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rco_0708(闭上眼睛讲再见)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7-20 18:10:36), 站内信件
|
社区最近热闹了许多,大部分的帖子都是与被炒作得风风火火的《十面埋伏》有关。
弹得多,赞得少,自己虽然还没看,却已感受到那股咄咄逼人的杀机。
首先想说明一下的是:电影就是电影,与爱国无关,不要随便把这两样东西扯在一起,就像有人说“为什么对美国大片赞不绝口,对本地电影就只会批评。”“不支持自己的电影只会把钞票往外国人手中塞”云云。
好电影是不分年龄国界肤色语言的,最关键是看导演是否真的用心去拍一部电影,而不是“冲着就是奥斯卡”之类的投机心态,不过,或许国内观众太熟悉张艺谋“艺术家”身份,忽略了他正由自己的艺术风格向商业投机者过渡的身份——商业电影,无非就是靠抄作与噱头。观众的记忆还停留在《红高粱》那个质朴、狂热的年代,还期望“张式”风格重现。
十年生死两茫茫,恍然间,物是人非,已成散落风中的碎片。
不要责怪张艺谋,无商不奸,即使剧情再白痴再薄弱,有了“张艺谋”这块招牌,有了娴熟的镜头和色彩运用,有了国际顶级巨星高歌的英文主题曲,有了可以垄断国内电影黄金档期一个月的特权,再怎么骂都好,票房上去了,腰包鼓胀了,知名度更高了,商人的目的已达到,这就是成功。
我不知道张艺谋的票房神话还能延续多久,在中国这个畸形发展的电影市场里,他还有着无可限量的发挥空间。每年屈指可数的缺乏艺术性的引进大片,粗制滥造的港产电影加上幼稚无知的国内制作,国内电影市场的艺术性基本为零,观众连选择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电影的权力都没有,只能呆在家里看盗版影碟。张艺谋作为中国艺术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11亿人都希望能看到他能拿出一部拍手称道的作品,让艺术在屏幕上延续,如果张的“商人”身份被大众所认可,那么“艺术电影”最后的堡垒可能也在瞬间倒塌,让所有人的希望破灭,这本来就是一种畸形的心态,所以有那么多人会冲着“张艺谋”的招牌“飞蛾扑火”,付出的只是区区50大元,背后的期望,确实无法衡量的,这期间的失落,并不只是那些喜欢张艺谋电影的人,更多的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几千年渊源流长的文化,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电影领域却羞愧得抬不起头,只能靠画面与色彩去取悦外国人。
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其实很想舍弃这种论调,平平静静的欣赏一部电影,无奈国内令人作呕的宣传手段(如果看了不流泪,尽管来找我,这好像是某位仁兄说的)和近乎无耻的垄断方式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从《英雄》到《十面埋伏》,为什么两部主题鲜明甚至带着不少悲壮色彩的电影在高潮部分会引来电影院里连番的哄笑,是中国观众不会欣赏艺术,还是电影本身就存在着莫大的缺陷?
不如像杜琪峰般承认自己以商业片为主,推动国内电影市场,有机会再延续个人风格,我实在不知道张艺谋是舍弃不下艺术家的虚假身份,还是早已走火入魔,越走越远了。
---- Stop all the clocks,cut off the telephone,
Prevent the dog from barking with a juicy bone,
Silence the pianos and with muffled drum,
Bring out the coffin,let the mourners come.
Let aeroplanes cricle moaning overhead,
Scribbling on the sky the message He Is Dead,
Put crepe bows round the white necks of the public
doves,
Let the traffic policemen wear black cotton gloves.
He was my North,my South,my East and West,
My working week and my Sunday rest,
My noon,my midnight,mu talk,my song;
I thought that love vould last forever:I was wrong.
The atars are not wanted now;put out every one;
Pack up the moon and dismantle the sun;
Pour away the ovean and sweep up the wood;
For mothing now can ever vome to any good.
W.H.Auden(1907-1973)
海湾对面的哈瓦那--Wim Wenders
Marco电影日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