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教育园地>>学生时代>>〖文章精集〗>>====F====>>fengaiju_21>>挺住意味着一切!!!!!!!!

主题:挺住意味着一切!!!!!!!!
发信人: fengaiju_21(fengaiju_21)
整理人: dyldm(2001-05-14 22:35:11), 站内信件
、 诗坛流行语:“挺住意味着一切” 

    这其实源自里尔克的著名诗句:“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但事实是真正挺住的诗人乃至诗歌阵地并不多——当年活跃于诗坛的诗人纷纷掉头写起小说即说明了一点问题。纵观活跃于小说界的一批“断裂”派小说家,什么韩东、朱文乃至于老一点的杨争光,哪一个不是写诗出身?正因为写诗不可能给其带来更大的荣誉和金钱————恰恰相反,写诗让他们变得更穷,甚至会无端遭受一些世俗更多的冷眼。与之相比,小说家和电视剧作家可谓名利双收,那么他们既然也可以在此领域一试身手,进行一番尝试也就自然而然。事实证明,他们写小说写电视剧本和写诗同样出色,很快,韩东们就在小说界写出了名堂,这当然得益于多年写诗的经验;尽管他们也会偶尔为诗,但无疑已将写诗当成副业了。当年的诗人杨争光写出了几部诗意充盈的小说,又转而向电影和电视剧发展,写出了极卖座的电影《双旗镇刀客》,又成了电视剧《水浒》等火爆一时的编剧大腕。他恐怕连偶尔为诗的时间和兴致都没有了罢。再往远一点说,当年著名的边塞诗人周涛如今成了散文名家,也在为写电视脚本(如《望长城》)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当然都是很优秀的作家,弃诗而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一例外地与诗坛的冷清有着直接关系。——他们已不能被称作诗人,充其量算作是半吊子诗人。究竟是什么深刻的原因让其自己摘掉了上帝戴在他们头上的诗人桂冠?如果诗人头顶的桂冠在当今时代的含金量很高,他们还会去从事其他文体的写作吗?这一点值得思考。 
    更有甚者,在我身边曾有一批狂热追逐诗歌的业余作者,现在把当年那双欲望灼灼的眼睛纷纷熄灭,又被股市大盘上跳动不已的数字重新点燃,并且长久不熄。 

二、 诗歌脱离人民大众,一个又一个阵地遭受沦陷 

    随着商品经济格局的逐步确立,当年红红火火的诗歌刊物像一只只泄了汽的皮球,先是勉强喘息,但在坚硬似铁的经济规律面前不得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诗歌刊物陆续停刊,眼下的报纸副刊几乎不约而同地拒绝刊登诗歌,诗歌失去了存活的土壤。仅以笔者所了解的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诗歌刊物《黄河诗报》为例,这份创刊于八十年代中期的刊物在十年间经历了由兴到衰的艰难历程,几经周折,终于二十世纪末以停刊告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刊刊号成了商品,卖给了财大气粗的山东省地税局,摇身一变成了《XX地税》。从此,又一个诗歌阵地沦陷了,从小的方面说,是诗人和诗爱者的不幸,从大的方面讲,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又一页悲哀。其实,偌大一个国家,养活一个诗歌刊物是不难的,《黄河诗报》的编辑定员不足五人,一年的所有花费只需十多万元即可正常运转和生存。但其最终厄运难逃。该刊原社长兼主编诗人桑恒昌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沉痛表白:这些年诗歌游离于人民大众,致使刊物供血严重不足。如果诗歌与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无法割裂,是什么风也不能将其吞并或连根拔起的。 
    ——言外之意,诗歌这几年成了墙头草,随风摇摆不定。什么风?当然是世俗包括各种恶俗之风,是它们让高雅的诗歌难以成长为一株参天大树。 
    只需稍加分析一下,这几年诗坛上发生的一些不尽人意的事件,就会认为桑先生的话有一定道理,什么顾城杀妻,阿橹抢劫,北岛流亡国外,海子等一些年轻诗人纷纷自杀,还有为大众徒增笑料的刘老诗人在顾城事件中奋不顾身地“英雄救美”,还有自相残杀的流派之争,等等,等等。不管怎样,这一切均暴露了诗歌写作者的自身缺陷:脆弱、自私、过分的敏感甚至缺乏智慧。缺乏大地般博大的容纳。缺乏为艺术殉道的献身精神。缺乏钢铁的意志和旺盛强大的生命张力。缺乏年富力强为诗歌成长和阵地开拓而四处奔走的组织者和领头雁。缺乏大胆干预现实生活的能力,致使人民群众代言人的地位无法确立。于是,在众多媒体纷纷争夺观众同时也制造喧哗的时代,诗人群体一片沉寂。难怪小说家张炜写出了《诗人,你为什么不愤怒》那样反响强烈的文章。张炜大声疾呼:“诗人,你为什么不愤怒?我不但要回应你的声音,而且还要与你同行!”后来,作为小说家的张炜果然写出了一部厚厚的诗歌《皈依之路》(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但也似乎像在沉寂的湖面打了个美丽的水漂,溅起几圈波纹,已无回天之力。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一句:诗人,要争口气啊!——当然,所谓“争口气”的方式不能以“诗人也会写小说”为标志和说明。 

三、 诗人在民间的闪光和亮相 

    那么,诗歌真的不可救药了么?她冷清的道路究竟还有多远?目前,这是一个无法预测的问题,至少需要时光的认证。如果把这一问题交给什么“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之类显然是荒唐的。 
    诗歌作为人类灵魂交流的精髓,诞生了众口相传的《诗经》,伟大诗人屈原和李白开创的事业,尤其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盛产诗歌的大国,这一历史悠久的文体不会消亡,这一点勿用置疑。 
当黑夜来临,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现象:在几千年前,当人类的交流活动还处于原始阶段之时,却这何不约而同的拥有了诗歌?比如但丁和屈原显然是互相没有交流的,但是诗人这一响亮的称号却已遍及世界。如果细细追问,当归结于人类的奇迹。 
    每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似乎都是上帝亲手精心创造的分子。 
最近一个时期,我惊喜地发现互联网上有一批年轻诗爱者的闪光和亮相,他们利用科学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发表作品,开设论坛,互通信息。他们对诗歌的热爱极其纯粹,不打旗号,不占山头,有一部分诗歌的创作质量已相当成熟,有的甚至远远超过了传统报刊上的名家创作。这无疑给目前冷清的诗坛带来一线生机和活力。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榕树下文学网站网络了一大批青年诗作者;湖南南岳一位青年诗人吕叶创办的“锋刀”诗歌论坛,极其活跃。 
    当然,目前的网络文学尚有许多自身局限,还不可能在大众生活中造成太大的声势和影响。再者,“青春没有可比性”,十年八年之后,他们能否沿着自己青春的初衷继续走下去呢?现在不好说。在此,唯一祝愿他们能够避免诗坛各种教训,让微暗的诗歌星光照耀寂寥的天庭。  
    这样一来,却似乎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中国诗坛的大体走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阿弥陀佛! 
                                


----
  我不算是帅哥的类型,
  但我可以肯定我很酷。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