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网络文集>>个人文集>>ulrikeyan文集>>关于与种姓相关的几个概念

主题:关于与种姓相关的几个概念
发信人: ulrikeyan(胡桃)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7:04:34), 站内信件
1. var.na 通常来说,一提到种姓,大家头脑中首先浮现出的就是婆罗门( brāhma.na),刹帝利( k.satriya),吠舍( vai'sya)和首陀罗( 'sūdra)这一古典划分。在经文中,比如《摩努法典》中,有这一划分的记载与根据。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划分的意义已不是太大,成为一种社会宗教学的理念。 
2. jāti  如下文,这一词意义甚多。但本词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那个“种姓”。这里指一个群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职业,类似的与职业相关的名字。他们尊随同种传统。在南亚与东南亚印度教流行的地方,其成员常常组成“种姓政党”。
3. jāti  在上述一词下,还有更具体的划分,可以为亚种姓。在梵语中用的是同一个词,但已是下一层的概念。行同一职业者也会因他们不同的籍贯与语言被划为三六九等。比如一个来自尼泊尔的剃头匠是不能娶一个印度剃头匠的女儿的,尽管理论上二者属于同一种姓。但通婚并不是总禁止的,比如在尼泊尔,居住在加德满都谷地的Newar佛教徒有两种祭司,一种称为Vajrācārya, 入密道门,可谓人举行密道仪式;另一种称为'Sakya,为普通祭司,不能为人行密道仪式,地位比前者略低。理论上,两个亚种姓可通婚,但因某些密道仪式需要祭司的妻子在场,而来自后一亚种姓的妇人是根本不许参加密道仪式的,所以处于举行仪式可行性的考虑,Vajrācārya还是会首先在自己的亚种姓中选择伴侣。可以说,亚种姓是通婚的上限。
4. gotra va.m'sa kula sāpi.n.da 此四词的含义均为家族。对应的英文翻译为clan。他在社会与宗教中的地位不如下一词重要。此处略去。
5. jāti 此词现在又出现一遍,但这里指lineage。由可被证明相关的家族组成。在7代以内,不可婚娶,但因实际生活中常常只能追溯到第5代,与实行的实际是5代以内不可婚娶的规则。
6. jāti(梵文) birādari(印地语) thar (尼泊尔语)此处所指的是家族,常常集中于住在一地区,在经济和宗教领域互助。一家有红白喜事,整个家族需参加。常常居于同一街区,侍奉同一守护神灵,有其自己的家族节日。
7. parivāra 大家庭,三代同居,类似于家族,只是还需分享财产和家政。

小结:
        种姓的意义实际很模糊,使用上一定要小心。在不同上下文中,不同场合里,“种姓”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于种姓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的理解是对印度教社会和宗教文化研究的基础。一概论之,不加注释,实际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
        另外,种姓制度及其规则在不同地区也是有所区别的。比如在南印度达罗比图居民中,5代以内禁止通婚并不实行。那里的规则是不可同父系男性亲属和母系女性亲属的异性子女结婚。也就是说:作为女孩子,不可以嫁给自己叔伯和姨妈的儿子,但舅父和姑母的儿子则是潜在的结婚对象;同样,作为男孩子,可以娶舅父姑母的女儿,但对叔伯姨妈的女儿就不要痴心妄想了。
        所以,请大家以后在阅读文章或自己执笔的时候,千万注意论及“种姓”的环境与上下文。

P.S. “.“ 为卷舌音,".n"是卷舌的n。以此类推。“'s”读作sh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