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网络文集>>个人文集>>李杜韩文集>>海德格尔“生存论”与基督教的“恩典时刻”论的关系

主题:海德格尔“生存论”与基督教的“恩典时刻”论的关系
发信人: gd-ldh(李杜韩)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13 19:57:22), 站内信件
    或许有朋友说,李杜韩你对海德格尔的解读是“神学的”,是不是海氏的原意?海氏本人和后业的海氏研究专家,都承认其学说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海氏早期是天主教徒,但其哲学气质却是路德式的,其妻子是新教徒。《存在与时间》《论根据的本质》等早期的名著,与新教思想有惊人的吻合处。1920—1921年,海氏在弗莱堡大学开设《宗教现象学》的课程,在这个冬季的讲座中,他试图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对基督教生命经验的基本事件尝试作一种解释,想搞清楚这种生命经验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是如何得到理解和反映的。他选取了《帖撒罗尼迦前书》有关主降临的那段著名的、貌似浅显却极为重要的话:

    “要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作工,正如我们从前所吩咐你们的,叫你们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缺乏了。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象那样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因为主必亲自从天必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着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
    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象夜间的贼一样。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弟兄们,你们翅不在黑暗里,叫那日子临到你们象贼一样。你们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我们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所以,我们不要睡觉,象别人一样,总要警醒谨守。因为睡了的人是在夜间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因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他替我们死,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与都他同活。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
    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的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又因他们所作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你们也要彼此和睦。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教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作。”(4:11—5:21)

    这段经文最大的一个信息是什么呢?对末日的预告,但却是无准确时间的预告。这正是其精彩和深刻、正确与伟大的地方!
    保罗没有以末日预言式的、千禧年主义式或其他教派的方式,对“主重临”给出任何具体的时间说明。《帖撒罗尼迦前书》的论述,完全不关心客观时间问题,末日在此是一个“恩典时刻”的规定:幸福的、庄严的、不可掌握和紧逼的。“恩典时刻”(Kairos)把基督徒的生命置于决定关头,置于决断之中。这个时刻,也许是很久很长,也许就在眼前,时刻的不确定,却完全不会改变一个事实:在恩典时刻到达中,实际上关涉到一切人,关涉到得救与否,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中决定性的真理昭然若揭。
    海德格尔所抓住的就是这种特有的非人的突发性、不可支配性、恩典性。恩典时刻,是什么时候,不可预测的、不能客观地被“期望着”和“被把握”,否则的话,这种不可支配性的严肃就会被打破。当我们预先知道了电影的结尾在何时、以何种具体的方式、场景会如何、“人物”的命运等时,我们对这部电影的投入程度将大大降低。人如果知道主降临的日子是何年何月何日,那人类的存在形态将切底改变,信徒的生命将会改变,信徒与主的关系将疏远,因为那日子那时辰,是那么的一个点,这个点与我是有距离的,未达到这个距离时,所有的行为都可以松懈、无关紧要,人的注意力就会死盯着这样一个未来者的疏远之处,而忘记了最本质的存在,世界现在其实就是活在这样的疏远中,当人相信了无神论,相信了世界末日虽然在理论上(科学的理论上)成立,地球虽然变坏,但是毕竟离自己很遥远,漫无边际,而且上帝与我无关,在当下,我的处境际遇,我要做的事业,我的身心才是真实的,这种存在就是“疏远性”的存在,对“死亡”的闪避,但是,灾难恰好是在此处涌现——“人正说平安时候,灾祸忽然降临到他们”。
    所以,海德格尔认为,任何一种意图,哪怕在方法上暂时地和试验性地把恩典时刻的不可期盼的、因而总是末被预期的到来(Kommen)客观化,变成某年某月某日,主会重临的预言,都会把这个事件的根本的神秘性转变为一种内容上的规定,而且还是十分“理想化”的规定。这将失去此在对“道”的敬畏和对自身生存的“道义责任感”。
    保罗彻底地放弃了那种对末日预言式的古老方法,把基督教徒的生活重新置于一个新的维度中,唯有这个维度,恩典时刻的深刻意义才会显露:时刻保持警醒,时刻保持力量,时刻保持圣洁的生活。这是“生活的实际要求”,它使每一个“瞬间”都成为恩典时刻的可能在场。正如研究者所言:“原始基督教的信仰经验到生活的事实性。正如早期海德格尔所言,这种信仰存在于实际生活经验中,它就是这种生活经验本身。但实际的生活经验乃是‘历史的’;它历史地理解生活,或者像我们今天所言,‘历史性地’理解生活,它不仅活于时间中,而且活着时间本身。”(转引自莱曼《基督教的历史经验与早期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问题》,见海德格尔等著、刘小枫编《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华夏出版社,2002年)
    “时间”就是人本身!这个命题是非科学甚至非哲学的。海氏的意义是说,象基督徒那样的生活,是最接近本真的生活,这种生活显现了“时间”原有的含义:就是向着“道”(上帝)的历史性!而这种时间性,又只有在“畏”中达到或不断接近其另一端——施予拯救的主。但是,要马上强调,这个“另一端”,不在“实际时间”的远方,而存在于信徒的每时每刻的生命意识中:上帝和基督,通过圣灵,每刻与信徒一起,上帝并不是高高在上或者只居于遥远的未来的一点,他是人的“时间”(每时每刻的)本身的亲临者和主宰者!而信仰者,通过“圣灵的感动”而获得准确的指引。这个时刻,“无”与“有”是如此的清晰而共在,是这样真实地敞开。
    这就是“圣灵”理论在存在与时间中的体现。所以,保罗在书信中说:“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作。”在此,“无限”的“道”(上帝)始终居于人群中。不是到末日时,一切才作出清算,而是在“这一刻”,已经“开始”了。
    物理学上的时间,完全失去价值。由此而看,可以说预言式的末日论是相对低级了,粗糙了。
    可以说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是深受基督教新教理论的影响。最本真的生存就是基督徒那样的生存。在这样的生存中,“畏”向着人展示了世界的“在”,展示了在存在物的“有”层面上所不能展示的世界之为世界的“本源真相”。
    问题在于人,人把“存在”变成“存在物的在”,把“实体”当作感觉的直接对应世界,作为检验真与伪的唯一合法标准时,哲学再也无法谈“无”,也无法认识“道”的真谛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