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lrikeyan(胡桃)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7:04:34), 站内信件
|
【 在 sev7 的大作中提到:】
:真是挺复杂的。
:现在的印度人种姓意识还很强吗?在现代社会,种姓除了刚才说的通婚的限制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大城市里的居民、流动人口,或者是出了国印度人,他们见面了是会强调自己的种姓呢还是模糊过去的呢?
:还有就是现在印度人口当中信仰宗教的比例大概有多少?是不是大多数的宗教都对不同种姓有不同要求和待遇呢?
:......
兄问得好,就此我正想多说几句。
首先想再小结一下:
对个人来说,与他关系最密的一层社会结构是他所属的大家庭。大家庭最明显的两个特征是patrilocal und patrilinear。也就是说,其男性成员均应居于父方的宅邸(patrilocal),男性成员的妻室也纳与大家庭,而出嫁的女儿却不。(和中国古代很像,是不是?)在家庭中真正有权利的是男性成员。(patrilinear)在理想状况下,应是几世同堂,同吃,同住,共同抚养孩子。注意,由谁做饭,吃饭顺序,在这一层级的关系上很重要。通常由妇女,而不是雇来的仆人,做饭。仆人来自其他种姓,被视为不洁,由仆人备的饭有可能会污染家庭成员的纯净性。吃饭时,那个做饭的人是最后吃饭的(常常是媳妇),因为她得给大家分饭,以使家中的等级结构不被破坏。理论如此,但在现在社会中,为生计所迫,大家通常没法住在一起。吃饭时的先后顺序也不严格了,但在事务裁决上,通常还是遵循等级顺序的。(除非家有恶妻,呵呵……)哦,对了,从语言上也能看出等级。妻子(至少在外人面前)不可称丈夫为“你”,对他人提及丈夫,不可呼名,而要用复数第三人称代词,在印度大家都懂这是指丈夫。儿女对父亲亦是如此,必用尊称,但可以唤母亲为“你”。媳妇通常是家里最没地位的,但等她熬成了家中最长的婆,就成了家中最受喜爱的人物。夫亡而无儿的妇女最悲惨,她相当于没家的人,因为她在家中的地位是丈夫和儿子给的。她的身份,正如在古代中国,是:父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儿子的母亲。
转回正题,下一层与个人关系紧密的是家族,通常7代左右有亲缘。这里强调共同的祖先与节庆,以及相互的经济援助,如在子女学业上的互相支持。(当然还是自愿原则。)
现在来看种姓和亚种姓。首先必须明确,jāti正如其义,是与出生相联系的。在现在社会,新职业不断涌现,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来自不同种姓,但他们并不因此改变了自己的种姓身份。这种姓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更改的。亚种姓间的通婚可实行,但不被鼓励。职业可在一定范围内更改,如可从事新型职业像程序员。同一亚种姓的人可在一起吃饭。不可从比自己种姓低的人手里接受食品,有时连接受水都不可以。同一种姓的人常有自己那个种姓的词汇(方言)。所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并不容易。再就是同样的保护神(常与职业相关)和等级。而等级是最重要的,是因ritual pureness而产生,在各个方面有所反映的。
在大城市中,比如在市场上,各种性的人混杂在一起,谁也不认得谁,相互不知道背景,所以很多忌讳也逐渐消失。所以很多低种姓出生的人很愿意生活在大城市了。在国外,他们更常区分的是印度人(广义)和外国人。这里的“印度人”还包括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的。不但地域,语言在这里有也很重要的地位。乌尔都语(巴基斯坦的国语)和印地语其实是一种语言,只是拿不同的文字下的而已,当然词汇方面略有区别。
整体来说,印度教徒占到80%以上,穆斯林在10%左右(他们从事如鞣皮等职业,因要与死尸、体液等不洁之物打交道,被视为不可接触的),基督徒(广义,多位低种姓印度教徒该宗)2%,锡克教徒2%(聚居于旁遮普),各种佛教徒少于1%,耆那教徒比佛教徒还少,剩下还有些零零碎碎的占个0.4%。
不同教徒间通婚的很少。有一次,一个来自拉加斯坦(最保守的印度教省)的妇女嫁给了个来自西孟加拉邦的穆斯林,结果拉加斯坦居然派出警察,生是将她给拖回来了。其实我也不赞成不同宗教间的通婚,大家可以互相友好相处,但涉及到具体过日子的习惯等等,就没法迁就了。宗教常常渗透到生活习惯中去,仪式化了。如果大家的习惯很不同,这日子也没法过呀。对不?
佛教是没有种姓一说的,耆那教和锡克教也没有,他们以各种方式强调人人平等。在基督徒中没有种姓一说,但是有等级一说。很多富有的基督徒并不认为那些贫穷的、社会地位低的基督徒同他有相同的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