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wf_33(好人一个)
整理人: juhm(2004-08-11 17:06:43), 站内信件
|
核心提示
不久前,成都青白江区弥牟镇曙光村4组,不满19岁的男生温某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觉得愧对家人,吊死家中……
6月23日,上海高考成绩公布,当晚,上海海曙区教育网站就遭一名自称是高考落榜生的“黑客”攻击。该网站主页被改成一封匿名信,匿名信表达了自己对落榜的心灰意冷,希望在校学生好好读书,并提醒网站管理员注意网络安全……
大家也许没有留意,社会在把聚光灯都打在“状元”等高分学生的身上时,却忽略了另一个群体——落榜生。对自身的羞愧和对未来的茫然,使他们有意识地将自己“藏”了起来,以至于逐渐被媒体和社会所遗忘。可是这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彷徨在漫长的暑假中,找不到宣泄的窗口,也不知何去何从。
落榜心情
昨日,一封署名为“一个迷失方向的女孩COCO”的信件被送到记者手里。
我连唯一的优势都输掉了
我刚经历了高考,只考了个大专(原本想着能刚好上本科线,因为几次模拟考试都上线),而平时不比我勤奋,成绩也比我差的人却上了本科线,这是不是命运的捉弄?我心里有个疙瘩:考不上本科,会被比我差而考上本科的人瞧不起。也许是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我实在控制不了这种情绪。
在我的亲戚中,包括我的堂哥、堂姐在内的其他同辈人读的都是本科,而且还是名校,在他们面前,我觉得羞愧。我本就矮小,又黑又瘦,在生理上我没有任何优势,我只有在学习上胜于别人。现在,我连在学习上的唯一优势都输掉了。
请教教我,一个原来也看得开而现在却在自卑边缘徘徊的女孩,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从来没有过这样漫长而又痛苦的暑假!我应该怎样过呢?学校的心理老师放假了,知心朋友也出去散心了,不得已才写信打扰你。
我是不是该去跳楼?
“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考得这么差!”“我应该怎么办?”“跳楼吗?”
落榜考生林秀海(化名)在茫然无助中向远在广州某高校读书的姐姐连续发来这样三条短信息。林秀海平时成绩良好,几次模拟考试均能上本科线。可正式高考时却因435的低分而暂与本科无缘。
“接到成绩时,恨不得时光能倒流回前一秒钟,怎么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只觉得自己的世界突然停止了。”林秀海痛苦地向记者回忆当时的心情。
当记者问及是否有意复读时,小林苦笑地摇了摇头。原来,小林的家境并不宽裕,全家仅靠父亲每天以摩托车载客为收入。姐姐是某高校大三学生,姐弟俩的学费一直以来都是家庭沉重的负担。“考得到本科就读,考不上没有必要为大专付出昂贵的学费。”这是全家在高考之前就已默认的。
“我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往日的课文和一叠叠厚厚的复习资料令我难堪……”
现在,小林整天以睡觉、看电视、打游戏麻醉自己。
专家建议 亟需成立专门咨询机构
自卑、愧疚,再加上沉重的社会压力,落榜生背上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包袱。尤其是那些原本成绩不错最终却落榜的考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过激行为。
对落榜生而言,这个暑假是个痛苦的暑假,也是个缺乏“关怀”的暑假。正如COCO在信里面所说的,“学校的心理老师放假了,知心朋友也出去散心了”,而父母正与自己一样陷入失望和茫然中。
专家建议,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针对高考成立专门的咨询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手段,由教育专家和老师针对不同考生的具体情况,对其未来的选择作出指引。如向考生提出建议,应该“屈就”一所差一点的高校,或者选择复读,或者工作。毕竟对落榜生而言,除调节心态外,最重要的还是找到未来的方向,而这一点绝不是家长或心理医生能做到的。
问题反思 “落榜”为何如此沉重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山三院副教授黄铎香: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外因来说,如今整个社会对高考的高度关注是造成考生压力的最主要原因!无论舆论还是社会氛围都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有前途,高考比什么都重要,让许多考生以为不能通过这一关就会无所作为。在这种误导下,考生压力太大,将失败看得过重,一旦跌倒就很难爬起来。而社会对“状元”和高分考生的过度关注也导致落榜生心理压力加大。从内因来看,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所有的一切都由别人安排好,心理素质太差,一旦自己遇到挫折就承受不了,对“落榜”这样的事更是不知如何是好。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卢晓中: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考的重要性被夸大。我们的教育常常要求学生抓住机遇,却从来没有审视学校自身是否尽最大可能性提供条件让学生抓住机遇。像高考,就是“一考定胜负”,致使有些考生可能发挥失常而没达到应有的水平。落榜生承受的压力是很无形的,更多的来自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多年来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定型。
谁来填补“关怀真空”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中山三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潘集阳教授:真正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不是那些因为原本成绩就不好而“正常落榜”的考生,而是那些原本成绩很好,最终却意外落马的考生。这类考生由于巨大的心理落差,难免出现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然而,由于家长和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太少,很少考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合理解决。
黄铎香:对落榜生而言,如何调节好自己的心理非常重要。这既需要考生自己的努力,更需要外围的帮助。现在,社会上对高考“状元”过分关注,对落榜考生的关注却明显太少,至今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关注这部分人的心理状态,落榜考生在暑假期间往往觉得非常无助。
来源: 广州日报
2004年07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