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lexie73()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7-19 11:06:26), 站内信件
|
电影长久以来已经被称为“第八艺术”。前七个是什么,我没有研究。不过对于电影借助于机械实现这一点来说,从其诞生日开始应该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出现的。这异于其他艺术形式。包括绘画、声乐、戏剧等等。那么电影究竟是艺术还是技术,亦或是两者的综合体,在不同时期有所偏重?
说起电影的起源,可能要追述到最古老的卡片幻灯机,毫无疑问的是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间餐厅里向35位观众放映了《火车到站》等短片标志着电影的成熟开端,当时的电影忠实记录,没有剪辑,没有创造,没有想象。人们惊异于电影中真实生活的再现,因为没有什么加工的痕迹。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92年的影片《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Dracula 1992)中德拉库拉伯爵与米娜就是见面在一所早期电影院中,荧幕上播放着代表现代技术的电影,而代表中世纪神秘力量的吸血鬼在台下与之呼应,给人一种奇幻的感觉。中国2000年电影《西洋镜》反映了1902年的北京因为一位金发外国人将默片带入,间接促成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捎带介绍了中国第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的诞生。
默片电影一直在对电影技术进行着新奇地探索。有些探索是无意识的,有些探索是有意识的,这个过程一定非常有趣。因为每天都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从马车突然变成灵车,到时隐时现的大胖子女人;从大大小小最后爆裂的人头,到一个人的交响乐团等等。电影的技术发展带动了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发展,许多场景变成一种可能。1902年法国影片《月球旅行记》利用蒙太奇技术和特技手段成功地表现了炮弹飞向月球以及在月球表面降落等场面,月球表面和内部景像也表现得蔚为壮观。技术为人类的想象力加上肆意的翅膀。成为当时电影艺术与技术的一个里程碑。
再回到起点,电影究竟是艺术还是技术,亦或是两者的综合体而有所偏重?1927年5月美国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这一非盈利荣誉性组织,它的宗旨是促进电影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和技术成为电影成长和发展的两大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设立的奥斯卡奖在1928年第一届将最佳影片将颁给了默片《翼》的时候,其时有声电影已经在美国出现。1927年10月6日首映了由A.克罗斯兰导演、A.乔生主演的有歌唱、对白、声响的《爵士歌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获得第一届奥斯卡特别奖,意味着电影注意到并且开始重视声音技术对电影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第二届的奥斯卡奖颁发给一部热闹空洞的歌舞片《百老汇的旋律》标志着有声片大举进攻。
从“无声”到“有声”,这完全是一种技术的进步。但“有声”能提高电影的艺术性吗?查理•卓别林可能是对默片最忠实的电影人。他认为外来的声音会破坏观众对影片情节、演员表演的观赏和理解。所以至1930年,除卓别林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片外,美国全部故事片均为有声片。1936年出品的《摩登时代》是他最后一部默片,也是这段时期默片的佳作。1952年米高梅公司金•凯利的歌舞片《雨中曲》记录了美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时代的转变。也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一般,许多默片时代的电影明星不得不离开他们热爱的电影,而许多新人把握契机,登上舞台。
电影技术与艺术就象《火的战车》中那对你追我赶的朋友。艺术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电影技术总是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从而扩展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随后,电影向着更广阔的范围发展。比如《阿甘正传》中的那一朵洁白的羽毛,随风飘荡。从现在奥斯卡奖的奖项分布来说:科学技术奖(奥斯卡贡献奖)、科学技术奖(科学与工程奖)、科学技术奖(技术成就奖)、最佳化妆、特别视觉效果、最佳音响剪辑、最佳音响等奖项占据了整个奖项的三分之一。除去各种最佳影片之类的综合奖项,与艺术类奖项可谓不分上下。
科幻片是电影技术发展最好的载体。从《月球旅行记》开始,《金刚》等片,许多新兴的电影技术总是最先应用于表现科幻题材的影片。早期的微缩景观技术常用于表现壮阔的风景,和难以建造的背景,或者无法实际拍摄的镜头角度等等。许多日积月累的革新都是在电影观众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如改进了一种摄影机行进的方式,黄宗詹创造了一种能将人眼睛拍成深邃的黑色的技巧,一种新型的蜘蛛网粘丝道具,音响的发展等等。一直到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电影《星球大战》系列。1977年《星球大战》、1980年《帝国反击战》、1983年《杰迪骑士归来》成为电影技术一个新的里程碑。虽然其整个故事的构架十分老套,但影片绚丽包装在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中,引起全球观众的狂热推崇。以至于2001年英国权威电影杂志《帝国》广邀读者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50部电影作品时,《星球大战》系列依然分别占据第一、二、四十位。经典地位一时难以撼动。它以视觉上全新的奇观推进了电影技术层面的发展。卢卡斯甚至为此创立独立的工业光魔特效公司。技术的进展不仅改变影片摄制方式,而且对影院、观影方式都产生莫大的影响。顺便说说,1999年和2002年上映的《星球大战前传I、II》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无所创新,从而淹没在越来越多的科幻片中,非常可惜。
说到乔治•卢卡斯,不能不说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斯皮尔伯格同样是拍摄了许多科幻片的重量级导演,不过,他与卢卡斯不同的是,斯皮尔伯格虽然同样致力于电影特技技术的开拓和创新,但他并不偏重电影特技。斯皮尔伯格将重点放在影片本身,或者说是影片所表现出的内容。看斯皮尔伯格的影片有这样一种感觉,影片中的众多元素:演员、摄影、音乐、特技都是为整部影片服务的,各部分浑然一体,没有哪一个元素是突出其外的。看一看《侏罗纪公园》系列影片,我们就能明白:使我们感到惊讶的首先不是那栩栩如生的特技恐龙,而是那些恐龙所表现出的凶残,和影片对基因技术的描述。而卢卡斯的影片特技能让人目瞪口呆,从而忘记情节的存在。
美国好莱坞还有一个狂热追求技术效果的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1984年的《终结者》和1989年的《深渊》是其早期代表作。从两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卡梅隆对钢铁和机械的迷恋。终结者合金骨架及其狰狞的头骨让人看了不寒而栗。《深渊》中的深水潜艇一直延续到其1997年的超级影片《泰坦尼克号》。影片《深渊》中一段关于海水被外星人驱动成为一条水柱,在水柱顶端竟然出现模仿的女主人公人脸等情节已经成为科幻电影迷津津乐道的片段。这一段画面借助电脑技术完成。是电脑技术介入电影的早期经典范例。詹姆斯•卡梅隆在其后拍摄的影片《终结者II》花絮中回顾道:这组镜头完全独立于影片的情节,就是为了能在效果不理想时能将其完全删除,不过很高兴画面的效果很好,并且能被大家喜欢。电脑特技在这部影片中所占比重并不大,效果也只能算是勉强过得去,更多的特技效果还是运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完成的,比如为了营造发生在海底的影片背景,卡梅隆在一家废弃的核工厂建造了两个大水箱,用了一千万加仑的水,并设置了一个大的天幕以使光线暗得如同深海。
1991年7月3日《终结者II》上映,这是一部可以载入史册的电影。詹姆斯•卡梅隆将电脑技术运用于整部影片中。一举拿下当年奥斯卡奖最佳录音、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化装奖等技术奖项。关于液态金属魔T-1000的许多变形镜头都被电脑处理得天衣无缝。不过如果你有《终结者II》的双D9DVD,你就可以从碟片花絮中看到其实影片中许多特技镜头依旧是用传统技术手段拍摄的,然后再进入电脑连接加工。只是由于做工精细,许多镜头又一晃而过,才让我们这样惊奇。
1999年皮克斯公司出品《玩具总动员》是第一部完全电脑动画制作的三维动画长片,以近2亿美元的收入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随后是2000年的《恐龙》,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革新,只记得猴子身上一根根飘动的白毛。2001年的《最终幻想》是一部改编自电脑游戏并全部用电脑CG技术制作的动画巨片,投资1.4亿美金。所有人物都由CG完成,该技术使片中动画人物的逼真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连皮肤的纹理和衣服的褶皱这些细节部分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在当年还引起了一些关于“今后还需要不需要真人演员”之类的问题。但是影片美仑美奂的画面下掩饰不了剧情的苍白和导演手法的陈旧。换句话说: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必要使整部完全用电脑CG来完成。所以最后票房不尽如人意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可见技术上的进步并不一定会对影片带来有益的帮助。更关键的是形式如何为内容服务。优秀的技术如同影片中的一位配角演员,能感觉他的存在,认识他的角色,却无法说出演员的姓名。优秀的例子很多,失败的例子更多。如《水世界》、如《地球杀场》、如《人猿星球》。
技术的创新往往能让一部电影转瞬之间家喻户晓,票房爆炸。如当年的《星球大战》系列,《终结者》系列和《侏罗纪公园》系列。最近一波的电影技术浪潮由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系列带来。《黑客帝国》为电影技术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镜头可谓前所未见,包括“子弹时间”和“虚拟拍摄”等等。拍摄“子弹时间”镜头,是以120架尼康照相机围绕着被拍摄对象,让这些相机的快门按照电脑预先编程好的顺序和时间间隔开始拍照,然后把各个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扫描进电脑,由电脑对相邻两张照片之间的差异进行虚拟修补,这样就能获得360度镜头下拍摄对象的连贯、顺滑的动作,最后再由电脑将该连贯的动态图象与背景融合,而《黑客帝国II》中“虚拟拍摄”技巧可以使导演根据自己的意图,在计算机上“指挥”角色的表演和动作,拍摄所需的各种物件,包括场景、人物、灯光等,全部被整合进了电脑,导演可以从任意角度运动他的镜头。①比如尼奥和100个史密斯进行战斗,尼奥依棍轮踢的镜头中,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这是用摄影机导轨拍摄出的。“虚拟拍摄”则完全是一种崭新的电影拍摄方式。它是在《最终幻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不同的是《最终幻想》完全脱离现实场景来“创造”出一个虚拟世界,未免有虚假之感。而《黑客帝国II》依靠现实场景来“改造”出一个虚拟世界。比较而言,后者更加贴近现实。同时能在虚拟的基础上扩大电影创作人员的想象力。
《黑客帝国》以后,许多影片都模仿、改造该片的特技效果,包括《史瑞克》、《剑鱼行动》、《碟中谍II》等。更让人受不了的是,一些劣质广告也模仿“子弹时间”的拍摄。 “子弹时间”立时沦落到人尽可夫的地位。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问题还在于形式如何为内容服务。到了《黑客帝国III》大结局中,所有的特技场景没有脱离前两集的技术范围,而场面更是只见壮阔、史密斯更多、特技效果更乱。但从情节来说却更叫人如蒙一头雾水,四顾茫然。评论界对《黑客帝国III》的感觉也不如前两集。
从对技术的应用上,同时代的《指环王》系列看上去要明显匀称得多。改编自小说的《指环王》从情节上就丰满深沉得多。众多人物刻画细致。影片节奏一波三折。特技的应用绝不张扬,而是忠实地再现小说作者和读者想象中的场景。虽然影片在其他方面仍然略有缺陷。但是从技术为影片服务的角度来说,《指环王》要优秀得多。我们打个比方:《黑客帝国》就象是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指环王》就象是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其实对其所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业革命带给世界的变化还是有一些担忧的。一些关于《指环王》和托尔金的记录片曾经谈到了这样的情况,从小说和影片中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的对比。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第二集最后。树人来到白衣巫师萨鲁曼的领地伊森加德发现以前郁郁葱葱的森林已经被砍伐一空(代表自然),锻造武器的炉膛烈火照耀天际(代表工业)。而树人开闸放水更是反技术力量的最后一击。
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这个黄金时代是指那些不看重技术手段,更看重演员表演的年代。在大片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票价越来越贵,人们进电影院只是为了寻求刺激的今天。电影看起来更偏向于技术一些。可能电影的发展就是会经历这些阶段。就象有声片出现时滥片横陈的时期。但一切终于都会过去。再次展现电影艺术性的年代还是会到来。接着又会是技术迅猛发展的黄金期。下一个技术变革是什么?80年代后期我国引进的动画片《太空堡垒》第一部中有一个片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天顶星人的王牌飞行员米丽娅与地球飞行员麦克斯•斯特林在一家游戏机厅相遇,两人分别操纵地球飞机和天顶星飞机进行激烈三维作战。这时被游戏机厅老板发现,招呼技术员将游戏场景放大到大厅里的球型大展台中。一时间所有人驻足仰头观看。这将是今后电影发展的方向之一;再设想这样的场景:在奥兰多魔术队一万七千人的体育场内座无虚席。以往进行篮球比赛的地方被一层淡兰色的半球型光雾笼罩。电影中的三维场景如同实景。演员更是真人大小的三维影像,活动其中。观众从四面八方的角度观看。假如观众在下次观看时换个座位,相当于从不同角度把影片再看一遍。将是全新的观影感受。如果5年后这样的电影院就会出现,我是绝对不会感到惊奇的。
①摘自《骇客帝国2》之特技篇 红袖添饭
写在电影边上 http://www.besidefilm.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