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uhm(老丫丫)
整理人: juhm(2004-06-17 17:28:16), 站内信件
|
我的老同学、好朋友就是卧轨自杀金铃同学的班主任,我同她谈起金铃自杀的经过时,我的老同学不无痛悔的对我说:“我没想到……”她担任金铃的班主任三年了,对金铃有着很深的感情,她没想到,小小年纪的金玲同学会陷进感情的旋涡不能自拔。金玲在给同学的毕业留言中写到:“我的内心很恐惧……”一段时间流露过要自杀的念头。老师没细想她恐惧的是什么,认为小孩子有什么有什么好恐惧的。被社会上闲散人员刺伤是金玲内心恐惧之一;之二是其父教女主要是靠打骂,金铃怕父亲知道被刺伤又要挨打;之三是怕校内男友知道其在社会上交朋友的事,而失去校内的男友。金玲死后这些事情才明朗化,老师也才明白十六岁女孩内心的恐惧和复杂。
有同学反映金玲说过要自杀首选国际大厦,所以当派出找金玲的同学发现金玲离家,他们首先赶到国际大厦。后来证实,金玲的确首先来到国际大厦B座11层,被保安救下后,在办公室时又被她悄悄溜走了。终于她走上了不归路。
金玲之死不是老师的一巴掌,老师恨铁不成钢固有其急燥的一面,但也有长辈、老师对孩子盲目严格的一面。老师不该体罚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可孰不知多少家长都要选个好班主任,又有多少家长告诉老师:不听话就给我打,不会怪老师!金铃的家长也不否认,有这样认真负责的班主任是金铃的福分。我的老同学错就错在没有更多地去研究一个十六岁女孩的内心世界。
有人说十六岁是孩子的花季,十六岁的女孩还是一朵含苞的花蕾。但是现在的花更多的是温室里的花,父母给予了太多的呵护,却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父母发现孩子的错处,就是一个“打”字了的。金铃的父亲没少打金铃,邻居们都了解这一点。因此金玲在校内、校外与很多男同学、男朋友交往,她寻找的是一分关爱和心灵的慰藉。这些朋友中却无人告诉她如何面对挫折,如何热爱生命!
今天的青年人缺乏的是吃苦耐劳精神和抵抗挫折的能力。每个人都会有遭遇坎坷的经历,只是大小不同罢了。而年轻人人更容易夸大自己的挫折,走不出误区,最终选择死亡做为解脱。而努力克服挫折感,寻找自我平衡笑对人生的会一生快乐!
自杀真的是一种解脱吗?我认为这是极端自私、利己的表现。眼睛一闭是什么也不知道了,那么父母会怎么样呢?老师将如何呢?死者是不能想了,而生者将如何度过余生,谁来考虑?
我的老友是一位三十多年教龄的中学高级教师,三十多年来一直是省、市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友自感晚节不保,心中留下永远的遗憾和伤痕;金玲的父母只有这一个独女,中年丧女的痛楚是每一个为人父、为人母的能想象得到的。金铃留下了遗书,说:“不怪老师”,告诉父母“不要找学校、不要找老师,别让学校认为咱家不讲理”可家长会不找学校吗?对簿公堂,要学校、老师给些钱,无非是寻求一种心理平衡罢了。可生命的价值是钱能补偿得了的吗?
都说教书育人,可育人要先育心啊!但要知道这朵心花是多么难以呵护啊?他们需要知识的浇灌,耐心的培育,真诚的呵护,严格的管理。孩子有自己的天地,有自己的朋友,他们不可能与成年人同步考虑问题,他们不肯向成年人袒露心迹,所以老师首先要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我认为,有肯向老师讲心里话的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这是我五年前写的一篇感想,看到有朋友从学生自杀谈起,又值高考前夕,把曾经写的短文发在这里。对考试发挥不正常的学生,希望家长、老师不要再给压力)
----
何意春风苦相煎,山花烂漫我无缘;
身藏绿荫免遭妒,傲岸开在风雪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