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nlilicc(叮噹)
整理人: yerk(2004-08-02 07:53:08), 站内信件
|
广东接纳了全国最多的的外来人员,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三分之一,达到了2000多万。流动人口素质良莠不齐,治安压力非常大。如果你放任自流,某些人就说你广州脏乱差、治安混乱;你如果加大力度从严治城,又难免出现执法过激案件出现,这又给某些居心不良人士以口实---广东歧视外来人口。
其实90年代后广东的政府机构已逐渐由外来人士把握了,何来的歧视外来人口呢,这样岂不是自己人歧视自己人吗。说到底就是由于广东的宽容心态促成了谁都可以骂娘,媒体什么都可以讲,什么事件都可以暴光。外来人口可以毫无顾忌的去干任何事,不象去到上海北京,外来者胆颤心惊、规规矩距、畏畏缩缩,因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本地人各个都怀着异样的眼光看着你,在这种主次分明的气氛下,治安环境得以保持。
因此,在广东的外来人地位很高,他们有的借助广东的开放和宽容获得的许多在原籍地更容易成功的机会,他们占据了许多政府、经济和社会资源。可以说,在广东大部分既得利益者是外来者,目前全国的成功人士和知名企业家,哪个没有在广东呆过,他们有的在广东挖到了第一桶金、有的感受到的先进的市场经济理念更新了观念、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有的更直接地把广东的一些模式搬到了内地或通过广东把大量的外资项目引入到内地。
但广东的宽容和平民社会心态也促使一些人昧着良心、颠倒黑白,用尽污蔑、抹黑和漫骂之手段。他们一方面是既得利益者,享受这广东的资源和种种便利,另一方面又看不得广东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广东外来人口多,学位不足,他们就说广东不给外来人口入学机会。那难道要把户籍学生赶走不成;为了维护正常的治安管理制度,各地派出所要求外来人口办理暂住证,他们就说这是歧视,但为什么不敢评论北京上海的暂住证制度,他们那的更加苛刻;广东外资企业多,少数狠心外商压榨工人,他们就把责任推给给广东人,说广东人心黑,同样的外商,在别的地方就没有压榨工人的事情发生吗?广东的媒体政策宽松,从而使孙志刚案得以曝光,但其他省份就没有张志刚、王志刚吗?肯定有,还很多,只不过当地的媒体不敢报导罢了,张志刚案让广州政府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反映了对舆论的宽容。在珠江三角洲,许多城市的外来人口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但因行政级别的限制,所配置的警力是按镇、街道的标准,因此只有临时招募一些治安员,也是无奈之举,但这也成了谴责广东治安管理不力的理由。
出了孙志刚事件以后,广东的警察似乎左右为难了,很多小偷小摸被抓到警察局以后,没有了大街上愤怒的市民,甚至有的犯罪感觉到在警察局就是他们的庇护所,于是死不认罪,警察又不敢打不敢骂,不一会就放出来了,累教累犯。我注意到电视台上公布的广州市110报警台接受市民报警电话次数在孙志刚事件以后明显上升了25个百分点。
在中国经历了30年闭关锁国之后,不服输的广东领导向中央提出了利用广东比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进行改革开放、开办经济贸易区、放权实验的要求,从此开创了我国经济道路的新的篇章。可以说没有广东的干部80年代不畏掉脑袋、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没有广东人解放思想,摸索出的中国市场经济道路的大胆尝试,就没有邓小平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决心,就没有今天中国日益富强的市场经济成就;没有广东的改革开放,也许上海人的木马桶还照样放在床边、北京到了冬天也照旧只能吃地窖里的罗卜白菜;没有广东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某些人夸夸其谈的政治资本。
可现在的某些人喧宾夺主,由于掌控了媒体的权力,回避和淡化广东的贡献,把舆论的视角引向广东的负面报道上,不断制造外来人口与当地政府的矛盾,加深了外来人的敌对意识。在中国,有哪个地方的外来人口敢于与拆除他们搭建在马路边上和搭建在当地农民的果林里违建的政府对抗和闹事?深圳就敢;有哪里的外来人口能享受到上海北京只有户籍人口才能享有的承包出租车权利,而且一旦遇到点小小的不满就到市政府闹事的事情,广州深圳外来人就敢。(在广州很多的士司机是湖南人。)
这些引人深思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两个字——宽容。由于广东的开放与宽容,因此他承担了全中国三分之一的跨省流动人口,避免了人口大量流入承受力差的北京上海造成混乱。由于广东的外资尤其是侨资的大量进入,为广大西部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输出地的人民生活(据资料统计:每年通过广东邮政汇回内地的农民工汇款就有上千亿之巨),减轻了就业压力,缓解了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但有人会说:是这些民工创造了财富,是他们养活了广东。他们的依据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和其经济学说。但国际社会近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实践证明,生产力各要素的轻重与否,在于他们之间的稀缺性关系。而劳动力并不是唯一的生产力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并不稀缺的广东(因广东还有东西两翼近三千万农民在寻找出路),十六大也明确提出资本、企业家能力是主生产力要素,从而从政府层面承认了资本、资本家的作用和价值。那些整天叫嚷民工养活了广东的人,实际上是没有好好地学习十六大精神。更何况外来工占广东户籍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四分之一。
很不幸的是,很多北方人在当地媒体咬牙切齿的报道下,把广东的宽容和开放当作一种弱势来欺凌。
因此,限制非户籍人口的过多流入,禁止非户籍人员入职新闻媒体单位担任记者、编辑等职务无非是一个好办法。因为他们还没有融入广东,对广东了解的不多,即便有也是内地媒体上的一些负面信息,对广东没有感情,他们的行为不会受自己良心和道义的谴责,他们的行为主观色彩浓烈,他们眼中的利益欲望大于社会责任欲望。但广东的政府和广东人愿意这么做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还是两个字--宽容。
融合和共存是广东人的本性。
附,以下是本文完稿之前热心网友的信件。
发信人: supercat (cat)
标 题: Re: 从媒体喜欢报道广东负面消息看一些人的心态
终于看到这样的好文了,生为广东人,这十年左右的确十分压抑。说实话在广东外省人歧视本地人的现象的却很严重。我在一间超市看见一个服务员说了句粤语竟然被外省顾客大声的责骂,呜呼!难道在广州说一句家乡话的权利都没有吗。现在广州的一些肥缺单位的大权都是外省人当家,造成了非外省生源不要的局面。以致现在广州的大量毕业生不能就业。究其原因:除了中央的因素外个人认为是当年(80年代末-90年代)主管科研教育的副省长卢XX,这个时期广东科教投资极少,广东高校的考研率极低,学生被沉重的专业课压的喘不过气来,政府不鼓励本地学生提高自身水平,而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讨好中央而大搞所谓人才引进(可惜真的人才没有来,只来了一些。。。。),高校存在的大量迂腐过时教师,几十年捧着一本无用课,逼着学生学。记得当年学的《工厂供电》竟然是52年版,并且还看不起自己的学生,教学效果差就用一句广东学生懒来敷衍了事。其实现在在踏踏实实干,甘做螺丝钉都是广东的学生。以上这些可能就是导致如今这个局面的原因吧。当然广东也有一些人目光短浅,不思上进(但他们至少不会危害社会,造成脏乱差)。如今的广东就像一头养肥了的猪,等着人来宰割。真是怀念90年代初的广州啊!
发信人: 天河北风 (天河北风)
标 题: Re: 从媒体喜欢报道广东负面消息看一些人的心态
其实有这样的媒体是好事。但全国里面只有一个地方有"勇敢"的媒体,就会让全国各地的人只看到这个地方的缺点,而看不到其他地方的 , 或者看到其他地方的少很多,而造成对这个地方的不良的印象
发信人: Lowfat (Keith)
标 题: Re: 从媒体喜欢报道广东负面消息看一些人的心态
是啊,虽然我是广东人,但我很喜欢看《羊城晚报》里面报道的广州负面新闻。可没想到在北大的一个著名论坛里,一些人看到一点儿比较中肯的对自己本省本地的批评都受不了,甚至要对作者人身攻击。如果连他们当地的媒体都是只会讲自己好话的话,不知对他们省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楼主的分析很正确,但我们还是应该支持广东媒体讲真话,也要直面我们家乡存在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把她建设得更好。
永远热爱广东!
发信人: yghyg (英哥)
标 题: Re: 从媒体喜欢报道广东负面消息看一些人的心态
是啊。这里就是啊。这些北方人的很奇怪,可能是地域文化不同吧。香港的一些传媒更加强,好像和政府有仇一样的。但偏偏是能允许批评的地方是最文明,最先进的地方。北方人除了自我批评外应该好好学学如何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
发信人: andm (三根葱)
标 题: Re: 从媒体喜欢报道广东负面消息看一些人的心态
去年来珠三角一个中等城市,公司广东人和外省人差不多对半开。偶在纯技术部门,8成是外省来的,大家都用普通话交流,觉得不用学粤语也不妨碍工作。市场部门则广东人较多,讲粤语。另外生活上会遇到一些广东人,我一张口,他们马上也会改用普通话和我讲,有一些上了年纪的比较吃力,但从来没有鄙视偶这个操着并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的外地人。相反,我出差或培训在国内几个非广东的一线大城市,短短不到一个月,就被郁闷过两三回。
金钱、地位、荣誉?我觉得最珍贵的还是人情味。
于是我爱上了广东,在来这里的整整一年之后,开始学粤语,也许今后的很长一段路要在这里走下去。
写得文理不通,欢迎探讨[email protec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