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自然科学>>科学人物>>费曼专辑>>关洪《观光,还是探险?——从〈费曼物理学讲义〉的诞生谈起》

主题:关洪《观光,还是探险?——从〈费曼物理学讲义〉的诞生谈起》
发信人: jeter(云胡不归)
整理人: k_xiaoyao(2001-01-20 01:03:19), 站内信件
观光,还是探险?
——从《费曼物理学讲义》的诞生谈起*

关 洪

(中山大学物理系,广州 510275)


  摘 要 从《费曼物理学讲义》的诞生过程,介绍费曼教育思想的要
点。指出基础物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后续课程的连接,为将来
的具体应用做准备,或者向学生们展示物理学发展的“窗口”;必须注重
最基本的内容,避免不适当地追求新“花样”。
  关键词 费曼;物理学
  分类号 G 642.0

  1945年秋天,27岁的理查德·费曼(Richard P. Feynman)离开在战争
时期为研制原子弹工作了几年的洛萨拉莫斯基地,到康涅尔大学物理系开
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51年,费曼转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物理系任教,
直到1988年初逝世之前,他总是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上。众所周知,费曼在
现代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上,取得了第一流的成就。与此同时,他对于当代
的物理教学,亦做出了异常突出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他主持写
成的《费曼物理学讲义》,是在20世纪里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一套物理学教
材。
  在进入60年代之前,费曼在美国一直负责讲授为研究生开设的各门理
论物理课程。只是在他1951年到巴西讲学一年期间,教过一段本科生的物
理课程。针对在拉丁美洲看到的那种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
费曼曾经指出,学习物理学有五个方面的理由。他的意思简单说来:第一
是为了学会怎样动手做测量和计算,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第二是培养科
学家,他们不仅致力于工业的发展,而且贡献于人类知识的进步;第三是
认识自然界的美妙,感受世界的稳定和实在;第四是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
已知的、科学的求知方法;第五是通过尝试和纠错,学会一种有普遍意义
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
  由此可见,在费曼看来,学习一门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学,并不是单
纯为了将来的具体应用。运用科学知识来制造产品,即把科学当做生产力
的一部分,只实现了它的一种较低层次的价值;而一门物理课的设立,主
要也不是为了后续课程或者将来工作的需要。在《费曼物理学讲义》全书
最后的结束语中,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你们参
加考试做准备——甚至不是为你们服务于工业或军事做准备,我最想做的
是向你们给出对于这个奇妙世界的一些欣赏,以及物理学家们看待这个世
界的方式,我相信,这是现今时代里真正文化的主要部分(或许有其他学
科的许多教授会反对这一点,但我相信他们是完全错误的)。”下面我们
先简单回顾一下这套教材诞生的具体经过,再从中引出一些一般性的议论。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有一位散兹(M. Sands)教授,他早在洛萨拉莫斯
和康涅尔工作期间,就同费曼共过事;到加利福尼亚后,他们俩又成了好
朋友。在50年代后期,散兹参加过一个为改进全美国的物理教学而成立的
“大学物理委员会”,最后两年还担任了这个组织的主席。开始的时候,
也在讲授研究生课的散兹,在费曼的帮助下,重新修订了他们系里的研究
生课程计划。接着,散兹又把注意力转向本科生的教学。他发现,在那个
时候,他们系里执行的还是由包括已故的密立根(R. Milikan)在内的几位
老先生早期定下来的课程安排,在头两年没有讲到什么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等近代物理的内容,的确需要更新改进了。
  散兹努力说服了他的系主任,后者又向福特基金会取得了支持。1960
年,系里指派了富于教学经验的莱屯(R. Leighton)教授以及精于演示实
验的尼尔(V. Neher),和散兹一同负责改革物理学引论课程。在散兹参加
讨论教学大纲的日子里,一方面他经常向费曼征求意见,研究怎样能够用
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表述现代物理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他又时常为在小组
里难以取得一致的认识而伤透了脑筋。
  一天,心灰意懒的散兹灵机一动地想到:“为什么不请费曼来上这门
课,而且让他最终决定讲些什么呢?”于是他找到费曼说:“你曾经花费
了几十年的时间试图理解物理学。现在这里有一个机会,让你把其中的精
华提取到一年级大学生的水平上。”费曼想了一会儿回答道:“嘿!这是
一个有趣的主意!但是你知道,我从来没有教过一年级的物理课。”实际
上,散兹多次听过费曼的研究生课和他在讨论班上的发言,确信费曼的思
维方法和表达形式,会很适宜于这一门课程。经过初步了解之后,费曼先
是答应考虑一两天。接着他又问道:“你知道有没有一位大物理学家讲授
过一年级的物理学?”散兹回答:“我不清楚,但我想不曾有过!”于是
费曼说:“好,我干!”
  散兹把这件事告诉莱屯,莱屯说:“噢,不,这是行不通的。他在教
本科生和新生上是没有经验的。他的头脑高高在天上。这个主意一点也不
好。”而尼尔听到后却赞成道:“噢,这真妙极了!”当他们一起去见系
主任时,主任宣称:“噢,不!他对于高级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更有价值,
而且他从来没有教过一年级的物理课。因此这不是一个好的想法。我不认
为我们应当这样做。”散兹没有气馁,他在系里做了许多斡旋工作,争取
到多数教师、特别是许多年青教师的支持,终于说服了系主任,使这一想
法得以实现。
  结果,从1961年秋季开始,费曼为低年级学生讲授了两年的物理课。
同他合作的依然是散兹、莱屯和尼尔。不过,费曼没有采用他们原先拟定
的大纲,而是一切自己从头做起。在这两年内,他几乎用全力投入这项工
作,每个工作日用8~16小时认真备课。费曼在课堂上的讲演全部录了音,
以便整理成文。原来以为找几名担任助教的研究生就可以完成这项任务。
后来发现,要把费曼通俗生动而又颇不规范的口语转写成容易读懂的书面
文字,又要保持其科学性和独特风格,确实不是轻而易举的。所以,后来
出版的《费曼物理学讲义》一书,实际上是在费曼的主持下,由莱屯和散
兹执笔写成的。
  费曼后来回忆道:“我那时工作得非常努力,尽我所能地去解释全部
的这个物理学。当发现我可以比我想我可以从基本的观点理解到更多的东
西时,总是感到由衷的喜悦。”但是,他又说:“我有一个特别的困难。
因为我认识到所有的学生并不都是一样的,故此如果我们讲了太多的相对
论、原子、量子理论和一些别的花样时,就会把其他的学生弄糊涂了。我
试图创制一种系统,告诉他们什么是本质的,而什么是那些已经掌握了的
学生的消遣。”费曼希望学生集中注意那些本质的东西,在每次讲课结束
时,总是在黑板上写下当天讲授的基本内容的小结。
  不过,开始的时候这一计划执行得并不理想。问题出在负责辅导课的
那些担任助教的研究生们,他们总是试图把自己所参与的前沿课题的进展,
用费曼所讲的基本观点表达出来,并且禁不住再多讲一些有关的高深内容,
这样就使得多数学生连本质的东西也掌握不好了。费曼对这种情况很不满
意。他说:“讲授内容既使好的学生感到兴趣,又使差的学生也能掌握,
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我没有解决得很好。我也不满意印出的书上没有列
出每章的小结,这种小结本来可以引导读者分辨哪些是本质的基本内容,
而哪些是花样和趣味性的东西。”
  近来国内有一种意见,认为基础物理学的教学应当着重为读者后继课
程的学习以及了解现代物理的发展,准备这样那样的一些“窗口”,并且
以此作为编写有关教材的一条根本原则。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对于教学计
划的施行,前后课程的衔接等等,都是大有好处的。任何一门成功的课程,
都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这样的效果。问题是,把这样一项要求,当
做编写教材的目的或出发点,那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对比费曼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这两种主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别。
费曼的确出色地运用现代的观点来讲解基础物理学的内容,但并不追求大
量引用现代物理学进展的例子。通观《费曼物理学讲义》,我们看到在第
一卷里,讲到了颜色视觉和音乐声学;而这些都是直到本世纪初的普通物
理学教材里的常见论题,后来被当做陈旧的内容精简掉了。在第二卷里,
又提到古老的单极电机,以及挂在天花板下的成排灯光对地面照明的均匀
性等极为“经典”的例子。由此可见,费曼并没有刻意营造通向现代物理
学成就的“窗口”(虽然对他说来,这样做一点也不困难),而是着眼于
物理学处理疑难的各种理论方法,以及它在解决各种不同性质的实际问题
的威力,而不在乎所涉及到的是现代的还是古典的论题。譬如,颜色视觉
问题,本质上是自然界所运用的一种极不完备的谱分解,在方法上有其特
独之处。这方面的内容除了有日益广泛的应用(如彩色电视,电脑分色等)
之外,对于了解人类感觉机制和有关的哲学分析,亦有重要的意义,确是
值得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比方说,一位旅行者去到一处陌生的地方。他需要知道这个地区的各
个交通进出口和有什么观光景点等等。旅游手册一类的出版物,就是介绍
诸如此类的各种“窗口”的。不可否认,社会上需要大量的这种出版物;
它的应用面,自然是很广泛的。但是,如果把一门基础科学的教材,定位
在这种观光手册的层次上,就不免存在着严重的局限。因为,这里所说的
“窗口”,指向的都是已经发现的领域;而科学工作的主要使命,则是探
索未知的世界。一位物理学家,决不能囿限在已知领域内的漫游,而是要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创造性的探险上,对进行探险的科学家说来,更加需要
的不是指明各种已知“窗口”的观光手册,而是掌握如何在沙漠或者丛林
中辨别方向,寻找水源,开辟道路以及发现新的自然物种和人文古迹等等
的基本能力。事实上,物理学上的历次重大发现,大都不是简单地沿着过
去的成功方向继续延伸而取得的;很难预料,下一次的突破将以怎样的具
体方式出现。所以,基础物理学的教学必须像费曼所说的那样,以最本质
的内容为主体,而不宜一味追求新花样。各个科学、艺术和体育门类的无
数实践都证明了,最重要的是基本功,然后再是花样。如果把这种关系颠
倒过来,过分强调那种同现存现象相联系的“窗口”的作用,对于基础科
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就很可能会发生偏差。
  也许会有读者这样想:毕竟,对于多数毕业生,只要一本观光手册就
足够了;探险家只是少数,而在教学中照顾多数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
从另一角度来讲,如果在基础课程里不着重讲清楚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
以后就很难再补救了。所以,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必须坚持高层次
的要求;不能够因为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科学家,就放松这方面的训练。
费曼在他的《讲义》第一卷的“引言”一节里,开宗明义地指出:“讲授
这门物理课,是着眼于你——读者将要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当然,实际情
况并不都是这样,但是每门学科的每一位教授都是这样设想的。”我们想,
也就是这个意思。
  费曼在他的《讲义》结束语里,接着前头所述的那段引文,所讲的最
后一句话是:“也许你们将不仅对这种文化有所欣赏;甚至也有可能你们
会要加入到人类理智已经开始的这一场最伟大的探险当中去。”此外,在
他逝世前后出版的两本被认为是他的自传体故事集的副标题,就取为“一
名好奇角色的历险记”。的确,费曼把他的生活,特别是他的科学事业,
当成一次又一次不倦的探索;他的教学活动,就是要把这种勇于探险的精
神,传授给下一代。费曼把他的一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亦深
深地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1981年,费曼在一次癌症手术中,突然发生了
主动脉破裂的这种极为凶险的情况。听到电话的召唤,数以百计的大学生
立即赶到医院,为他们敬仰的教授输了约40L的鲜血。1988年2月16日,费
曼去世的第二天,在加州理工学院密立根图书馆的顶层,挂出了一幅布幛,
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WE LOVE YOU, DICK”(Dick是费曼名字
Richard的昵称)。费曼的离去已经10年了,而他的教育思想仍然是值得
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由于个人的原因,这几年我已经没有怎么阅读新出版的基础物理学教
材了。以上只是一些一般性的看法,希望能引起注意,促进讨论。

参考文献

1 Feynman R P, Leighton R B, Sands M.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Vol. 1~3, Addison-Wesley, 1963; 中译本:费曼物理学讲义,
第1~3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
2 Feynman R P.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 Norton, 1985. 中译本: 爱开玩笑的科学家,
吴丹迪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3 Feynman R P.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Further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 Norton, 1988
4 关洪,纪念理查德·费曼,物理,1989,18:427
5 Goodstein D L. Richard P. Feynman-teacher. Phys Today, 1989,
 42(2):70
6 Mehra J. The Beat of a Different Drum: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Richard Feynman. Oxford U. P., 1994

* 全国高等院校物理教学现代化专题学术研讨会征文
 收稿日期:1997-08-27;修回日期:1998-01-19

大学物理
COLLEGE PHYSICS
1998年 第17卷 第6期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