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白领一族>>
┣观╬白领原创文集┫
>>R--U的文集>>[szlhhong]文集>>学习本身就是竞争[转]

主题:学习本身就是竞争[转]
发信人: szlhhong(大林)
整理人: connie_1999(2004-07-06 13:25:59), 站内信件
编辑:同俊子    作者: 古古


学习本身就是竞争


    北大的学生埋怨说,来上学的大腕太多了,伙食都贵了。
    确实,不光是北大,只要是稍有名气的大学,都办着名目繁多的进修班,上至MBA,下至短期培训,越是价格不菲,越是门庭若市。只要专业设计得好,再有几个名气大的老师,再高的学费也不愁没有人读。就专业的设置来说,最热门的当然是经营管理,教人如何赚钱,自己也就不愁赚不到钱了。
    某策划大师公开洗脑,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买一张2印元的门票,还要开后门。听完出来的人,个个红光满面,很开窍的样子。
    知识和文化空前地值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市场化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无非就是买进卖出,赚个差价,只要你不怕投机倒把,南下广州,北上俄罗斯,几年跑下来,没有不赚钱的。
    乱世出英雄,当年的陈胜、吴广,一介农民,还称了王,把个秦朝弄得摇摇欲坠。但是最先揭竿的人,总是坐不了江山的,最终把事情搞定的,还是刘邦。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起义都是如此,除了客观的诸多原因,恐怕还是与自身的素质有关。
    最早起事的人,大多是草莽英雄,靠的是侠肝义胆,甚至一身蛮力,本能的东西多一点,深厚的底蕴少一点,终是难成大事。
    现在再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倒爷,钱是赚了不少,但素质普遍不高,就凭那几板斧,在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中,很难走得更远。
    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市场化浪潮,是生产资料领域的市场化。这时的胆量和体能就已经不太管用了,要想在“双轨制”当中跑出差价,除了有心计,还得有背景,倒服装和倒钢铁倒土地,那完全是两回事,拿到了批文就等于拿到了钱,权力第一次大规模的成为资本。那时候的知识是不值钱的,没有人能靠知识赚大钱。
    直到第三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知识阶层才看到了一线曙光。股市成了富人的孵化器。尽管除了上市公司本身的员工,要想获得原始股,多少还是得与权力挂钩。但毕竟,有了股民,有了股评家,有了庄家,有了操盘手,这些人都在一个市场里混,而这个市场,是靠头脑吃饭的。
    但是知识阶层的全面胜利,还是在第四次浪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知识与技术市场化。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柳传志、王志东、张朝阳、丁磊等等,细算起来,也就不过是几年时间,仿佛一夜之间,就如雨后春笋,冒了一地,其声势之汹汹,简直有点令人恐怖,这就是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迅速地转变为资本,从精神财富落实为物质财富。
    同时,权力对经济的影响渐渐淡化,经济越来越按照它本身的规律运转。当经营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时,知识就显示出了它固有的价值。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再来回味这句话,确实能够体会到它的真谛了。没有知识,不再是没有风雅,没有格调这样的小问题了,而是意味着没有竞争力,关系着生死存亡。
    人是需要学习的,生意人更是需要。
    但对不少的生意人来说,生意本身就像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人的精力。无穷无尽的具体事务、应酬,再加上奢华享受的诱惑,其实这两者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忙于事务,疏于思考,整个人也就很容易物质化了,也就很容易陷入物欲的陷阱。而一旦陷入物欲,就更加不能充实头脑。
    这就是一个矛盾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解决得好还是坏,最终可能是一个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
    好在草莽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新一代中国企业家的第一特质就是学习能力。远大空调集团总裁张跃,1989年创业的时候只有25岁,2002年以2.05亿美元资产排名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第26位。张跃的座右铭是:“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当然这里不是指那种很刻板的知识,还包括生活方式的认知和品位、感受,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方面。要在知识中找到美感,体会到享受。”
    这已不是简单的对于知识的学习,而是对自身素质的整体提升。
    对不少的生意人来说,生意本身就像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人的精力。忙于事务,疏于思考,整个人也就很容易物质化了。 


----
  烦的时候想想各位,累的时候想想未来,失败的时候想想成功,恨你的时候想想来灌水,希望和你共同交流,希望和你共同走进——网易论坛
灌水授权印灌水授权印
■■■■■■
■烦的时候■
■ 发发贴 ■
■专 用 章■
■■■■■■ 
请你来闽南
我的个人论坛
物流咨询
中侨国际
我的邮箱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