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教育工作者>>☆☆☆教育制度评☆☆☆>>[原创]阿常:炮轰职称评审体制

主题:[原创]阿常:炮轰职称评审体制
发信人: netue(netue)
整理人: juhm(2004-06-16 16:30:59), 站内信件
[原创]阿常:炮轰职称评审体制 
文章提交者:阿常 加贴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要给职称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是不太容易的。汉语词典上说是职务的名称,但有职称的人不一定有职务。说是技术人员的资格水平标志,疑惑反而更多:无职称的人能否从事科技研究?低职称的人能否进行重要研究?高职称的人一定会出尖端成果?
  
  当前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迫切需要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迅速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如果不尽快改革当前直接关系到知识分子利益的职称制度,那么挖掘他们的智慧潜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只会成为空话,年复一年,他们仍旧会在职称的路上耗费他们宝贵的智慧和生命,于己于国,害莫大焉!
  
  职称啊职称!多少年轻的英才、想有一番作为的人才,被古怪的职称评审拒之于门外,失去了发挥其创造力的机遇,多少智力资源在无声中流失,这一切对我们的国力,将造成多少损害,也许我们今天还无法看得十分清晰,等到我们能够凭日常感觉能够体会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许那时就该有悔之晚矣之叹了。
  
  为了它日不致有这样的悲叹,我想用比较凶狠的“炮轰”,痛批职称评审体制的痼疾,比之用比较温雅“质疑”,更能表达我的忧愤,也更能来引起有关人士改革的紧迫感。
  
  1.计划经济的产物,严重限制人才的自由发展。
  
  我们现行的人才职称评定制度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总体框架未变,那就是人才的职称评聘受学历、资历(岗位年限或曰任职年限)、岗位甚至单位职数的限制,一个人只能根据所在单位从事的工作评定职称,而不是根据其才能来评定;更不能根据其才能同时拥有多种职称;是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需要”来“规范”限制人才的发展,而不是根据人才的自由发展让他自由去寻找社会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种职称评聘的结果,一是人才部门所有和单位所有化,一旦进入某个部门某个单位,你就变成部门人单位人了,要想跳出这个圈子,这个圈子的职称就没用了,而其他更适合该人才的相应职称却没有,这样,人才的自由流动尤其是跨行业流动就往往必须付出极大代价,甚至有可能意味着那人的职称必须在另一个行业“从零开始”。二是职称评聘的“官本位”化。同样是清华大学本科生,一个分到部级科研单位,一个分到县级事业部门,分到部级单位的可能成绩平平五年八年就能拿到高级职称,但是分到县级事业单位的可能一辈子都只能拿个中级职称,不管你工作多么努力,业务多么精湛,贡献多么突出。原因何在?因为部级单位高级职称多!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职称,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是最重要最根本性的因素;解放生产力归根结底是解放人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既是全社会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目的。给人才的职称评定松绑,改变人才的“行政级别化”的官本位色彩和岗位化资历化色彩,实现人才、资金等等社会有效资源的自由优化组合,是我们必须明确必须坚持的努力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需要的是真才实学,不是职称高低。一个科技人员在企业里的地位收入,主要看他的实际工作能力。工程师没有干工程师的活,或者在工程师的位置上没出该出的力,就可能只拿普通员工的工资。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尽管还有关于职称的条件,但已经主要看个人能力了。
  
  但是,中国事情往往比较复杂。 中国的改革是极其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许多伪改革,让人分不出好坏。当体制与实际不相适的时候,人们就会绕着走、去变通,这是许多地方经常使用的办法。中国人搞变通的手段是很高明的,在职称上,就出现了评聘分开、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等发明创造。于是,职称评审体制,继续被我们“发扬光大”。职称只要还存在,目前有用,大家就会趋之若骛,没有人去想将来是否用得着。评聘分开和高职低聘容易明白,而低职高聘则让人费解。一个没有职称的教师,在私立学校,只要使用者愿意,认为他有能力,就可以担任高级的技术职务。在市场经济中,这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但却是对职称的彻底否定。
  
  职称评定浪费了申报者、组织者、评审者大量的心智财力,浪费了社会大量的人力资源及自然资源,与科技事业无助,与现代社会不适。但让人不明白的是,已经被现实否定了的职称,仍在年年评定着,评上用不着就存入档案里,好象要等着恢复计划经济时再用似的。
  
  害人的职称啊,真不知你还要评多久?
  
   2.无能者靠熬和混获取名利的神兵利器。
  
  改革开放搞了20多年,我们一直没有多大触动计划体制下的职称评审体系。这一评审体系,年龄、年限、论资排辈,为一些资质浅、等级水平低的单位和个人开了方便之门。“教授、高级帽子”漫天飞,假冒伪劣教授、高级技师人员以合法的身份充斥社会,严重损害知识分子整体形象,严重的败坏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风尚的形成。
  
  其结果只能是无能者靠熬——这一神兵利器——而有资,有能者靠等——等伯乐的发现——而不能一展宏图。前一种结果直接造成低能无能者靠裙带关系等等而充斥重要岗位,并间接造成有能者因无合适岗位故无机会一展宏图,被迫或去他乡——成了外来的和尚,或与低能无能者同化而沦落。
  
  必须承认,这一体制下的论资排辈和事实上普遍存在的“终身制”现象。比如,有的人员虽已拿到了某种专业技术职称,但却完成不了这一职称所应完成的工作,而单位便只能是因人设岗;比如,一些确有能力完成高于自身职称一个“职级”乃至两个“职级”工作的人员,因为诸如“年限不到”等原因而无法晋升相应职称,结果拿着中级甚至初级职称,干的却是“副高”乃至“正高”的工作……这一系列问题的最直接结果是很多人的积极性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目前的职称评定存在重本本、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如他们当地一个企业聘了一位高级工程师,却发现他连最基本的机械图纸都不会画。又如:某中学的一位教师,从未教过一节课,居然也评上了中教高级职称。这滑天下之大稽的事,在中国却比比皆是。
  
  3.阻碍青年英才前进和发展的绊脚石。
  
  在我国,职称本身就讲究“论资排辈”。因为在不少评职称的规定中,就限定了在下一职级必须要有的任职时间。除了文件上的这种规定之外,在同样具备了相应任职时间的人中间,你还要心照不宣地等着资历、辈分比你高的人,让他们先行一步。这种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在实际中就衍生出种种矛盾,抹杀了人才发展的多种可能,尤其是抹杀了人才发展的差别,大锅饭,混到一定年限,大家彼此彼此都能评上一定职称,十年的媳妇熬成婆是也。而如果没有在本部门本单位呆上一定年限,你就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能也是白搭。职称变成了相当程度上的“待遇”,往往把一些年轻的、资历浅的、跨行业跨部门的“杂家”、“大家”等优秀人才排除在“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之外。
  
  就一般而论,人的创造力年轻时是较强的,可职称评定主要是依据年限。年龄越大,则年限越长,职称越高。年轻人多是低职称,受高职称的领导,创造力肯定要受到影响。
  
  一家在中国很有名的研究单位,聚集了一大堆老、中、青知识分子。然而高级职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该给谁不该给谁,哪个人都不好拍板。最后默认了“论资排辈”这一游戏规则。一开始还好办,职称改革后第一批戴上高级职称桂冠的,多是一批学术上的佼佼者,年老的多,中年的也有。第二批摊上这一殊荣的,原因就有些复杂。学术水平要有,资历也要够格,这样别人才不好说什么……就这样,一批一批地解决以后,居然还有一位老同志没有得到高级职称,这位老同志急了,今天找所长,明天找书记。所领导也急,只好向上级再申请一个高级职称的名额。不久,上级同意了,所里下文晋升这位老同志为副研究员。中青年们一片哗然:“不是说评职称的目的是精心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吗?为什么不能按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评一评呢?”所领导只好搬出大家一直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来:“老同志年纪已大,这次不评就没有机会了,照顾一下也是应该的嘛。”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再找领导交涉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他们还是感到不公平:“再这样评下去,把人的心都评凉了。”
  
  职称评定啊,这害人的东西埋没了多少年轻的“孔子、孙武、钱钟书、沈从文、陈景润、袁隆平、比尔.盖茨”,不能再让他这样存在下去了!
  
  4. 戕害人才主动性、创造性的刽子手。
  
  只要了解中国现状的,绝对知道其中没有这么简单。实质上,职称,获取这东西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钞票、好处、官位。以大学校园中助教、讲师、教授等位次排列而言,直接的体现就是同上这么多课时,排后面的就是比排前面的拿的钱多,而不管谁教出来的学生更优秀。还有,分房的时候,职称高的当然可以有更宽的房子可以挑,更多的补助可以拿。
  
  职称曾经是评定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可是在剖开其冠冕堂皇的面纱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间的龌龊不堪。
  
  现在的情况是,附在职称上的附加利益太多,而职称拥有者创造出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太少。升了一级职称,就可以升一级工资,同时仕途又可以向前发展,仕途发展了钱途就来了,至少年终奖金发得也多一点。可是却从来没有规定,在升了职称的同时要作出相应的成绩,作出相应的贡献。只要考试、评审过了关,万事OK,又可以期待着下一次职称评定了。这样的职称评定,实质上是大锅饭,这样的大锅饭轮着煮,看起来每年只有那么几个人过关,其实每个人铁定会过关,只要你能骗能编,每个人都可以在锅里吃上那么一口。要遇上那些榆木疙瘩不开窍的人,不懂其中诀窍,当然只有吃瘪的份儿。另一方面,一旦职称定了,也就不会摘脱了,不管你有没有本事,只要混到这个位子,自然有皇粮吃,能不能做出成绩出效益才不是他关心的呢。
  
  这样子的职称评定制度,实际上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把国家集体的资源化为福利而不是创造出价值,给出职称不过是让大家混口饭吃,而且现在还吃得这么不爽,闹毛病。
  
   这一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束缚了一大批本可以成为发明家、创造家人士的手脚,造成人才的普遍平庸化、功利化,成为戕害人才主动性、创造性的刽子手。以至于出现了中国高级职称的人数比美国还多的笑话。然而,中国的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又是人家的几分之一呢?按照现在的职称评审办法,名震中外的大军事家孙子连中级职称都评不上,大教育家孔子充其量也只能评个副教授。
  
   5.使“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成为苦涩的谎言。
  
  本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分配的公平原则。但是,在现行职称体系下,却恰恰相反,出现了“多劳不多的,优绩不优酬”的奇怪现象。如:单位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哪怕你干得再多、成绩再大,由于你的职称最低,那么你只能拿最低的工资和“享受”着最低的地位。而单位的老同志,拥有高级职称,干得少甚至不干活,却拿着最高的薪水且享受着最高的地位。当老同志为青年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之后,大多数的年轻人也开始混日子,随波逐流。更为可怕地是,大多人对这一极不正常的现象都变得如此的麻木、习以为常!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古罗马猴子军团的故事——
  
  古罗马的皇家宫苑蓄养着一支猴子军团,成百上千的猴子养在一个封闭的大院里,训练它们列队操练,分队进行搏斗。当然,这个军团并不用于战斗,而是用来表演,供人们取乐。
  
  军团大院内摆着一把铡刀。每只猴子捉进来时,都要把它的尾巴铡掉一截,通通只留五寸那么长,成为这军团猴子的标志。铡断尾巴肯定是很痛的,被铡的猴子又蹦又跳,发出尖厉的叫声,自己舔着流血的尾巴伤心不已。铡断了尾巴的猴子从此变得驯服,没有尾巴可翘了,训练起来相当容易。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这种铡尾巴的入团规矩,开头由人来执行,到后来就由那些先来的猴子们代劳了。每只新来的猴子一塞进来,猴子们就一拥而上,把它按倒在地,动作利索地把它的尾巴铡掉。当刚铡掉尾巴的新来者凄惨地嘶叫的时候,猴子们却围着它欢蹦乱跳,兴高采烈。每只猴子都经受过这一规矩带给它的痛苦,但每只猴子又都参与执行这种规矩来对待它们的新伙伴,并从中得到乐趣,一代接着一代,猴子军团存在多久,猴子铡猴子尾巴的规矩就持续多久。
  
  时间和惯性会使人精神麻木,即使是最残忍的行为也会当作正常的做法自行传承下去,没有谁感到奇怪。可怕的职评体制,使“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成为时代最为苦涩的谎言时,但许多人还像故事的猴子一样叫着好。
  
   6.你争我夺,矛盾和悲剧产生的温床。
  
  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务虚的较多,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他往往难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去做对升职称无立杆见影作用的教学、开发和研究工作。
  
  或许很少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的知识分子这样,把职称看得如此重要。更有甚者,不惜弄虚作假,明争暗斗,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情上。实在可惜!为了职称,有的人老泪纵横;有的动口动手,斯文失尽;更有甚者,上梁下河。我知道职称评聘的艰难与诸多规定。每当“职称评定季节”过后,评上职称的,志得意满,如范进中举;未评上职称的,垂头丧气,牢骚满腹。不少人从此消极怠工,或是与领导“干戈相见”。
  
  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职称评定已经演变成关系和权力的较量。能不能评上职称,关键不是衡量其学术成果、科研能力以及工作实绩,而是看其和评委的关系怎样,在单位人缘如何。每次评审前,一些人托关系、打电话、请客送礼,用尽各种手段,目的是让评委投自己一票。一件本来应该既严肃又公正的工作却异化成关系的较量,令人悲哀。
  
  每年到了评职称的时候,最忙活的其实是各单位的领导,手里就那么几个名额,哪个该上,哪个该等,会不会留下“后遗症”甚至过激行为,他要掂量来掂量去,比做生意都难。现在职称多数是和职责分离、与待遇挂钩的,因此,带来了僧多粥少的实际利益冲突,造成了同事间的摩擦,引发了许多不该产生的矛盾和悲剧。一所中学的女教师,已经评上了高级教师。但在等待张榜公布的时候,她却自杀了,原因竟然与职称评定有关。这位女教师 55岁,已有 32年教龄。论学历,她是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论教学成果,她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她的照片也醒目地挂在校史展览室里。在校长的鼓励下,原本与世无争的她,申报了高级职称。然而,这所学校有同样资历的人为数不少。由于高级职称名额很少,而竞争者很多,学校里弥漫着一种不友好的竞争气氛。这使她很不习惯。一个老师对她谈论另一个老师不该占着茅坑不拉屎。她听后觉得是在说自己。另一个老师在教研室大骂某老师好狗不挡道,她听了心惊肉跳。一些和她有竞争的老师,见了面不再和她打招呼,她更是无法接受……在她自杀的前一天,她来找校长,这时职称已经评完,校长以为她是来打听结果,就告诉了她。没想到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奋,只是平静地笑了笑:“我这一辈子长期在您领导下工作,让您费了好多心,我是来感谢您的。”她又分别找了个别老师,见面时说的几乎是同样的话:“咱们难得相处一场,凡是有得罪大家的地方,都请原谅。”她给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最后涕泪俱下地嘱咐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当晚,她就悄然离开了这个充满纷争的世界。
  
  职称评定,相互竞争本是题中之义,但现行的评定办法,往往不是激励人们在日常工作中体现竞争,而是集中在一个短时间把僧多粥少的矛盾凸现得更加彻底,难免引起人们的心灵倾斜。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