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ml5(伤心龙舞)
整理人: joan1212(2004-06-04 15:11:14), 站内信件
|
大惊小怪看骑楼
一、骑楼
江门。
他们喜欢自驾游,喜欢徒步游,喜欢爬山涉水,走出自己的家;他们拍摄碉楼,拍摄山水,拍摄渺无人烟的僻静险境……
我说,给我一张骑楼。给我一张,就一张。
从那年的春天等待,等到了今夏。
没有。
还是没有。
2004年的4月,外婆去世。 我在家乡一遍遍拍打着已经抖落了墙灰,显出峥嵘的旧屋,一道道画似的墙壁,徒然在风雨中慢慢衰垮,直至被新新都市的高楼取代——外婆临去世前,扶着剥落殆尽斑驳如古画的墙壁,在那些越来越没有人居住的老屋群里流连。“都去了,都去了……”外婆再也找不到和她一样老的老人了,她说都去了,是一个时代都去了吧,那些我们小小时候看着的衰墙旧瓦也如老人一样支撑不去,也该都去了吧?
外婆去世那天,忽然全身乏力,不知所已,最终没能为老屋留影。却想起了江门的骑楼——也是我曾经的一段岁月。
那就拍吧,留到脑海中,留到网络上,留到有心人的心中。
所谓骑楼,其实就是连片的建筑前,拉宽出一道长长屋檐,可以让行人遮阳,可以为旅者避雨。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这种建筑在广东、广西、海南,甚至福建都有。江门具备了广东珠江三角洲的特点。这两张都是已经变形的骑楼,是江门著名商业街——长安路。
这是最具本来面目的骑楼。街道两旁的屋子都齐整第建出一块屋檐,连缀起来,成了风景,其中细节处也不放过。
骑楼据说起源于希腊建筑,我们从其细节可以看出来。清朝末期,许多人飘扬过海在海外打工,学会了手艺,于是回来建成了这种融合希腊和东南亚风格的建筑。
其中最有特色是江门开平的碉楼。
今天江门的骑楼还保持当初的共用,就是当商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只是,在这里走着走着,忽然在路之尽处,隐显现代都市高楼……
你不能预测这些骑楼的命运将是如何了。
广州开始复制新的骑楼,说得很好听,说保留了风格。江门也一样,制作了风貌街,敲去了江边那一排老旧的骑楼,粉饰一番。
外地游客惊呼,好漂亮,好仿古啊……
领导很细心,不忘记仿制细节。
走在新的骑楼下,情景与旧式完全不一样,我也不知道悲喜。
新旧骑楼的连接处,旧街一样的繁荣热闹,新街则完全成了一种精致的摆设,给外来人惊奇还是给过去人缅怀呢?
二、内巷
江门不是一个闭塞的城市。江门年轻人是看着香港电视,跟着香港风潮长大的。老年人则早早就因为加里多有人出过洋,卖过猪仔(被骗到海外打工),他们比起其他地方更早地见过世面。
在街头乱拍的时候,老人说:后生仔真是大惊小怪,拍这些老掉牙。“去拍高楼大厦,去拍靓山水啦。”他们对我用着水水的普通话喊着……
在我把镜头拉向这些悠闲景物的时候,他们笑了——
他们说,后生仔,拍那些去,拍那些街后面的东西去。
街后头是被劈开的这样的楼
是彷佛没有被干扰的电影电视中的一个镜头
是珠江三角洲曾经的历史,那奇特的门闩
细雕的门板
精致的洋味门柱
一口古井
一排石阶
彷佛只是这么一转,就转入了执着洋纸伞,长褂白围巾的五四岁月
如果不是门口的水管和其他什么的提醒,我会魂入旧景了吧
最大的提醒依旧是路之尽头的高楼
一出巷子外,竟然又是市府的一项复古工程,
想再回头时候,住在里面的居民冷冷一看,“别拍了,这里马上就拆了,我们也能住上好房子啦。”
是啊,这里太老了,里面的住客也希望有新地方,缅怀只能是给我们这些不切实际的人做的。
---- 月明灯孤照,风清我自来.
梧桐一片心, 问君裁不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