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ornetc(九歌)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3 19:16:10), 站内信件
|
知识的对象是感觉观念,没有比这个更能从深层次上浅出贝克莱
哲学思想的了。不过,除此之外,贝克莱主教大人认为一定还有别的
一种东西在认识和感知它们,那就是“心灵”,有时这个也称做“自
我”,这是不同于感觉观念的另一种东西。贝克莱为我们设计了这样
的一个过程:知识对象──观念──是在心灵或自我中存在并为其所
感知的,一个事物被感知它才是存在的,否则就没有那个存在。
从这种“存在即是被感知”的观点出发,这位主教大人采用了种
种的诡辩手段来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以此来摧毁无神论者赖以
为基础的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唯物主义者的洛克可
以算是贝克莱的老师,贝对他是进行过潜心的研究的。洛克继承了古
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将物质可以度量的那一部
分看做是第一性的质,而将诸如颜色、气味这些在当时不能度量的部
分看成是第二性的质,同时他还接受了波义耳的微粒哲学,然后发展
出一套相当完备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哲学理论来,指出第一性的质在
任何情况下都固有的,而第二性的质则受制于不同物的空间组合形式
和数量关系。这个学说中的经验论被贝克莱接受了,而他也发现了这
个学说中的缺陷。贝克莱当然不会也不可能去修改这些缺陷,而是利用洛克表述上的混乱做了唯心主义的歪曲,将第二性的质当做存在于人心中的东西,又再在辩证法的基础上强调物的不可分割性,然后再推导出第一性的质也是人心中的东西。贝克莱认为,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对的,是随着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相应改变的,它们完全依赖于人心,而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任何地方。接着,贝克莱指出,既然一切可感知性都存在于心中并能为感知者所感知,那它们就不可以是存在于心灵之外的那种无思想、无感知的所谓客观存在,因此所谓的物质实体不过是一个本质上根本就不存在的抽象的观念,物质是“虚无”的。贝克莱看到了认识的作用,可惜夸大了它的价值,它无法摆脱诸如幻觉、错觉等这类因经验局限性引起的困惑。为了避免这种困惑,贝克莱称个人精神是有限的、零散的和不能持久的,甚至不不规则和不稳定的,同时为了克服科学结论中的可靠性带来的冲击,他全顺理成章地将这个交给了神。
由此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贝克莱的哲学: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于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就这样又穿上了一件客观唯心主义的外套。
但是,科学是无情的,它呈现出来的客观性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主观唯心主义,尽管贝氏穿着一件客观唯心主义的防护衣能在形式上勉强抵挡一下,但还是捉襟见肘。为此,他不得不采取一套方法来调和科学与宗教的尖锐的矛盾,他给科学划定出范围就是不得干涉宗教神学,科学的目的是用来解释神的规划的而不是自然规律,他面对科学在可预测的情况下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成果不得不承认自然规律是存在的,但将自然规律解释神的旨意。
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对后来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哲学中的不可知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流派都是与之一脉相承的。直到科学哲学出现并严厉地批判了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后,重新认识到形而上学对科学研究与发展的巨大作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才逐渐式微,仅在分析哲学中还能见到一些影子。
(待续)
----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生物天地
三思言论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