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slj(工人之子)
整理人: b8238(2004-06-04 17:48:34), 站内信件
|
一、DV浅史
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后来有人使用DV来进行影像创作方面的实践,这使得DV超越了原有的功能范围,受到了众多影像制作者和爱好者的青睐。于是,一场独立影像热潮围绕着DV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最先发起DV独立电影制作热潮的是丹麦的四个年轻人,他们开辟了“Dogme95宣言”并且身体力行,从《家变》、《破浪》到《白痴》的每一部小组作品都给世界影坛带来巨大震荡。在2000年宣言发起者拉斯冯蒂尔凭借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DV已经成为中国非专业影像创作者,尤其是年轻并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和青年的首选设备。
二、DV带来了中国的影像创作的解放
为什么是DV而不是其他工具成为了独立影像制作的执牛耳者?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技术问题。影像的产生在硬件上最起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个是拍摄设备,一个是后期制作设备。前者得到影像的源素材,后者则生产出最后的成品,二者缺一不可。在线性编辑时代,独立制作者能够得到的拍摄工具只包括VHS,SVHS,8毫米,数字8毫米等的拍摄设备,格式种类繁多,但不够统一。这些设备的通病就是信号质量不好,往往忙活了半天,最后得到的是比家用录像带画质还要差的信号。而最要命的还是后期制作问题。没有非线性编辑设备,采用录像机对编的方法,翻录几版以后,图像质量惨不忍睹。更何况这些后制设备的价格也不便宜,一般用户的经济实力还承受不起。基于以上原因,在97年以前整个中国范围内的独立影像制作几乎是零。没有见到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问世。
但是DV的出现带来了革命。DV不单纯是指摄像设备,它的后制设备也完全跟得上,而且是先发明了DV接口(由APPLE提出的火线技术标准),再推广到了前期。它的技术很完善,随着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的提高,硬盘容量的扩大,影像的采集和编辑变得十分方便。最可喜得是,DV摄录编设备的价格低到连最普通的用户也用的起,这样就使得影像制作普及开来。我国的影像制作从此进入了一个“个体制作”的时代。
而最先发现DV的不寻常价值的人通常都是一些专业或是有专业背景的制作者。首先使用DV来进行创作的人大多是纪录者,比如说吴文光,他得作品对后来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虽然这部分人的呼声有限,他们的作品在国内也缺乏广泛的传播途径,但是毕竟称得上是先驱。他们的工作和努力带动了国内DV独立制作的发展。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内的数码影像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DV的革命意义,开始纷纷动起手来。这点从现在的大专院校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北京广播学院,这所有中国的电视事业的摇篮之称的传媒大学,在99年左右还没见过有谁在使用DV。但是,全校的各个院系的学生到了2001年就都使用上了最先进的DV摄像机,各院系都开设了和DV制作相关的课程。
DV制作带动了院校的教学,带动了社会上的独立影像制作的开展,这不可谓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这当中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比如说DV的操作自由度非常高,这更需要拍摄者具备相当高的素质,特别是对于创作者更是如此。我在凤凰卫视举办的2003年DV研讨会上,听到一位外国的纪录片拍摄者谈到,DV的拍摄者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深有同感。影像的制作和传播和其他传媒产品有很大不同,它形象直观,如果刻意渲染一些不健康的暴力,愤怒的情绪,它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烈的,很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DV作品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传输问题的解决,可以说一夜之间就可以传遍大江南北。这时候一个作者如果不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具备相当的判断能力,就很容易犯低级错误。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对DV个性的一种抹杀,DV是自由和独立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如果脱离时代和大环境来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DV没有办法超越我们的时代,独立和自由是以不破坏大环境为前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