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教育工作者>>☆☆☆优秀教案选☆☆☆>>△△△语文教案集△△△>>古诗赏析训练题选编 (2)

主题:古诗赏析训练题选编 (2)
发信人: juhm(老丫丫)
整理人: juhm(2004-06-18 09:40:11), 站内信件
30.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①对这两首诗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取材于唐玄宗与杨玉环之事。
B、两诗立意亦相同,都是归罪杨贵妃。即“女人祸水”之意。
C、在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生离死别,并不值得特别同情。
D、在立意上,李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

②对这两首诗的形式和写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属格律诗。
B、袁诗属古体诗;李诗属近体诗。
C、两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D、除用典外,李诗还运用了对比修辞格,袁诗还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31.对贺铸《遮鸪天·半死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A.这首词是作者为妻子作的悼亡诗。其前两句就以发问抒写了撕肝裂肺的哀痛之情。
B.三、四句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比自己之丧偶。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画出作者的孤独与凄凉。
C.第五句以原草之露初晞指妻子之新殁,同时,原草露晞又是荒郊坟场应有之景。这就为下面的“新垅”张了本。
D.末二句以“挑灯夜补衣”的纯朴形象表现妻子的贤惠与勤劳,抒发了作者对贤妻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32.对陆游《钗头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注:这首词相传是陆游31岁时,为怀念他的被迫离婚的前妻唐婉而作。)
A.上阙第一句写追忆昔日夫妻间和谐美满生活的一个场面:妻子劝酒,共赏春色。
B.词中的“东风”喻指陆游夫妻间和美的爱情生活。
C.“人空瘦”著一“空”字,把词人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等等;表现无遗。
D.这首词反映了一出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爱情悲剧,表现出了作者痛苦、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33、对宋代词人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A、上阙一、二句用拟人手法,以山水寄寓了送行人的深情,同时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B、“盈盈”,美好的样子。上阙三、四句说行人将去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很美。
C、下阙借惜春表达了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王观对友人美好的祝愿,含蓄而别致。
D、全词充满奇丽的想象,情景交融。笔下之景,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全然是心中之景。

34、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A、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又有愁难吐的心情。
B、“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C、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35.对邓剡《唐多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懊恨西风催世换,更随我,落天涯。 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庐陵人,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
A.“叶声寒、飞透窗纱”,是说风吹落叶,带来寒意,而这寒意透过窗纱侵入室内,使屋子的主人感到季节已由夏入秋。
B.“催世换”的“世”,在这里双关时世,借季节的交换来暗示朝代的更替。
C.词的下阙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借用这首唐诗的意境,比喻南宋的覆亡,从而表达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D.词的最后三句写词人沦落天涯,露宿于芦花之中,相伴的只有无数的大雁和明月,烘托了凄凉孤苦之情,使亡国之痛进一步深化。

36.阅读《玉蝴蝶》一词,找出分析不正确的选项。(答案)
记得秋娘,家住皋桥西弄,疏柳藏鸦。翠袖初翻,金缕钩月晕红牙。启朱唇、金风桂子,唤残梦、微雨梨花。最堪夸,玉纤亲自,浓点新茶。
嗟呀!颠风妒雨,落英千片,断送年华。海角山尖,不应飘向那人家。惹新愁、高楼燕子,赚人泪、芳草天涯。况浔阳,偶然江上,一曲琵琶。 
A、这首词运用回忆方式,上阕写秋娘的前半生,下阕写秋娘的后半生,系统全面地写出了此女的来龙去脉、方方面面。
B、词的上阙秋娘的姓名、住址、身分、装束、演技和风姿,是明写;词的下阙秋娘的遭遇则主要是通过典故来暗示。
C、这首词虽然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题材上相似,主题却比《琵琶行》更为深刻。
D.“况浔阳,偶然江上,一曲琵琶”指的是白居易《琵琶行》的故事。

37.对下面龚自珍这首《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理解全都正确的有(不只一项):(答案)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A.从整体上看,这首词写的是一个荒园的晚春景色。但作者或借比兴以寄托,用曲笔含蓄表达,或直抒胸臆,写进自己对时世的深沉感慨。
B.“藤刺”、“碍却”两句既写“废园”实境,又含有感愤奸邪当道的一层深意。
C.“偏是”、“濛濛”两句说柳絮虽然是物却能解人意,来和行人一道喟叹韶光流逝。
D.下阙赞美“孤花”,赞美它的高洁与坚贞,它不变节而从俗,在不利的环境中仍能保持自己的明丽。
E.结尾两句含有勉励的一面,即勉励年轻一代珍惜少年时光,有所作为,莫使良机空逝而徒然叹息。

38.阅读欧阳修的《踏莎行》,完成后面的两道题:(答案)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①对这首词的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草薰风暖摇征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行人却要辞别心爱的人,挥动马鞭,走上了漫长旅途。
B、“迢迢不断如春水”,借用眼前的春水,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离愁。
C、“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楼上栏杆已年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
D、“平芜尽处是春山”,是说凭栏远眺,看到的只是一片青草地,即使望到了草地的尽头,也还有青山挡住视线。

②关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初春的景色。
B.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
C、下阙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想到居家的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离愁别绪抒发的淋漓尽致。
D、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爱人登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离愁别绪。

3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渔家傲·塞下秋来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下列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愁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浊酒来解愁,却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②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40.阅读宋词《酹江月》,回答①一②题。(答案)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茄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①词中的“关西”、“三秦”指的是:
A.指潼关以西和关中地区。
B.指函谷关以西和关中地区。
C.指玉门关以西和潼关以西。
D.指关中地区和函谷关以西。

②“空指冲冠发”,用的典故出处指的是:
A、樊哙在鸿门宴上怒视项羽的故事。
B、蔺相如在秦廷持壁怒向秦王的故事。
C、岳飞在《满江红》中抒发的愤怒情感。
D、荆轲慷慨悲歌使在场者满腔怒火的事。

4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答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①贾宝玉是一位贵族公子,其“愁”、“恨”由何而来?
A.在封建正统思想束缚下,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而产生无限愁恨。
B.因不满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而产生无限愁恨。
C.因找不到自己的知音而产生无限愁恨。
D.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中,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因而产生愁恨。

②怎样理解词中的“傻”和“狂”。
A、因为贾宝玉“行为偏僻”,任性调皮,表现出傻和狂。
B、因受贾母宠爱,行为放纵,故表现傻和狂。
C、宝玉的言行不合封建礼法,不被封建世俗所理解,被看疯傻。
D、宝玉不满封建礼法的束缚,故意装疯卖傻。

③如何理解宝玉“不通世务”、“怕读文章”。
A、宝玉常在内帷斯混,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不愿意坐下来读经史文章。 
B、写宝玉不愿在富贵之家,又受贾母宠爱,缺乏社会活动能力,也不屑去读书求官。
C、写宝玉不愿同封建社会的庸俗官吏们交往,也不愿意读书上进。
D、宝玉不愿意同上层社会的官吏们交往应酬,不遵礼法,不愿读八股文章,不愿走科举仕进的道路。这里是明贬实褒。

42.读下面两首词,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①对两词中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秦娥”是主语,“梦断”是谓语,“秦楼月”是宾语。
B.李词中“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C.毛词“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一“碎”字写出了红军行军之急促,一“咽”字则表现了西风中军号声的苍凉和悲壮。
D.毛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应理解为“漫道雄关真如铁”,“漫道”,即“不要说”之意。

②对两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李词所写的是一位思妇——秦娥;而毛词因为没提到过人物姓名 ,所以词中没有人物活动,纯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李词所交待的是秋季,毛词所交待的是冬季。
C.从气氛的渲染上看,李词渲染的是一种凄凉、冷寂、迷茫的气氛;毛词渲染的则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D.两词均是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的景物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43、下面是元朝吴镇的小令《[南吕]金字经·梅边》。对此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答案)
雪岭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
A、第一、二两句勾勒出一幅雪中乡野风景图。
B、第三句写远处的梨花进入作者视野时是虚幻的、飘浮的,给人以朦胧的感觉。
C、最后两句写江梅报告着春天的气息,碧色的鸟儿快乐的向人啼叫。
D、从此曲可以看出作者不是一个失意的、心情凄冷的孤独者。

4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①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农夫,一个渔翁”,隐居南阳的诸葛亮和垂钓于渭水之滨的姜太公吕尚。
B.“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指的是诸葛亮及姜尚的才能和功绩。
C.“霸业成空,遗恨无穷”,是说此二人辅佐的霸业最终落了空,给世人留下无尽的遗憾。
D.“蜀道寒云,渭水秋风”,是说臣之功绩,君之霸业,早已成为过眼烟云,而今唯余压天寒云,肃杀秋风。

②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是: 
A、前三句作者以设问开卷,点明怀古对象,同时作出评价。
B、“霸业成空”以下,由追寻历史的足迹转入对历史的凭吊。
C、勋业彪炳的姜尚、诸葛亮,历来受到后人的仰慕。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对名标青史的英雄伟绩的意义表示了怀疑。
D、这首元曲于豪放中寓激愤之情,发出了有功而不得善终的感叹。

45.阅读下列一首元曲,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正宫]塞鸿秋
当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同“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①对这首元曲有关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在曲中淮山“青如淀”写出草木葱笼,青翠欲滴的优美景象。
B、“箭”写江帆如苇叶轻灵疾飞;“电”是写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因山势陡峭,故飞如闪电。
C、“新月初学扇”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显摇曳生姿。
D、“塞鸿”,即塞北鸿雁。“一字”指鸿雁排成一字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

②对这首元曲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
B.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属长江、淮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
C.五、六句写云和月的变化明灭之态,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与前四句相比,笔势则由缓渐急,由柔转刚,呈现出起伏跌宕。
D.全篇45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毕备。

46.下面是两首元曲,对它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答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即事
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A、元曲分散曲和杂剧两大类,散曲又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此二首《天净沙》均属小令。
B、《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和《即事》都是曲题名。
C、《天净沙·秋思》全篇28个字,没用一个动词,全由名词和它的修饰语组合而成,但却构成了一幅有机的图画,有一字千金之感。
D、《天净沙·即事》全篇28个字是由14个重叠字构成的,其中没用一个动词,但却处处显示出动态。

47、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48、对下面一首元曲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答案)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A、首句叙述自己在归隐和为官之间的矛盾心理,但还要在人前故作姿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B、第二句列举历史上屈原、伍子胥、项羽、李斯居官得祸的例子,揭露仕途险恶。
C、最后一句通过对比,总结历史教训,强调为官的痛苦,为表达主旨铺垫。
D、这首词不事雕琢,质朴明畅,句式于参差中见整伤,于整齐中显变化,一韵到底,构成和谐而豪爽的特色。

49.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①对这首元曲的用典与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功名万里”用的是西汉张骞出使匈奴终封博望侯的典故。 
B.“斯文”一词出自《论语》,“斯文一脉微如线”是说礼崩乐坏,儒道衰微。
C.“光阴寸隙”即平日我们常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流逝很快。典故出自《庄子》。
D.“彭泽县”讲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园的故事。

②对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官的整天把归隐挂在嘴边,真正的隐士又有几个?可见他们口中的隐”,十有八九是假话。
B.这支小令不但讽刺了口是心非、表面斯文的假隐士时尚,连陶渊明也受到牵连,遭到讥讽。
C.“尽道”二字,冷峻已极,说尽了世道人心,带有强烈的嘲讽意味。
D.小令末尾与“忙如燕”遥相呼应,两相比较,活画出官场竞逐,如蝇嗜血的真面目。

50、对下列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末二句以寒梅开否之一问,表达了无限乡思。
B、“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其中的“不敢”表现了因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落泊还乡而产生的羞愧心理。
C、“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末二句以落日意象表现了作者的迟暮之感。
D、“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末二句抒发了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

51.对下列诗词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连蜡烛都在为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则主人公之离别情可想而知。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写羁旅生涯的名句,不用虚字,只将六种事物联缀成可资读者想象的图画,把“早行”的主题表现得很充分。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一般用来形容人,这里用来形容花,自有新意。人比花瘦,更见愁苦之深。
D.“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色彩鲜艳。后两句以典型物象表现了春末夏初的美景, 暗含着词人的愉悦情感。

52.对下列古诗词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了谐音双关之法。表面指阴晴之“晴”,实际指感情之“情”。
B、“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字从火,本意明亮。诗中用来形容桃花,不仅使人想见盛开桃花的浓艳,而且使人想见其繁茂而充满生机。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再现了红杏枝头蜂舞蝶飞的热闹景象,把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D、“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前二句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圆”写出了中午阳光直射下的树荫的形状,非常准确。
 
[参考答案] 
1、A(“遗篇”指《观沧海》一诗。)
2、B(A项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阳,“京县”指洛阳而非长安;C项中,“佳期”指还乡之期,这两句诗写作者想到还乡无期,心中充满惆怅,泪珠像雪珠一样散落下来;D项中的两句诗抒怀归之情。这三项皆误,只有B正确。)
3、D(这首诗写后人的苛责无损于四杰的万古流传。)
4、C(不是“回忆过去”,而是希望将来有机会与李白再把酒论诗。)
5、C(“连营”指一个接一个的军营,不是说将军营连成一片。)
6、D(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7、C(不是进行对比,而是实指所画是天台山上的松树。)
8、A(“秋”字表面上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人的情绪。)
9、D(A项错在“秋雨”,从第3句诗可知是春景;B项错在“直接写”;C项错在“捕鱼场面”,是写春潮讯给渔人带来欢乐。)
10、C(第三句是直接抒写,无所谓“曲折”、“含蓄”。)
11、C(批判的是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座中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12、C F(C项提到的“班师诏”旨在骗岳飞回京加以杀害,并非受赏休整,F项应释为:宋代众多皇帝的陵墓隐没在茫茫白露之中。)
13、C(尾联用要离这一典故是慨叹当时人重利轻义的行为,一个“怅”字已能说明问题。)
14、D(“借取日光磨一镜”并非指人在磨镜,“主语蒙后省略”的说法是错误的。)
15、B(“恸”不是“痛”的通假字。)
16、F(本诗的基调是乐观的。)
17、C(“中原”此指全中国。)
18、C E(A项“融情于景”应为“融景于情”;B项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而是以酒消愁的豪迈;D项错,作者通过言愁更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思想。)
19、①C(表现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②C(表达慷慨从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御侮保国的中心思想。)
20、①C(“失萧曹”的意思是相形之下使萧曹失色。)
②D(本诗除遗像可算描写外,其余均为议论,没有描写诸葛亮的形象。)
21、①D(“谏”是劝君主改正错误)
②B(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青云羡鸟飞”写诗人抬头望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
22、①D(“金丹换骨”是指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顿悟。
②C(描述的是发现创作规律的过程,而不是创作诗歌的艰辛。)
23、C(应表现诗人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24、①C(“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②C(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
25、①D(“花”指国家。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
②A(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
26、①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②D(此诗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27、D(两诗均为浪漫主义色彩。)
28、B(错在误解了“百无聊赖”。)
29、①D(“只是……尊敬”说法错。应该说她们的功劳不会下于那些武将谋臣,也应画上做屈阁受到表彰和敬重。)
②B(“和戎”的女子并不都是公主,王昭君就只是宫女。)
30、①B(两诗立意并不相同。)②B(袁诗为七绝,也属于近体诗。)
31、D(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怀念。)
32、B(“东风”指陆游的母亲、唐婉的婆婆。)
33、A(上闭一、二句用比喻手法。)
34、B(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表面形似超脱,实则深沉含蓄,细细体味,真是愁绝。)
35、D(词的最后三句表明作者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南来雁”指南下躲避战乱的人)
36、C(白诗的意义远比王诗深刻。王诗虽然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从思想内容看,只有对秋娘经历的描述和感叹,就事论事;而白诗则塑造了琵琶女的典型形象。)
37、B、E(A项错在“直抒胸脯”;C项不对,从“无情”知柳絮不解人意;D项的“赞美‘孤花’”错误,而是借“孤花”抒发深沉的感慨。)
38、①C(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你那样凭高倚栏远望,又能望得见什么呢?“危”,高也。)②D(这首词上阙写行者的离愁,下阙写行者的遥想,细腻地表现了一个男子的离愁别恨。)
39、①A(应解释为:大雁也不愿停留,一直飞向衡阳。)②C(应是表现将军和征夫的思想感情。)
40、①B ②D
41、①D ②C ②D
42、①A(如果“秦娥”是主语,那么“梦断秦楼月”作谓语)②A(毛词的人物是红军,不能说“没有人物活动”。)
43、B(以梨花喻梅花,虚写梨花,实写梅花。)
44、①C(只指诸葛亮辅佐的霸业最终落了空。)②D(错在“有功而不得善终”,应是对历史一去不复还的唱叹。)
45、①A(写远景,“青如淀”不能理解为“草木葱芜,青翠欲滴”。) ②C(笔势应是由急渐缓,由刚转柔。)
46、C(《秋思》有动词,如“夕阳西下”的“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在”。)
47、C(“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
48、C(不是作“铺垫”,而是表现主题。)
49、①A(用的是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②B(不曾讥讽陶渊明,而是慨叹未见有几人真正追随其后。)
50、A(问梅花的消息,是用梅花来概括其他事物,表示作者爱好芳香纯洁事物的高尚情操。)
51、D(从“流光容易把人抛”可知“暗含着词人的愉悦情感”错。)
52、C(从“绿杨烟外晓寒轻”可知写的是初春的景色,呈现一派盎然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但不是“烂漫的大好春光”。)
 




----
http://www.hudie.org/wenxue/logo.gif

何意春风苦相煎,山花烂漫我无缘;
身藏绿荫免遭妒,傲岸开在风雪前.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