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教育工作者>>☆【燃烧的蜡烛】☆>>△△△tea efei_ge△△△>>基础教育,更要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

主题:基础教育,更要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
发信人: efei_ge(tea)
整理人: juhm(2004-06-21 22:55:51), 站内信件
基础教育,更要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
作者  李慧明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梧台中学

现在的基础教育,可谓是一个热点,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无不在热切关注着,讨论着,有的为之动容,有的为之摇头,有的为之伤心,有的为之喝彩,有的为之骚动,有的为之焦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许从未像今天这样倍受世人的关切与寄予如此神圣而伟大的厚望。人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也许,正因其如此受世人关注,一旦它是那样的不尽人意,人们对它的失望也就愈大,也惟其如此,我们才更应深刻研究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尽快改变其不尽人意的现状。历史的车轮已快速驶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人类的发展与前途也从未像今天这样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施展才华和建功立业的一代“有出息的新人”,确已成为当前一个最富有时代性、挑战性与重要性的热点问题。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还长年“徘徊”(甚至还不能说“徘徊”,是“沉积”)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迟迟难以自拔,甚至在外力的巨大推动下它依然“岿然不动”,仿佛一列已经严重脱轨的巨型火车,没有一股强大的足以把它推回“正轨”的力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有突破的。鲁迅先生说“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是真正想试图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如果我们是有点良知与忧患意识的人,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基础教育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面对问题与危机我们先得有勇气承认,有胆略直面,有良知正视,然后才可望有办法去研究,去改革,去解决。“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当然我们看到,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与改革实践,报纸、电视、电台也大肆宣传了许多“成功经验”,也为我们树起了一些学习的“榜样”,但我认为这些“探索”也好,“改革”也罢,“榜样”也罢,依旧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应试教育”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基,甚至只是伤了它几片“叶子”,连它的支杆也没触动,也许有人会批评我“与事实不符”,有人会指责我“有点偏激”,但我宁愿相信我的直觉与眼睛,而不愿相信那些盲目的乐观。否则,须请那些发议论的诸君来学校呆上一个星期,三天也行,然后再听他发发议论。那么,既然如此,就该睁开我们充满智慧的双眼,来“正视”“不尽人意”的基础教育了。然而,我又说,就在“正视”这些问题的问题上,也还存在着问题。就笔者所读到的文章,就笔者所听到的议论,就笔者所看到的现实,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克服“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弊端和问题,我们似乎只关注了受教育者,关注了教育主体的其中一方——学生,我们的目光似乎始终凝聚在学生身上,而很少有人关注我们的教育操作者,实施者,教育主体的另一方——教师。也许教师这个群体,他们本身都是接受了正规培训,他们是一个已经“定格”的“成人群体”,在我们的眼里他们是处在教育中的“强势群体”,他们的头上罩着一个又一个耀眼的“光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这些过分渲染和令人怀疑其真实意图的美丽的言辞,把教师抬得很高很高,把教师放置在一座“空中楼阁”之上,给他们过多的“精神虚荣”,让他们在一种“自我陶醉”的满足中“安贫乐道”。因此在我们极力呐喊基础教育改革的声音中,我们只是极力强调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的心理问题、“差生”问题、学生素质低下与缺乏创造力的问题、学生能力差与“应试教育”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等等,而似乎很少听到有人为教师的生存状况,为教师的精神生活,为教师的生命成长,为教师的人生价值“喊”几嗓子,甚至教师本身也未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感到似乎已经“很不错了”(这确是一些教师的“真实心态”,这绝大多数可能是指教师现在的工资收入与所谓教师职业的“稳当”),即便有,也顶多是为拖欠教师工资了,为教师不受人尊重了,等等,而很少听到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关注他们的生命价值,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喊声,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也许是笔者“坐井观天”,反正就笔者“耳力”所及,几乎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近日笔者偶尔翻阅“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课题负责人叶澜教授的文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终于看到了这样的言论,笔者不妨抄录几句,叶教授说:
“课堂教学应该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然而,这一重要价值以前被人们普遍忽视,包括被一些强调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教育家所忽视。……必须看到的是课堂教学质量对于教师个体生命质量的意义。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因此十分重要的是使每个教师都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我看了一下它的发表时间是1997年,也就是说距今已有6年多的时间了,如果说笔者“坐井观天”“孤陋寡闻”,这么长时间前发表的如此重要的一篇文章竟没读过,那笔者也绝没有怨言,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教师知识面之狭窄,也说明基础教育改革之艰难,“应试教育”影响之深厚。
然而,叶教授也只是在强调课堂教学时,才极力强调课堂教学对于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而且还为此进行了强烈的呼吁,让人们特别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笔者觉得教师生命的成长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在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应该特别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因为,你想,一个人从学校毕业,20岁左右,正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期,他把他全部的青春和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给了这份职业(我强调是“职业”而非“事业”,因为就笔者看来,用“育人之师”的标准去衡量做教师的人,把“教师”作为“饭碗”者居多,而真正把“教师”看作是一份神圣的“事业”者较少,——也许我的这一议论又要招来世人和同人们的批评与责难,但我宁愿实事求是地说出这个事实),他们要在这份职业中渡过他们人生中最重要和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一段时光,这是他们人生的全部“赌注”,这是他们人生的全部“希望”,这是他们人生的全部“价值”。就是在这默默无闻的三尺讲台,他们将为自己谱写人生最“壮美”的诗篇;就在这弹丸之地的校园,他们将为自己留下终生最令人“神往”的回忆,……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巴,一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一个道理讲了一遍又一遍,一本书教了一遍又一遍,一双手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从家到校,从校到家,两点一线,日未出就开始作,日已落犹未息,“粉笔生涯尽此生”,蓦然回首之际,发现已是两鬓落满“粉笔霜花”,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付出了。这段时光直接关系到作为一个“人”的教师的生活的全部意义,关系到他或她人生的质量,关系到他们生命的全部价值。人生苦短,我惟愿普天下的教师都“好人就有好梦”。然而“梦醒时分”,当我们设身处地睁开双眼去看看教师的真实生活,当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校园,当我们坐下来真正倾听一下教师的真实心声,我们就会发现,“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事实上,当我们摘下教师头上那些耀眼的虚幻的“光环”,当我们从如潮的“赞美诗”中沉寂下来,当我们撩开教师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我们却看到一个真实的令人“心动”、令人“灵魂颤栗”的生活。君不见“应试教育”在对学生产生恶劣影响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教育者”产生着巨大的恶劣影响,在一座座“文明监狱”里,教师的身体和心灵同样受着折磨,受着“摧残”,——当然笔者绝不是在否定那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事实上,任何行业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任何行业都需要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这也正是我们世世代代大力发扬和继承的民族精神,——我是在说“应试教育”对我们教师生命成长的恶劣影响,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理解我的。无论如何,那怕有人说我是出于私心也罢,是出于“危言耸听”也罢,是出于“一面之词”也罢,我要大声呼吁:基础教育更要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具体地说,笔者呼吁基础教育关注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性,原因有二:
其一,是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尽人意,在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竟还有恶化的趋势,教师的生命之花开得并不鲜艳,甚至还有过早凋谢,倍受摧残的危机。
1、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工作单调枯燥乏味。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城乡中小学的班容量一般都在50-60人,有的地方甚至更多。教师所教学生如此之多,虽说正反映了“桃李满天下”,但也使我们的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学生的学习指导、作业的批改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虽只好在领导和自己良心的压力下“无私奉献”,却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时间太长,几乎一般学校的工作时间均超过8小时,再加上早自习、晚自习,加上在书山上蹒跚举步,在题海里拼命搏击,几乎没有能让自己支配的时间,大多数教师都感到自己根本不是为自己活着。加上学校生活的封闭、与外界隔绝、单调乏味,长时间的压抑与缺乏身体锻炼、娱乐活动,造成教师生活的苦闷与身心的疲惫。
2、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绝大多数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还落后的形势下,由于考试成绩与学生花在某门功课上的时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教师管理学生更多的是靠威逼、恐吓、厉害或有效的“不择手段”,教师之间展开激烈的学生学习时间争夺战、学生学习空间争夺战、学生心理威慑争夺战,形成恶性循环,教师无法“爱”学生,不能“爱”学生,较为文明、心慈手软的老师就只好眼睁睁看着学生的这一科成绩上不去,等着领导批评,等着下岗。教师不能给学生“好脸色”,否则就会被学生“玩弄”你的尊严,“践踏”你的劳动,“儿戏”你的才智,“砸碎”你的饭碗,教师整天所忧虑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无长进,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无更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无发展创新,而是怎样去“想方设法”让学生“害怕”,怎样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他那门课,怎样让学生最终能考出好成绩,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呆着,教师感觉也真累,不但身体疲乏,更重要的是心灵那种深深的困倦,笔者曾看到一份资料,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某省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约有一半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是正常人群的2倍。我不知别人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当时我的心里不仅掠过几屡震惊,更多的是深深的悲哀。
笔者曾看到一位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同人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幼稚的想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心去诠释一个新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民教师,我希望自己能像电视剧中的优秀教师一样。但事实一次次将我打醒,别的姑且不说,单单是应试教育下“一切都是分数说了算”的信条就让我透不过气。我真实的感觉到理想被扼杀的悲哀,我对现实越来越不满,我害怕自己有一天会像身边的中年女教师一样,回家缠孩子,工作缠学生,终日疲于奔命,麻木不仁!”听听这位仁兄的心声吧。
3、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物质财富匮乏,囊中羞涩,除了“安贫乐道”以安慰自己之外,那也只好默认既成的事实,有时并社交而不敢,心理上除了“自命清高”的那点安慰恐怕更多的是难言的苦涩;另一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校园不再是一块净土,不正之风、勾心斗角、拜金主义充斥校园,教师珍守着的那点传统操守正日趋消逝,再加上评先树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僧多粥少”,“老实人”往往因不得“要领”而“靠边站”,更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另一层面上,在当前市场经济引起的“金钱拜物教”泛滥的社会氛围中,道德沦丧,精神危机,世风日下,个人利己主义,某种平庸的生活趣味和价值取向的确立,精神受到任意的奚落和调侃,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净化社会风气”、“守望精神家园”、“重塑道德规范”等等“历史重任”寄托在了教师头上,对教师要求甚高,有着过高的期望值,要求教师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有崇高的道德操守,有“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生”的精神,这些过分的要求与近乎“殉道式”的期望,也给教师带来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与精神负担(郑重声明:请注意,笔者绝不是在反对或否定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也无意推卸教师所担负的“净化社会风气”的“历史责任”,也不是在为某些教师中的败类和腐败堕落分子开脱罪责,面对社会现实,我是在强调某些过分的要求和期望会给教师的心理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心理障碍,这是有据可说的)事实上,教师毕竟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俗人,俗人就有俗人的俗事,俗事自扰俗人的烦恼,“求全责备”“自命清高”只能是“作茧自缚”,增加烦恼。另外,独生子女问题的日益凸现,教育责任的日益加重,问题学生的增多,学生越来越难以管理,市场经济冲击下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学生不再崇拜老师而另有了形形色色的许多“偶像”,教育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社会形势的快速变化而变化,教师工作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多,等等这些也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4、人生价值的空乏与自身价值的难以实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价值是隐性的,对社会来说是间接的,他所教之学生对社会的价值与贡献要到好长时间以后才得以显现,而这段时间内,他的工作所能起到的作用、所体现的价值是中断的,继续他的工作和业绩的是高中和大学的教师,默默无闻的中小学教师只能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更高一级的同人们继承而然后直接开花结果而把胜利的喜悦与功劳尽归他们门下而后只能“聊以自慰”也有自己的“伟大功劳”而后领略那“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孤独与寂寞而后看尽鲜花和掌声在高中或大学教师的汗水里荡漾。他所作的是“打基础”的工作,事实上,“基础”往往是不被人重视的,事实上,他们们汗水浇灌出来的“得意门生”几年乃至几十年之后,甚至都不认识他们;再加上教师工作是一种群体工作,一个学生的成才是好多教师集体教育的结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个体教师的价值。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国家政策或某些地区为稳定教师队伍,限制和阻挠教师的进修和深造,限制教师的自由流动,导致许多“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才学”的教师为了生活只能默默无闻地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凋谢”“萎缩”,最后成为一个为了一分或半分与其他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斤斤计较、婆婆妈妈、缩手缩脚、唯唯诺诺的“模范教师”,成了一个为了一分或半分痛打学生、软磨死缠学生学他那门课、抢着加班加点、抢着占领音体美劳微史地生政等“副课”时间的“榜样教师”。不但自身活得猥琐,自身的个性得不到张扬,而且人生的价值一片空乏,生命成了一潭死水,成了一首没有主题没有旋律没有章法的胡乱弹奏出来的乐曲(有主题那可能也是为了让学生考高分而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的努力)。
其二,是教师生命积极、健康、富有“人文精神”的成长对于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教育,归根结底是教师在实施,在操作,是教师把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经过他们的实际的、直接的劳动变为现实性的、我们可看得着的、能以一定的标准和量化来衡量的现实行为,教师是教育理念与教育现实之间的中间物,是二者之间的桥梁。人们说,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为未来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本”就是教师,只有千千万万的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能够真正转变观念,能够真正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能够真正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国家、民族才有希望,而所有的这一切,首先得有个条件,那就是教师生命的健康成长,“要想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想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要想学生的生命之花灿烂绽放,你自己的生命之花首先要能够灿烂开放。我想,在我已经列出了上述教师所面临的“应试教育”恶劣影响下的生存危机,精神危机,心理危机的情势下,教师生命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也就不用再赘述许多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行文至此,忽记起十几年前,我初中毕业时我们班主任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带有叮咛性质的肺腑之言:“长大以后,千万别当老师。”我记得非常清楚,老师一脸严肃,那饱经风霜的脸(实际上当时他也就是三十多岁)上满是难以言说的苦衷与深深的无奈,“老师,我们心目中曾经那样神圣高大的人物,临毕业之际,你怎么竟对你的得意弟子说出这样一番贬低自己、大煞风景的肺腑之言?你就这样残酷地用你那饱尝世俗之风的切身感受打破了一个尚未涉世、对未来对人生充满了无限憧憬、理想与梦幻的少年的美梦与他心中那个圣洁而伟大的完美形象?”当时我简直有点震惊,难以理解,甚而还生出屡屡难言的不快和对班主任的憎恶,我记得我只懵懵懂懂地望了他几眼,就被满心的豪言壮语和雄心壮志把他那“肺腑之言”一扫而空,然后蔑视一般,头也没回阔步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几年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人世沧桑,世风社潮,每当心灵倍感憔悴,面对三尺讲台,面对令人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教育状况,面对着一群群花季少年,深知这段教育对于他们生命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却又只能干着“应试教育”“摧残”生命、“扼杀灵性与创造力”、使“正欲含苞待放”的花朵过早“凋谢”的无奈“勾当”,面对一次次令人悲哀的精神危机,心中就不止一次涌上当年班主任老师的那“肺腑之言”,随着涉世日深,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随着自己的棱角日益被世俗与无奈打磨光滑,我终于理解了我的老师。
说句心里话,作为一个有点良知的现代中国人,作为一个受过几天社会主义教育的善良青年,作为一个曾渴望为社会做点贡献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一个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切忧患意识的人,既然我当初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尽管当时实际上是这份职业选择了我),我并不后悔我的选择,对于教师这份职业, 我其实是充满了敬意与热爱,但是,一份职业要想让人热爱而崇敬,也须这份职业值得让人去爱和敬的,正像王晓明写的《鲁迅传》里的一句话,“一个人要直面人生,也须那人生是可以直面的,倘若这直面竟等同于承认失败,承认人生没有意义,承认自己是个悲剧人物,必然要沉入绝望的深渊,等待无可延宕的毁灭——你还能够直面吗?”同样,倘若这教育现状让你无法直面,倘若这直面竟等同于承认“应试教育”的合理性,承认自己对“应试教育”无能为力,承认教育的失败,那我还能够直面吗?如果说是的话,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那么,如若教师的生命成长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教师职业的神圣性不但体现不出来,学生不但教育不好,教师的积极性、潜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既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反而事倍功半,不能发挥教育本身应当承担的社会功能;不但“误人子弟”,误了家国,误了教师自身的生命成长、人生价值的实现,而且使教师这份职业失却了其应有的价值与魅力。面对不尽人意的生存状态,面对日益严重的精神苦闷与危机,面对一个个人生理想的航船被迫搁浅,面对一个个人生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惟有无奈,惟有从那喧嚣与骚动的冷酷现实中沉寂下来的一颗破碎的心,从那令人窒息的空气悄然昂起自己曾经高昂过的头颅,不由得说“老师,想说爱你不容易!”十几年后,我又扮演了当年我班主任的角色,在极具反讽意味的与学生的心灵对话中,在给我的那些单纯善良对我极信任的学生指点人生路的时候,又重复着一个冷酷的声音:“长大后千万别当老师。”面对着一张张纯真的笑脸,面对着一颗颗善良幼稚的心灵,我除了慨叹历史惊人的相似,慨叹世事的无奈,慨叹人生的莫大讽刺之外,惟愿我的学生们能不再重复我的“悲哀”与“茫然”,惟愿历史的车轮尽快碾过这段曲折与弯路,使我们下一代教师不用说同样的话。

出处 http://www.eduol.com.cn/web-ia/bbs/dispbbs.asp?boardID=15&RootID=359394&ID=35939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