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slj(工人之子)
整理人: b8238(2004-06-04 17:48:42), 站内信件
|
三、有关D V制作的各种谬论
这一段是本文要重点论述的问题。在今天,DV成了一种时尚的标榜,甚至有人把它看作中国电影复兴的希望,这当中需要谈六个问题:
1 民间和非专业等同的问题
有一种舆论:DV使任何人都可以制作电影,DV是一种民间影像,它是一种非专业的影像制作群。
我认为这种观点的认识出发点是看到了DV的广度,而没有看到它的深度。不错,DV的制作者中包含了大量的业余,非专业的人士。但是,民间决不能和非专业等同,不能认为民间就是不专业。事实上,绝大多数已知的优秀的民间作品背后都有着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支持。民间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专业人士,而这些人是DV制作的中坚力量。
DV要想有突破,有创造依靠非专业,依靠民间是一种幻想,绝不会实现。就比方说最近非常流行的FLASH动画,虽然有大量的作品问世,但是,真正能吸引观众,获得公众认可的作品,几乎都是来自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制作者。比如说老蒋,他的作品《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很受好评,如果没有4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训练,不可能作出那种独特的版画效果。对于DV也是如此,必须是吸引大量的专业力量进入到这个领域,使得专业和民间的业余爱好者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必须承认的是民间拥有大量的爱好者、参与者,这是一件好事,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关注人群,DV才有可能成为一种产业。民间和非专业这两个词在DV上不能划等号。就我所知的国内已经举办过的数码影像大赛,包括由苹果公司支持的中国首届大学生数码影像大赛,由三星公司支持的三星杯,压倒多数的参赛作品都来自专业院校,专业公司。可以说DV影像除了信号指标有所欠缺以外,其制作流程,表现手法都是非常专业的,没有受过特殊训练的民间人士是很难驾驭的。
那是否说民间就一定不行呢?当然也不是,当民间的制作力量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经过训练达到一定程度,也就转化为专业了。还可以举一例,凤凰卫视举办的“DV新世代”青年影像大展,虽然打着民间的旗号,但是入选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来自专业院校,由专业院校的在校学生拍摄完成。所谓民间其实是一种误导。
而另一方面,DV使任何人都可以制作电影也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有人甚至说,DV使一个人就能完成一部零成本的影片。这是不可能的。影像制作,在其根本上是一个群体工作,独立影像中的独立二字绝不是说一个人,而是指游离于体制之外。Dogme95的《黑暗中的舞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不了解制作内幕的人吹嘘说你看DV拍的东西都可以获嘎纳大奖,殊不知《黑暗中的舞者》动用了100多台DV摄像机,其成本可想而知。我不知道,写以上那些不负责任的话的作者是否真的了解技术和影像制作的流程,这些荒谬的观点带来的只能是更多的负面效应和初学者的困惑。
2 DV不能被吹嘘成时尚
还有一种观点也很流行:DV成为现代青年的自我表现的最佳手段,“DV着生活”是一种时尚。
DV不是一种做秀的工具,不是某些别有用心,沽名钓誉的人手中的玩物。它不是所谓的小资情调等等少数人做秀的东西。时尚的背后,意味着注定要过时,如果将DV定位于一种时尚很不合理。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历经的时尚运动:抒情诗、朦胧诗、琼瑶热、痞子文学,然后是文学被抛到了社会的边缘。之后又有看港台剧,唱卡拉OK,看大片,上网聊天,DV着生活......可见,时尚的成本是越来越高了。但时尚是短命的,时尚的东西注定会过时,最多流行个三五年也就将烟消云散。设想眼下有谁再去写朦胧诗的话,定会被看作是异类。
DV是一种新生事物,但是我们只承认DV是工具,是手段,不是像美丽的时装,新潮的发型,流行的快餐,它是青年人手中有力的武器,是向大众展示自己想法的窗口。只有在庸俗的观点看来,它才是一种时尚符号。而这种看法恰恰并不是站在一个扶持培育的独立影像制作的角度,这种炒作对国内DV制作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 不能忽略DV的娱乐性质
最近国内几次关于DV的研讨会,大部分来自各界,包括文学界,传媒的人士开口一谈DV就是纪录,纪实。我以为这也是一个眼界不够开阔的表现。
对大多数不是很了解纪录片的青年人来说,提起纪录意味着沉重,冗长。在我们今天这个抓眼球的时代,纪录片对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是沉闷了些。然而,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大谈纪实,捕捉生活中鲜活的东西呢?我觉得这是一种导向问题。而这种导向会直接影响到DV的前途和命运。
这种导向,一方面,来自院校的教育。纪录属于新闻范畴,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基础。在大学的新闻系几乎是必学的课程;另一方面,则来自主流媒体的引导。凤凰卫视开办的《DV新时代》节目几乎播放的全都是纪录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据我所知,开播一年多,到现在没有任何的广告商支持,还是收视率不行。
做DV的切入点,最低的门槛就是纪录。为什么呢?很明显的事实就是,纪录要求再现,不强调表现,所以,看到什么,只要拍下来就可以成片。这里不讨论纪录的编辑技巧问题。所以,对于一个普通的制作者,只要选题对路,题材新颖,自然会引起这拨人的兴趣。但是,这也使得社会充斥着大量的一两天拍出的所谓“纪录片”,使得大部分的中国的DV影像制作停留在一个家庭录像的层次上。即使做纪录片,带着一种玩耍游戏,投机的态度,不从纪录片的长时间跟踪上下功夫,也很难出精品。很多所谓DV纪录片实际上是纪录性专题,这点冷也夫先生也多次谈过。
我个人认为做DV的时候不能忽略它的娱乐性。纪录题材通常是非常严肃,缺乏娱乐性的。中国人(部分)本来就没有看纪录片的传统和习惯,大量的纪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边普通人的生存现状,但是这样的画面让观众感到过于苦闷和沉重。毕竟大多数观众不是艺术家,不是业内人士,不一定具有深层次的自我反思能力。曲高和寡,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观察中国大陆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几部影视作品,从《环珠格格》,《流星花园》,到冯小刚的贺岁片,虽然在文化方面不沾边,但是商业上却都很成功,关键在其把握了娱乐的特点。DV要想生存和发展,不能是一小搓人的事,它必然走向大众,走向商业化运作。那么,这里就要注意DV也可以用来表现生活,也就是剧情类作品。可喜的是,现在有一些厂商已经看出了这一弊端。三星公司出资举办的三星杯就设立了最佳剧情类的评选,而且是提供了最多的奖金。笔者出席了颁奖仪式,在整个晚会的过程中,唯一能引起观众强烈兴趣的就是最佳剧情片的现场放映。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和制作经历中,笔者发现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都是剧情片。这点不难理解,好看,有看点,能引导观众啊!作为未来和宽带接轨的DV制作,如果抛弃了娱乐性这个原则,存活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笔者强烈的感觉到,国内应该更多的举行剧情类的DV大赛。相对纪录片,剧情片更有活力,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当然,这要求制作者具有更高的技术和专业水平,剧情类的作品制作相对纪录片显然具有更高的入门门槛。现在,国内已知的剧情类作品称得上优秀的还非常少。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制作的剧情长篇《我的黄金时代》,北广学生制作的《地下铁》等都是广大DV爱好者推崇的作品。我想剧情片的发展需要社会舆论和院校共同推动,不然,就会出现广大看着经典剧情片长大的DV制作者,花大精力制作DV纪录片的滑稽景象。我所指的社会舆论主要包括:电视媒体的栏目定位导向,学者的评价,大众的关注批评,数码大赛的评判准则确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