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nsky(新房客)
整理人: juhm(2004-07-11 12:24:15), 站内信件
|
在素质教育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我国的基本教育目标和方向的现在,作为一个有着六年教龄的基层教师,我想从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中简单谈谈个人对教育的看法,虽然说不上是对自己的这番事业的感悟,也算是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吧,如今写出来,只愿能代表部分七十年代教师的一点心得。
目前国策所提的“素质教育”,我想必是看到了我辈“应试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着种种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发展的弊端,所以才要下定决心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
可是,改不彻底,反而更苦了我们这班平民百姓。
先说考试。
国务院不知说了多少年,小学升初中不许考试,全部直升上户籍所在地的中学读书。可是到了下头却不是那么回事。考试的考试,排队的排队,教师按成绩高低论英雄或狗熊的比比皆是。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输送到初中的孩子,就已经严重受到了“应试教育”的毒害,无法体会学习知识乐趣了。据说还有更离谱的:小学生四年级以后,成绩较差的学生,还要被婉转地请去进行“智力测验”,也就是已经被私底下认为是“智弱”。可想而知这对于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小朋友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计算平均分时少算一个低分的学生?
继而是初中生。国家规定了一学年一大考便可,可是下头呢,仍然我行我素:种类繁多的学科竞赛、中段考、单元测试等大考小考层出不穷,而且巧立名目,各校私底下暗自较量。上级领导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或者是根本被蒙在鼓里,还一层一层上报说:实施“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学生素质得以大幅度提高云云……事实呢?有的学校领导根本不深入学习什么素质教育,只是人云亦云,高喊着口号,私下却对着教师们说:我不知道什么素质不素质,只要分数上去了,什么都好办了!初中升高中,义务教育下的一代学生即将要进行第一次人生目标的选择。升学率、平均分、合格率于是变成上级部门评价学校、教师唯一工作业绩的条条框框。呜呼,试问不用“考试”、不用“分数”,又怎么可以看得出教师或学生的“素质”?于是中考后成绩的暗地里排队,学校间的明争暗斗,领导者的喜怒哀乐,早已是见怪不怪的了。
高考更不必说了,各校之明争暗斗者有,八仙过海者有,更有甚违法乱纪者也有。君不见广东电白高考作弊案震惊全国?教育工作者心中不免都有些同情的,因为心知这也是无奈之下策。难道全国高考只这一宗作弊案么?还是只这一宗稍牵连甚广?其实私下有人说,此案之所以被揭发,倒是因为没有成功作弊的成绩稍好的同学状告上来的。显而易见这考试的弊端已经到了什么田地?其实大家心中自知,无非一个“升学率”作怪。试问这样的考试制度,如何谈不谈得上是对“素质”高低的评价?其实学生们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恶运,变成了“素质教育”的实验品。
再说评价与奖惩制度。
教育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分数、升学率(高考)、平均分(中考)、学校排名。
学校如何评价基层教师?――分数、排名。
教师如何评价自己学生?――分数、排名。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劣迹,完全是“没法子,大家都瞧着您哪!”领导于是说。教师也不是活在真空里,也要吃饭、也要糊口,皆因“分数”乃是“金钱”――现在教师的奖金,哪一项不是直接与“分数、成绩”挂勾?(好一点的学校,还要加上其他比如与论文、竞赛名次等挂勾)分数上去的,既往不咎,领导信任,优先评先;分数不理想的,则被打入冷宫,前功尽废。所以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教师,再也不敢有任何试验,乖乖沿着前辈指点的方向,继续走培养“高分低能”学生的道路,再不回头。于是恶性循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被“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前一拨人,又用着同样的办法培育着下一代。
再说实施过程。
我们的基层领导,可能个个都是“粉饰太平”的高手。什么叫做“素质教育”?要成果?行!给上面几个曾经的“合唱比赛”、“绘画比赛”、“艺术节活动”的成绩看看就成了,再在当地的电视新闻里载歌载舞地汇报一下上述活动的热闹场面,真是要多重视就有多重视,足以体现了自开展“素质教育”以来获得的实质性的成效!不明实情的领导们、家长们,自然是兴高采烈,可是事实上呢?我倒觉得这与毛泽东早年刮的什么“浮夸风”有点相似了。可是学生昨天怎样今天还怎样,一点也没变化过。在只关心“分数”的大环境下,加班加点的工作量已经折磨得教师和学生都不成人形了,哪还有更多的心思去关心“分数”以外的东西?
撇开别的不说,只说初中阶段除了语、数、英、物、化、政这些所谓的“主科”外,哪间学校重视过对学生历史、地理、生物的学习?这些被称之为“次科”的学科,不是委派些非对口专业的教师去教,就是完全听之任之,不做要求,考试时甚至于把答案一并给予学生,只要分数达到合格就可以算是过关了,一切均要为“主科”让路。于是乎,教师无心钻研教材,依书直说;学生无心向学,昏昏欲睡,这样的偏科教育,试问怎么对得起我国的人文、历史?怎么在学生面前展现全球的大好山河?还谈什么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谈什么祖国的未来?
课外活动那更是不用再细说了,这是只有在学校申报等级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的“热火朝天”的局面。所有的资料,也一并掺有水分。大家其实都是明眼人,只是都不愿意戳破那层纸罢了。
再说教师激情。
年轻一代总是会有足够的精力的,特别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芸芸学子。何况朱总理说了,要“高薪支教”!于是教师这几年来变成了炽手可热的抢手的行业。无可否认,教师的工资待遇比起从前来说,真是“芝麻开花”呢。所以,要求越来越高了,稳定性也越来越好了。可是现行的教育制度又给了他们什么施展拳脚的舞台吗?没有。只有“分数”这座比“三座大山”还重的担子不由分说地压在他们身上。搞创意?行,保证成绩跟得上!否则不用说,做什么都是白搭。就这一句,早就吓退了那些满怀理想的学子们。
近年来呼声最高的“减负”,真的减了吗?不用我在这儿累赘,大大小小的报纸都有报道。所谓的补课,学生讨厌,教师憎恨。而五一、十一这种长假,试问有哪位学子和教师真正拥有过足够的假期?甚至是教学大纲的课时量,学校也是修改自如:次科的课时减半、主科或薄弱学科的课时增加等等,作为普通教师,只有敢怒不敢言的份。怎么啦?你的成绩那么差还不上多点课补回来?!
毕业班就不用说了吧。这都变成理所应当的事啦。教师苦算什么?哪行容易啊?你们还有加班费呢!
社会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了,什么教师乱收费、体罚学生、集体作弊等等。这些不被了解清楚就被公诸于世的消息,不由分说地把教师归入了一个“持牌抢钱、斯凌弱小、作恶多端”的群体中,被世人所侧目。真个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己知”了!
如果说你能多留意观察一下学生的日常行为,那更是吓你一大跳呢――浪费粮食、厌恶劳动、强词夺理、作风败坏、金钱至上、长幼不分、目中无人、是非混淆......说不定还当场甩你一句:我成绩好就得了呗,你不就要这个吗?小心噎得你缓不气来.
怎么样,你还剩多少激情呢?咋还没提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众多黑暗的内幕呢!
再谈国家前程。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话可是一点也不假。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才能为国输送优秀的后备力量,才可以富国强民。可难就难在“树人”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那么何谓“素质”?笔者以为“分数”只是其中一部分,不可否认其重要性,可是一昧地强调分数,而忽略了教育的目的,只是牺牲学生的前程从而赢取自己的所谓“政绩”、所谓“奖金”和所谓“名利”,实在是愧对“人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教育工作者仅仅是要教给学生们考试才要的知识吗?德呢、智呢、体呢、美呢、劳呢?现在流行的“情商”、“智商”呢?这才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渗透给学生们的啊。“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么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难难难,大家都在叫难,我们的教育机制改革呢?我们的社会环境呢?我们的素质教育呢?我们的满怀理想的教师们呢?可喜的是,新一代的后生再不都是些害怕被打的“出头鸟”了,七十年代的新一代,网络时代的新一代,富有个性的新一代,正向传统教育挑战,他们,即将挑起重任。
----
有空到儿歌天地来坐坐
怀念那已经远离了的童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