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单刀直入>>最后武士的文化背景小谈

主题:最后武士的文化背景小谈
发信人: nightbirdnosing(夜莺不唱歌)
整理人: marco_0708(2004-07-19 11:06:25), 站内信件
 
说得过多,就会有抛书包之嫌 
所以我也只是简略地说说我的看法 

本人专业是学文化人类学的。什么是文化人类学呢?大抵上大家想像一下当年美国进化论的鼻祖摩尔根深入到印弟安人那里写民族志是干什么的知道了。 
“与狼共舞“在某个程度上也是一个”主角“眼中写就的一个民族志, 
你可以把主角当作一个殉道的民族志家(当然是业余的) 

可以告诉大家,美国跟欧洲是有深厚的人类学情结的(民族志情结) 
二战中,美国的人类学者对他们国家的作战策略起着具足起重的作用 
有兴趣的人可以在GOOGLE 上用关键词查询,我不多说了。 

美国是人类学大国,他们的流派非常多,学术根基也非常厚。 
人类学在中国名声小,在美国是很普遍的。我个人认为呢,这种学术传统,会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我要说的是体现在”最后的武士“里那一种不太让人舒服的影响,还有另外一 
种处于优秀学术传统下的习惯。 

    最后的武士是用文化”冲击“的角度来切入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进入异文化后的冲击描写;然后美国中士这位业余的民族志爱好者(他有着写印弟安观察日记的行为在先)由于自己先前的经验(跟他作对的那个坏美国军官明显是美国霸权主义文化的代表人--cultural imperialism),他开始了自己在武士里异文化的历险,最后完成一个为弱势群体请命并试图殉道的过程。 
    天皇的最后一席话(“不要忘记我们是从何而来,又要向何而去”大体是这个意思),其实是一种文化冲击后,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省思与回归,现在全世界搞人类学的都喜欢提倡“人类学本土化”,另外最近十多二十年都在有意无意中提倡“文化多样性”,对以往西化的民族文化进行重新省思的意味。 

   最后的武士,拍摄的角度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像笔者本人就对这个视觉非常的熟悉,感觉到一股美国传统民族志笔调的东东(当然这里的笔调都是很中古的东西了,不是很新型的,但考虑到影片描写的年代,那个时代的人,就是这样的,不会有更”科学“的什么东西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