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rolinejune(小魔不值得毁心)
整理人: fanny101(2004-04-28 09:38:02), 站内信件
|
往事并不如烟,只要还有人记得。
我翻开章诒和先生的《往事并不如烟》的书扉,虔诚地写上这句话。是的,往事并不如烟,今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书,首先要感谢章诒和先生,为我们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要感谢出版社慧眼识珠,为我们展现一幅非主流人物的画卷,甚至我们要感谢盗版的书商小贩,为我们提供一个最完整的文本。
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却偶尔在天桥购得翻版,对此书,我只会买足本,不喜欢那被删减过的所为正版,这本身就是对作者极大的不尊重,尤其是建立在非文字问题之上。当我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竟然是不能释卷,甚至周末也早早躲入房间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早被那一个个人的命运所牵引,欲罢不能了。
章诒和先生是“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次女,书中回首往事,描述史良、储平安、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人的起落沉浮,诸多片断均是十分珍贵的历史侧影。章诒和先生独特的人生经历,为我们再现了当代几位著名的非主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侧影。
章先生厚重的文字传达的历史信息和情感记忆,和文字里渗透的丰富的历史细节,让人产生沉重的历史记忆。“发噱处令人喷饭,艰厄时使人鼻酸,深刻处让人心灵震撼,相濡以沫时又令人眼眶湿润。”章先生的文笔自是好的,评论家“流畅的语言,生动的叙事,巧妙的剪裁,严谨的结构”的评语虽然略显公式化,却是从最理智的文学批评的角度去评价《往事并不如烟》的文学价值。但除了文学价值,窃以为书中真实记录下来的这些只是分子的思想价值更抢夺我们的眼球,给我们猛然警醒。
章先生书中所写的这些人,对于今天的许多年轻读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人群。然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又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反动人物”。而他们的所谓“反动”,原因又都来自于他们当时不合时宜的自由思想。这些思想,即便到了现在也竟是让我心折不已,尤其是储安平尖锐的政治批评和聂绀弩刻毒的话语,真是令人过目不忘。
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释放出那最令人心仪,却已逝去的知识分子气。“所谓知识分子气,可能是指无视于社会现实环境的外在压力和变化,尊重和热爱自己的思想,情趣和日常生活细节之类。”而书中的几位主角正是这个解释最恰当的注脚。
到现在还是讳莫如深的储安平,诤言无畏、顽强决绝,敏锐的政治触觉,在那个“事事正确”的50年代,如平地惊雷一般地吐出“党天下”的言论,并对其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试问今天,有谁可以做到?即便受到种种冷遇压抑,已然不改心怀天下的古道热肠,再问今天这个崇尚功利的年代,谁可以做到?储安平已经不单单是一代新闻人的传奇,在他身上看到的是那种我们在史书上才见到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道德秀的“风骨”,然而他又是离我们那么近。
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公子”在我们心中似乎总带有那种游手好闲的贬义,但章先生告诉我们的这位张公子却是“以自己的优游态度,闲逸情调,仗义作风,散淡精神,保持着一种饱满个性和独立意志,成就人的硬度,他身上那种传统知识分子味道今日已成绝响了。”末了,看见张老坐在孙子的自行车尾架上离去的一幕,怎么不教人凄然泪下,顿生敬仰之心呢?公子哥儿,原也可以是如此的气度。我们究竟妖魔化了多少东西呢?
即便是书中“卖友”的史良在批斗中,被批人者拿出她从前写给罗隆基的情书,质问她和罗这个大右派是什么关系,直起腰回答:“我爱他”的时候,又有谁会舍得去责怪她之前的背叛?这种女人的勇毅,大概也包含了知识分子的硬朗。人无完人,或许章夫人李健生便是从那时候原谅了这位史大姐的。还有罗隆基即便有百般不是,但翩翩之风,大概今日的四五十岁男人要见之愧煞。
更莫说康同璧母女二人,继承乃父祖康有为的仗义遗风,收留章诒和先生,安排章伯钧先生与章乃器先生的会面,这等勇气,看到康同璧老太太愤然的一章的时候,我们除了血液愤张,心神俱往之外,还能如何敬慕这位虽受生活艰辛与命运凄凉折磨的老人?他们无法改变的贵族血统,给他们带来悲凉的处境,但他们真正的贵族气质和朗然正气却使那些所谓苗红根正,自命不凡的人无地自容。看完此章,总觉得“贵族”这个词再用在现在那些浅薄的人身上,自是十分玷污了。
还有章乃器先生纵然被打得“皮开肉绽”,夫人身亡,也不胡乱“招供”的铮铮铁骨,又是教人怎样唏嘘?
可惜的是,一场浩劫,历史在一瞬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某些人以焚书坑儒的姿态,打落知识分子一地的血牙,使之噤口不言犹不止,继而威胁着他们的性命,冷笑着去摧毁他们的尊严。但这样的命运并没有完全把他们的精神摧垮,他们在沉默中并没有放弃思想,他们在特殊的历史情景中常常以特殊的方式保持了自己对文化和精神活动追求。他们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别无选择地率先承受起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心磨难。
在感叹他们的命运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场浩劫更摧残这个千年国度的文化承传。至今,那种传统已然“经脉尽断”,我们所继承的不过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鳞半爪而已。文明故国的根基在不知不觉中湮没,现在所剩的不过是些无根易折的虚假繁茂。“即使有些人有此悟性,有此精神,那种与历史的血脉已被切断,粗粝的心灵要风雅细腻,缺失的岂止是时间——一种固定、传达精神的仪式感,一种可以令人自动进行精神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气场,一种对美好精致感性的高度审美化的推崇。”破坏之后的修复,只会让人更痛恨破坏,章诒和先生说自己的写作理由是:“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但我却认为她用历史去挽救我们浅薄的灵魂。
昨夜星辰昨夜风。或许,对于逝去的历史,记忆是最好的纪念。当记忆的碎片如流星雨般在历史长河纷洒而过的时候,我们仰仗前人的经历偶然拾得几枚,勉强拼凑成一幅小卷轴,已是可窥见浩然大气。我不知道在这个被人成为“碎片化”的时代,还有多少隐没于青绿山水之间的壮烈回忆,只是蓦然回首,瞥见残阳如血,远方遗留最后一记响鼓。
幸而还有人记得,还有人记录下来,还有章诒和先生的勇气,写下充满沉痛与思考的文字并公诸于众,使得往事并不如烟。
---- 因为这世上有了我,你没有资格寂寞。
小魔女——我心似镜(文集)
小魔女——我心似镜(日记本)
   |
|