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ijianphil(浪网)
整理人: lee_boo(2004-07-13 22:37:55), 站内信件
|
揭开历史的头盖,钟鼓楼沧桑岁月已被风雨啄蚀。没有悠悠的钟声,没有雷鸣的鼓声。
一切皆无语。是在追寻梦是在求索人生,是在抗争命运。文昌阁里的空鼓架印证了历史。
一只钟,苦难的一只钟,在文昌阁若隐若现。撞碰的声音回荡着我的梦。
我抚着古垣,钟鼓楼开始移动。我的目光如苍穹里的一把利刃直捅向岁月,捅向我古老的小城;缓缓地被割下块状的灵魂,被钟声笼罩,被鲜血洗净。我把手伸向寒光,一种神圣穿越我的心。
三百年前的历史悲剧,早已谢幕。我看见那夺走神钟的人,在忏悔中一点一点地腐烂。而那曾悍卫家园的先烈们,却与钟鼓楼同屹小城中央。
我沉默的钟鼓楼,难道划燃生命最后的火光,我却还看不见谁在长叹!
钟鼓楼啊,孕育生命的思想,构成我灵动的诗篇。
(我家乡的钟鼓楼)
几年前为家乡的钟鼓楼写下这篇文章,曾在家乡的某小刊物里发表过。今晚偶尔点击家乡的某一网页,在璎络有秩的照片中竟发现一幅再也熟悉不过的画面——家乡小城的钟鼓楼映列在其中(以上的图片)。其图片下方还附有简扼文字介绍:
“在电城镇十字街口,明天启七年(1672年)建。崇祯二年(1629年),知县李祁将楼改为文昌阁,题额日:“云门”。清康熙年间,知县郭指南重修。嘉庆二十三年知县蒋善功再作修葺后,至今幸存。
钟鼓楼为一座砖木石混合结构的三层城楼式建筑,通高13.1米,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底层中为石砌券拱门洞,高4.1米,宽4.25米,洞纵深15.2米。洞门上方嵌横额“云门”石匾,书法苍劲。城台上两层楼阁高耸,悬山顶,灰雕脊,重檐斗拱,画栋回廊,红墙碧瓦,典雅古朴,气势恢宏。该楼为茂名市仅存的明代钟鼓楼,现公布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的时候,曾听一些爷爷辈讲述过几个有关于家乡钟鼓楼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的明代,扶桑倭寇入侵我国,家乡是个海滨小城,于是倭寇便想先从此地上岸,当时城里有一位姓邓的知县,他带领将士和全城老百姓们奋力抵抗倭寇,可每次倭寇入侵时老百姓都难以召齐,虽然一次次艰难地将顽强的倭寇击退,但因无法及时通知全城老百姓,至使每次战后都死伤无数。
终于,有一天夜里邓知县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有一位得道高僧告诉他,在南面不远的海面上正浮来一口大钟,叫他明天亲自带人去打捞回来,并建楼阁吊挂起来,当敌人再次上岸时可鸣此钟示警,以聚拢百姓。第二天邓知县带人到海边查看,果然一切正如梦里所说。把钟捞回来后,邓知县便命人在小城中央建了座楼阁来吊钟,那钟说也奇怪,无论大家用什么来吊都挂不上去,正在大家束手无策之时,邓知县梦里的那位得道高僧突然而至,手里还拿着一根千年藤条,他自称是杭州灵野寺的灵野道人,特来献藤挂钟。灵野道人献藤过后便悄然而去不知所踪了。大家换上这根藤后,果真就把钟吊起来了,而且一敲打这口钟,那宏亮的声音足足传遍了全城几十里远,不久邓知县又叫人造了一只大鼓也置于楼阁里,“钟鼓楼”便从此得名。当倭寇再次来范的时候,钟声响起,全城士兵和老百姓都一齐出动,最后打得倭寇落慌而逃,从此不敢再来范了。
另有一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寇鬼子从小城登陆上岸后,在家乡的小城里犯下了种种的滔天罪行,最后也把那口神钟和那根千年古藤也抢走了。现在留下的只有这空空的一座古阁楼,还有那永远也不可抹灭的小城历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