。于是,父亲母亲儿子齐出动:听说明会、选国家、选学校、咨询,忙得不亦乐乎,最后选定去读德国一所学校的计算机系。现在,国内的大学陆陆续续地开学了,小周也已前往北京,开始接受为期半年的封闭式训练,之后去德国,先读一年预科课程,再读四年本科。
其实,像小周这样放着国内的大学不读去留学的人不在少数。一些学生甚至不惜扔下读到一半的大学课程去国外降级重读大学。有人感叹优秀的大学生生源流失了,也有人呼吁中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该加快了。可这种放弃读国内本科、去国外再拼搏的做法是否妥当?这应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先看看张女士和丈夫在儿子的留学问题上是如何考虑的吧。自己儿子出生时正遇上高峰,将来就业势必也会遇上高峰,如何让他在将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呢?读名牌大学是个不错的选择,既然不行,索性走出国门去镀层金。再说,儿子是块读书的料,不能因为一次发挥失常而耽误了前程,好的学术环境有助于发掘儿子的潜力。去德国读计算机系,既能学好德语,所学专业又热门,学成回来一定大受欢迎。德国的这所学校这次共招收了60名学生,他们都是经过了严格考试的高中毕业生,整体素质很不错,今后又会一起在北京集训半年,相间的关系一定会很好,这样儿子到了德国不必担心没有朋友,也不用每天晚上低头思故乡。学费和生活费也不必过于担心,第一年预科课程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约有十几万元,虽然不少,但为了孩子的前途,这一大笔钱也算是用在了刀刃上。在这第一年里,孩子可以静心读书。到第二年,他适应了那边的生活,申请好打工证,就能帮助赚点学费和生活费了,一个月赚3500-4000马克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周末去打钟点工,那薪水会更高,到那时经济压力就会小很多。虽说孩子孤身一人在外有些不放心,可他总要长大,留学的经历也会使他的性格得到锻炼。当然最重要的是:小周本人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自己也很想借此机会改变一下高考失利的命运。就这样,经过了一番仔细斟酌,小周终于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
每个人作出这样的决定的原因都不一样,有的是因为所选专业不喜欢,在国内换系又太麻烦;有的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进的大学并不是自己最想进的学校;还有的可能是因为国外的设施和条件更好些,还能多学到一门外语技能。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一批人出国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多更好地学知识,而且其家庭及自身的条件也允许他们这么做。我们不难看出,随着中国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中国学生的求学选择越来越多了。对莘莘学子们来说,这当然不是件坏事。
----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