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nevar(瑞芬)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7-20 18:09:27), 站内信件
|
《天桥不见了》是蔡明亮延续《你那边几点》之后的一部短片。全片长度只有20分钟,以他一贯的风格,当然也只得寥寥十数个镜头。
故事很简单,《你那边几点》里面的湘琪在去法国之前,曾经在台北一个天桥上遇到摆地摊卖手表的小康,他送她一块蛋糕,她买他一块手表。到了《天桥不见了》里面,湘琪回到了台北,想要寻找小康,寻找他卖表的那个天桥,可是天桥已经不见了......
蔡明亮长镜头的好处很多,一来能使观众有充分时间思考这个镜头的意义,另一方面就是可以让评论音轨里面的2位影评人有足够空间讨论导演的拍摄手法。听他们的评论非常有意思,你能了解到在蔡明亮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水”的各种象征意义,你能了解到小康经常出现在厕所里所表达的意义,你能了解到老是丢东西的湘琪背后的含义......虽然我觉得他们可能已经是过分解读蔡明亮的电影了,不过对于这种思考和探求电影背后所表达话语的态度我是非常赞同的。 顺便说一下,在《不见》和《不散》里面的评论音轨,也是这两位人兄。强烈建议大家听一下,会对蔡明亮的电影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对于《天桥不见了》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评论音轨里面已经讨论的非常详细。但有一个镜头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值得说一下。
这是一个人来人往街道的中景定镜头,画面中央是一个身着鲜艳红黄袈裟的僧人在化缘,他是静止不动的。而湘琪则在人潮里艰难的穿行,不断寻找那失落的天桥。这个镜头持续了大概2分钟,湘琪就一直在静止的僧人附近毫无目的地走动寻找,直到画面外传来了电子闹钟的鸣叫声,才把湘琪吸引过去,转换到下一个镜头。
僧人的静止与周围人群以及湘琪的不断走动形成了一个极鲜明的对比。都市人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下不断前行,不愿也不能停下来。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遗失了各种东西:亲情,爱情甚至自我(湘琪不见了身份证就是迷失自我的暗喻)。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疏离,尽管在拥挤的街上大家距离很近,但其实彼此之间冷漠的心却相隔很远。
“懂得停下来的才是圣人”,静止的僧人就是表达这个含义。 巧合的是,远在西方的导演贝托鲁奇,在《10分钟年华老去》的《水的故事》中也同样表达了这一思想。这短短10分钟的短片描述了2个偷盗到意大利的印度人,其中一个老人在到达后就选择了一个牧场坐下来静静吹笛,而另外一个年青人则选择了向前行走。他遇到了一个美丽的意大利姑娘,并与她结婚生子安居下来。生命当然不会一直美好幸福,他遇到了一场车祸,新车报废了。沮丧之时他又听到了那熟悉的笛声,找到那位从前老人之后,他终于了明白老人的选择,拜到在老人面前。 年华如水般不断向前流走,只有懂得停下脚步,才可以享受到生命带给我们的美好。
再回到蔡明亮的《天桥不见了》,明白了以上思想后,才会觉得影片最后那段长达3分钟的蓝天白云静止镜头实在是点睛之笔。其实在这个美丽而丑陋的都市(这是影片前段表达的观点),只要我们停下脚步,抬头仰望,就会发现原来一直在我们头顶的那片蓝天是如此纯净,如此安静,如此美好。
这就是蔡明亮的电影,简单却深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