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Enigma谜"团员、"Time To Say Goodbye"作者兼制作人Frank Peterson所精心筹划的"Gregorian教皇合唱团"(也被世人称作"格里高利"或"上帝之音"),率领12位来自英国各地的格里高利男声,以传承600余年的古典美声演艺着上世纪最脍炙人口的西洋流行歌曲,所造成的影响几乎使得格里高利的圣音传遍全世界,全球几百万的销售业绩,Peterson的理想终于成爲了现实! 生活于自由自在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可曾想像过黑暗的中世纪修道院中的禁闭式生活?中世纪时期,历史上也称之为“黑暗时代”-The Dark Age。这一称法是相对于中世纪之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两个西方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而言的。在当时,无论在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方面都要逊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加上当时战乱和疫症流行,广大平民生活水平低下,是名副其实的“黑喑时代”。十字军东征,黑死病与鼠疫的肆虐,阴森的哥特式古堡……提起中世纪,不可避免地总会和这些影像画面联系在一起,而在音乐上,最具代表性的则莫过于Gregorian Chant-格林高利颂歌。人声,和声,都是人类最根本的音乐,从古到今,未曾消失,也永远不会消失的!此张专辑,就是经过了和声地点润,连流行音乐都会变得好听,有一种高雅的感觉! Gregorian Chants「葛丽果圣歌」。在罗马天主教会的正式礼拜仪式中所唱的圣歌它起源于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Gregorian Chant具有以下特征:歌词全是拉丁文,是无伴奏、无和声的单一旋律线,节奏非常自由,采用不同于「大小调系统」的调式音阶。它们还具有客观的、非个人的与超世俗的性质。这种圣歌音乐主要在表达歌词的宗教内涵,不注重官能美感或情感诉求。 PHILIPS有出过一套葛丽果圣歌共6张 Gregorian Chant--它起源于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当时有位教宗叫葛丽果一世( Gregorius Magnus,任职期间公元590 ~ 604),曾将这些圣歌编辑成册,因此称为「葛丽果圣歌」。 圣乐对中世纪的欧洲人而言,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时,社区的每一份子都必须参加宗教聚会,并在聚会中唱Gregorian Chant,因此一般民众对于葛丽果圣歌的熟悉程度就如同今日一般民众对于本地民谣的熟悉程度。 Gregorian Chant与礼拜仪式密不可分,它们可算是「功能性的音乐」,亦即具有特殊功用的音乐,不具娱乐价值。但有趣的是,中世纪许多俗乐与民谣却改编自Gregorian Chant的曲调。天主教的主要礼拜仪式有两种:(弥撒)与(日课经文),葛丽果圣歌就是应用在这两种天主教的礼仪歌曲。例如,弥撒"常用部分"的歌曲包括(垂怜曲或慈悲经)、(光荣颂或荣耀经)、(信经)、(欢呼歌或圣哉经)、(羔羊赞),在中世纪时都是用葛丽果圣歌来吟唱。 Gregorian Chant 有数个现代合唱团改编出过这类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