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slj(工人之子)
整理人: b8238(2004-06-04 17:48:48), 站内信件
|
4、DV和绘画的不同
DV是活动影像,当然和绘画不同。但是,这只是浅层次的理解。从历史上看,摄影的产生对绘画是巨大的解放。它使绘画摆脱了写实纪录的使命,从而能够自由的宣泄个人的思想,产生了现代的绘画形态。活动影像的诞生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力度。DV也可以被认为是对活动影像的一种拓展,而不是颠覆。
现在很多的传统绘画院校也开始转向活动影像,他们最好的切入点当然是物美价廉的DV。但是这些来自传统美术院校的人对新技术的理解和传媒院校很不同。他们的看法是,新技术,新媒体对传统的艺术形态产生了影响,这种新手段解构了原有的绘画艺术,成为新的表现手段。这是站在绘画的角度来看DV,当然也不乏积极意义。但是,这样的理解和伴随出现的新艺术形式还是一种象牙塔中的东西,比如说装置,录像艺术,一分钟艺术(其实也并不新颖,早在六十年代在欧美就有人在搞),可以说是影像的一个很小的分支。它们决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一个主导话语权的分支。而且相对大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而言,毕竟还是太曲高和寡了一些。
这里要谈一下DV的艺术性问题。其实,我一直想回避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艺术和商业的矛盾冲突问题在国内有很多前辈已经谈过了,但是,还是争论不休。其实,从作品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没有必要首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艺术的圈子,使得自己受到它的束缚。没有多少人在做DV时会想要使它达到多高的艺术水准,产生多少新的艺术审美形态。人们更多考虑的是观众能否接受。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检验,视听语言已经成为了一门科学,它不是说随便就能被推翻的。刻意的追求形式上的东西,实际上是违背这门科学的,其产物只能是边缘的,不被大众所接受的东西。特别是在今天,DV影像对大多数青年人还很朦胧的时候,大谈艺术而不脚踏实地的实践积累,只能是和DV的宗旨背道而驰的。
还要谈一下技术和艺术的关系问题。这也是老调常谈了。但是,我觉得大众的认识,包括一些专家学者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技术,是保障,是前提,是武器。很多作品,立意不错,手法也很新颖,但是技术太糙。凤凰卫视的《DV新世代》的制片人曾说他们找SONY拉赞助,但是,看过作品以后,SONY公司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理由很简单,看你们的片子的画面,不象是我们SONY的机器拍的。这是很讽刺的,DV是声画结合的产物,和所有的影像一样,如果连起码的视听做的都不到家,怎么能称之为好的作品。我以为,好的作品要有好的审美享受,能在观众心中产生美感,DV通过什么,就是动人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DV的画质和声音本来就有缺陷,如果再不重视保持良好的声画效果,那将是非常难堪的东西。国内某美术院校牵头做的DV数码媒体大赛,某部获奖作品通篇是晃晃悠悠的虚焦画面,配上各种噪音,据说是表达一种内心的不安。我觉得,这是对DV影像的一种亵渎,对技术的亵渎。而同样是在这个大赛上,我看到获奖作品中居然有一部胶片拍的作品。我质问评委DV的画质怎么能和胶片相提并论?评委居然说,我们不关心这些技术问题。这简直可笑,如果没有公正的评判标准,怎么能做到公平?反观一些优秀的作品,象《雪落伊犁》、《冰绿茶》,在画面的稳定性,后期的颜色处理上都可谓精雕细琢,没有好的技术保障就没有优秀的作品的诞生。
5、DV制作是一个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影视后备人才的方法
其实,就目前的国情而言,DV制作是唯一可行的培养影视后备人才的办法。中国的教育基础底子很薄,特别是在大学,设备问题很突出。拍摄任何的作品,别说是胶片,就连模拟的专业机都不够用,但是,又要训练学生的镜头感,驾驭画面的能力;又要他们懂得后期制作的流程和技巧。通过什么?只有DV。当然,大学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但是,通过其他路径成才,一样要面对练手的问题。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觉得DV制作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手段。严重点说,它是未来中国影视制作发展的一个基础设施。而且,这种教育要训练学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能是粗制滥造,随便拍摄一些杂耍影像,必须是引导创作。
四、DV如何才能走向新时代?
作为本文的结论部分,以笔者拙见DV制作要想蓬勃发展
1、要建立正确的导向,导向中应该承认它的多元性
学美术的搞DV可能更多的是探索性,但是这种探索性不应该成为判断DV
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只能是一个参考,它不能够颠覆影像方面的基本规律。
必须的承认只有确立了影像制作的基本规律的权威性,才有可能使得DV走向大众,制作出为观众所认可,高质量的高水平的作品。不
2、确立专业的评判标准
DV的评判标准不能用50,60时年代的审美情趣和标准来衡量70年代后
出生人的审美标准,在保证基本规律和认识的前提下要有突破和创新。
不能单纯认为DV是一个用来纪录的工具。DV不仅仅可以用来再现生活,也可以用来表现生活。应该鼓励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影像的产生,特别是剧情类。国内应该设立更多的奖项鼓励剧情类DV作品的制作
3、技术很重要
如果说一部片子的灵魂是它的主题,那么技术就是它的肉体。DV创作者必须要在技术的学习和开发上下一定的功夫,使得自己的作品在视听上达到更高得水准。
4、必然走向商业
一个很容易迷惑人和被人忽略的问题就是低成本问题。有的人甚至说DV
制作是零成本,这显然是带有极大的挑逗引诱成分。好的作品不可能是零成
本。那些拍摄了一部又一部DV的作者们有没有告诉大家他们自己的生活是
如何的,他们有的可能本身就衣食无忧,有的可能自己都穷困潦倒,没有任何
经济来源。那样,我会怀疑不用多久,当肚皮的饥饿战胜了对艺术的自我陶醉
时,它的一切灵感,冲动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DV作品发端于民间,缺少良好的发行渠道,它的出路大概有几个:影院电影、电视电影、网络、新影像(艺术表演、国外参展等),这些渠道必须通畅。你起码得把拍摄成本赚回来。当然我们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DV电影,而不是挂着DV旗号的家庭录像片。建立DV的院线也比较重要。DV必须要有商业的平台,没有使用价值,几乎就没有价值和生命力,最主要的还是没有生命力。
5、DV必然要走向审查机制
还有就是DV的审查问题,如果抛弃了个性化的东西,DV将很难有什么作为,但是也不能勾起上层对它的反感。否则,宽带的真正实现之日,可能也就是DV创作的死期。如果说可能性,使用它来拍摄**功在网上恶意传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人是第一位的,关键看DV掌握在什么人的手里,而且,掌握它搞创作的人必须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这种独立和自由不是无限的,等它进入主流的视野时,我想有关部门不会坐视不管。毕竟,我们还没有开放到任影像自由传播的时代。
五、前景
我觉得具备多种的可能性,能否成气候关键看参与这个领域建设的各方面的人和群体,比如说凤凰卫视,它为这种作品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愿有更多的主流媒体参与建设这个平台。更重要的是要使得这个平台更多元,更立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