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单刀直入>>漫聊李小龙 – 观影记

主题:漫聊李小龙 – 观影记
发信人: gjemina(热情过度)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7-19 11:06:26), 站内信件


    聊一个早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经死了的人似乎有点悬,而且对于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的我们,没有机会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了解李小龙的电影,在他全盛时期的70年代,电影之类的娱乐是奢侈的;这位西方电影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人在中国本土却鲜有人知晓。
 
    我第一次知道李小龙是看了一部低成本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吴大维演的李小龙传记。而真正让我对李小龙产生浓厚情趣是来到英国之后的事,仅仅5部电影为什么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在西方,只要提起Bruce Lee,不论人种和性别,人们都会神采奕奕的比划,并喊出一句李小龙式的吼叫“Wu~ aahhh!”我有些感动:一个30年前死去的人仍影响着我们,依然让人们孜孜不倦的去谈论。
    
    去年是李小龙逝世30周年,关于他的纪念品如精装版DVD,邮票,玩具造型及书籍随处可见。我虽然不是铁杆的李小龙迷,但颇有一番兴趣研究他对动作电影的深远影响。在动作特技大行其道的今天,李小龙那几部制作粗糙的电影也许微不足道,但没有人会否认他的价值。从风靡全球的电玩游戏到票房丰收的蜘蛛侠,我们都可以找出李小龙的影子。现在回想起来,电玩里搏斗场面和配音还真有几分李小龙的风格;而蜘蛛侠中正义英雄的概念何尝不让人联想到当年“精武门”中的陈真呢?事实上,正因为李小龙传奇式的结合武者与演员于一身的形象,才演变出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他给了荧幕上的搏斗注入了全新的艺术和力量;当今Martial Arts已成为一种完善的电影流派了。李小龙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电影动作明星”。
 
    我以一种敬仰而好奇的心情参加这个名为“李小龙之夜”的专场,它属于Luton电影节的一部分。一个三十年的李小龙迷Nish把他收集的胶片资料作了编辑,并做了一系列讲解,其中一些从未发表于公众的采访片断可以说是昨晚的亮点。一个小型的放映室,有点闷,但散发阵阵清香;巨大的荧幕让人有Imax影院的错觉。
    第一部分是李小龙专访,黑白影片立刻提醒人们它的年代久远,你会喜欢上李小龙即使听他说话。带略微港式口音的英文说得很快,就像他的急速勾拳和翻腿,强烈的表达能力。当被问到怎么解释“Martial Arts”的时候,这个Martial Arts的创始人说,“那是一种通过打斗表达自我的方式”。
    李小龙反对所谓的门派,我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乐衷“freestyle”打斗吧。他说,让自己变成水吧,没有形状、没有束缚。在他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招式,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武器,不同的步伐;每次双节棍出现时我都忍不住叫起来,更让我激动的地方是他未完成的电影“死亡游戏”中的黄色紧身服。
    其实Kill Bill中何止是Uma的那套耀眼的外套能联系到李小龙呢?日本武官、鲜明的配乐、打斗中的一招一式、李小龙式的眼神… 一切似曾相识的影像都能在李小龙的影片中找到源头。说Quentin作过研究也好,或者只是按照本能来拍电影也好,我想他是个爱用脑也会用脑的人,他颇具创造性的改编了李小龙的电影,潜因默化的影响观众的视觉。以这样的方式向Lee致敬可以说别具匠心。
 
    聊一个我深有感触的Adoption,配乐。70年代的香港cult片配乐都很滑稽,打一拳,踢一脚,一个尖锐眼神的close up,都配套的有一些音乐。在“大唐老兄”中草地决斗的片断,和Kill Bill第一集的原声如出一辙。有趣的是Quentin的动作片把玩票性质的音乐弄成了最卖钱的电影原声,这真是一项重大贡献。三个小时容纳三十年的积累实在简短,但我很享受这次经验,还认识了几个喜爱独立电影的朋友。看到周围的人和我反应一致真是一件快乐的事,黑暗中的影院氛围格外浓烈,我们都为李小龙而来。 

    研究李小龙自创的截拳道可有上万字的东西可以写,但是我不是武痴,一女生也没有条件去学功夫;李小龙之所以重要,因为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被影响,他的学生,他的影迷,东方或西方。这位个子不高的中国人出身平凡,体质更比常人弱些,但李小龙从来都坚信自己能成功,能成为功夫明星,他的脸上写着自信。我想喜欢李小龙的人一定和我崇拜埃佛森有相同的情节,人们往往把偶像的某种经历当作座右铭,被他们的精神所鼓励;就好像你听到某首唱出你心事的歌,共鸣的力量如此巨大。 

    此时我的mp3跳到Puff Daddy的I’ll be missing you,为一个枯萎的躯体,为一个升起的灵魂… and we won’t stop coz we can’t stop。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